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唤醒自我成长 疏导消极情绪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

  ■ 周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被书名误导的好书。只看书名,很容易认为是儿童读物。当你打开书,看上半个小时,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成人的心理疗愈与自我成长的故事。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借用了经典童话书《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理性客观地给公众普及了心理学的知识,呈现了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怎样帮助人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以蛤蟆先生的心理成长和重建为主线,给人们展示了从向外追求到向内探索的历程,过程充满困难、不适、坎坷、觉悟、惊喜、接纳,最后化茧为蝶,重塑心灵。别人眼里的蛤蟆先生,性情温和、富足优雅、生活惬意,是大众心目中的成功人士。可是,蛤蟆先生却因为一些变故,变得越来越抑郁,开始失眠,整日窝在沙发里消极颓废,在深夜痛哭,仿佛坠入无底的深渊不能自拔。
  在朋友的帮助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的苍鹭。在苍鹭的引领下开始勇敢地探索自己内心世界,不断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10次的心理咨询犹如蛤蟆先生的一次心灵重生之旅,让他逐步卸下沉重的“面具”,找回真正的自我,最终完成自己心理的重建,把内心的冲突、压抑转化为和谐、轻松。
  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者可以通过蛤蟆先生看到自己似曾相识的地方,陪着蛤蟆一起探索自己,跟随咨询的细节和过程,完成一场“云端的心理咨询”,体验神奇的、深度的自我疗愈和自我探索之旅。
  心理咨询不是打针吃药,也不是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它着重于每一个正常人成长、适应、学业、工作、婚姻等等现实问题。它不关心你能否赚大钱,但给予人们以生存的勇气和信心;它无法具体帮助每个人事业成功,但却能调整人们面对挫折时的悲观、消极与失望,面对成功时的自恋、自大与失落;它不能减轻日益复杂的环境压力,却能减少甚至消除人们由此引起的焦虑、疲惫和压抑。
  要让心理咨询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来访者要愿意并勇于面对自己和认识自己。
  蛤蟆先生第一次拜访苍鹭的时候,苍鹭开门见山问道,你今天怎么样?蛤蟆先生脱口而出“挺好的,谢谢你”。当蛤蟆说“我很好”的时候,苍鹭让他觉察自己的悲伤与绝望。“蛤蟆先生不会生气,是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生气。”苍鹭不断追问蛤蟆先生的真实感受,因为真实才是内心世界的入口。当蛤蟆责怪身边的人如何误解、让他伤心,苍鹭点破了他最大的谎言,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让自己不快乐。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我们不能改变环境,可以改变对环境的态度。”
  尽管蛤蟆的感觉并不好,但从小养成的习惯却不断告诉他,表现悲伤、愤怒这样的情绪是无能懦弱的表现,会被嫌弃和厌烦的,只有隐瞒自己真实的情绪,表现出一种乖巧懂事的样子,大人才会开心,自己才不会受伤。所以当苍鹭让蛤蟆先生自己描述真实感受的时候,他竟弄不清自己究竟是什么情绪。
  作为一位心理咨询师,经常有人问我心理咨询究竟有用没有,我一般会说要看咨询师和来访者的“缘分”,除了咨询师(苍鹭先生)的经验、知识、想象力、创造力、共情能力外,来访者(蛤蟆先生)的主动性、自我觉察能力、悟性也是十分重要。来访者不主动,“咨询阻抗”很大,是在咨询中常常遇到的问题。那种状态很像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陶瓷体”,让他们之间不能有效沟通,难以建立合作关系,步履艰难。心理咨询在这种情况就很难起到作用。反之,如果来访者勇于面对真实自我,在心理咨询的场域里,和咨询师进行开放的、坦诚的互动,聚焦问题,探索根源,碰撞思维和灵感的火花。心理咨询常常又有神奇的效果。
  很多人认为“理性是靠得住的,感性是靠不住的”。其实过于理性,就会变得机械、过分的逻辑、教条。如果理性和感性处于不平衡,就会出现“鬼使神差、不知不觉、难以自拔、难以自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风险。蛤蟆先生的感性与理性相当错位,需要理性的时候,他呈现出很多情绪与感性,随心所欲,逃避自己应该完成的学业和目标。需要感性的时候,他的理性又压抑了他本该释放的情绪。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成长是心理咨询永恒的话题,跟随蛤蟆先生与看心理医生,实际上就是开启了自我成长的道路。所以,心理咨询从广义上讲,就是唤醒自我成长,构建和谐心灵,疏导消极情绪,挖掘潜在能力。你可以随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去慢慢体验、慢慢觉察、慢慢成长。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