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回望大渡河
■王茁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记

  横跨三百年历史的泸定桥下,大渡河上,来自雪山上的河水一如既往地流淌着,向来湍急浩荡如同奔马,古往今来未曾改变。而这里,党的光辉照耀,红军长征曾迤逦行军于此,创造过一场旷世奇迹,那场战役至今给我带来无法言喻的震撼与感动。
  苍天意茫茫,群生何太苦。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说起大渡河,这里曾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折戟沉沙之地。河水奔流不息,无情地卷走了乱世枭雄的叹息。但在那铁索横江险要之地上更广为人知的,却是七十二年后,发生在这儿的一场殊死血战——红军飞夺泸定桥。
  当时的红军正经历长征途中又一个生死攸关的拐点,东南边国民党追兵紧追不舍,东北边岷江堡垒线固若金汤,西边茫茫雅砻江隔绝广袤荒原,红军想要绝地求生,可以说只剩下北渡大渡河这一条路。而河对岸,蒋介石任命的大渡河守备总指挥杨森正对红军虎视眈眈,誓要将红军绞杀在大渡河上。
  大江流日月,岁月代古今。石达开亡于大渡河沿岸彝族土著民之手,可我军声东击西迷惑国民党军队后,竟毅然向彝民聚居区进发,准备在那里强渡大渡河。是我军不以史为鉴,执意重蹈石达开的覆辙吗?
  事实上,红军进入彝民聚集区后,一路忍受彝民的敌视和骚扰,最终,红军的诚挚和“彝汉平等”理念打动了彝民,刘伯承和当时的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义结金兰,史称“彝海结盟”。至此,红军在彝族民兵们的护送下一路到达大渡河边,红军十八勇士架一叶孤舟,在红军炮火掩护下强行渡河。
  枪林弹雨之下,湍急天险之中,孤舟在激流中跳跃,为了渡过礁石,船夫冒死下水推船,终于十八勇士到达对岸。
  滚滚硝烟勇士现,闪闪刀光敌胆寒。十八勇士杀退整整一个营的敌人,红军得以攻克渡口。为了加快渡河速度,我军决定派红四团北上,两日奔袭240里,冒雨跋涉泥泞小路,从泸定桥渡过大渡河。
  泸定桥头石碑上诗云: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国民党军为了阻止红军过桥,拆除了桥上木板,百年巍然泸定桥,只余十三根铁锁横江,对面是敌军黑洞洞的炮口,脚下是咆哮拍岸的滚滚江水,长途奔袭后疲惫不堪的红军将士们毫不犹豫地开始攀爬铁索,强行渡河,顿时,雄壮的冲锋号角激荡在天险峡谷中,在火力压制下,红军勇士们如一道血肉铸成的钢铁城墙,向对面突击而去。
  纵使敌军在对岸放起熊熊烈火,也没能阻止红军进军的步伐,大军冲入火海,涌入泸定城。
  从此,红军一路向北,雪山草地也一往无前,最终完成万里长征的伟大征途。
  在我的故乡重庆开州,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屹立于此。很小的时候,我就在纪念馆解说员的讲解中了解了飞夺泸定桥的所有前因后果。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处境,七十几年光阴前后,为何石达开军和我们党率领的红军在此处一成一败,一生一死?这个问题曾一直困扰着我。
  而在持续的学习中,我逐渐明白了,当初石达开以金钱收买彝族吐司,而红军凭借真诚和党极有前瞻性的民族平等政策赢得了彝民的信任。民心向背,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是由人民创造,一直坚持着人民子弟兵和群众路线;士兵的素质和军心天壤之别,红军将士拥有党的领导,共产党人有着崇高理想作为精神支柱。一支有信仰的部队是可怕的,信仰支撑着红军走过万水千山,走向了最终的胜利,这种胜利,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句,在细细咀嚼后,总是能带给我新的震撼,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奠基之年,新的历史征程已然开启,我将以长征精神不断地鞭策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正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系重庆三峡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