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美是人生的幸福密码
■ 田祥平

  现实世界很残酷,人生轨迹也多曲折,身处其中的我们只有勇敢、坚毅地面对,才能笑对人生,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能力治愈各种“创伤”,体验形形色色美好的事物,并由此化作内心的力量。美好的事物是一种具有治愈性的媒介,能够引领我们跨越沮丧,抚慰我们受伤的心灵,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是在工厂社区长大的小孩,从出生到初中毕业几乎都在工厂家属区里生活。厂区在长江边,江边有嶙峋的怪石和柔软的沙滩,在河岸边、河水里可以看到四季的变换。春天江边水凼里有蝌蚪和好看的桃花水母,冬天混浊的江水在夏天会变得澄清如绿宝石;晨曦微雾的早晨有时隐时现的打鱼船,傍晚时分金盘般的太阳映红一江东流水后,便慢慢沉入远山的后面。这些都是我脑海里刻下的相机无法复制的画面。在我成长的年代,美育并不受待见,但大自然却将美育滋养不足的缺憾都给我弥补上了。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是刻在人类基因深处的,大自然是最好的审美课堂,能让我们在四季变化中感受美。
  我所在的厂区里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有职工大学,还有广场、露天舞台、剧场和灯光球场,遗憾的是没有美术馆,更没有博物馆。广场边宣传橱窗里时有厂区生活的摄影作品展,那已是极奢侈的美好时光。我在露天舞台上看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剧场里看过杂技,在广场上复习过多次《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等露天电影,最让我印象深刻和喜欢的是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些看似简陋的艺术生活在我最需要艺术和美育滋养的成长阶段,给了我最起码的美育熏陶,培养了我感知事物细微之处的能力,并从中真切地享受到快乐。
  过一种诗意的人生需要有鉴美的能力,而鉴美的能力是需要唤醒和培养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美育已是教育中的“磨刀石”,它既包含鉴美、情操、心智,也关乎思想、道德和精神。日常的衣、食、住、行里也有美,美育是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浸润过程。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里说道:“如果你在地里挖一个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你一旦挖好池塘,自然就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对小孩的美育,我们就是挖一个生活的“池塘”,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填进孩子们的心灵,在体验“赏心乐事”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审美的能力,又有鉴美的工具,进而崇尚美、创造美,从诗意地栖居,到提升人生境界,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特别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朱光潜曾说:“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美好的事物能让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乐观是成功的一项重要元素,人生的成功就是幸福生活一辈子。
  (本文选自田祥平《赏心乐事:一位中学校长给青少年的三堂美育课》之作者自序,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