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表叔家的梨园
■向萍
  “萍儿,山上的梨花开得正好,快点来耍哦……”手机视频里,满屏雪白的梨花在随风摇曳,林中赏花的游客人来人往,徐徐转动的镜头将满山妖娆的美景尽显,一个无比喜悦的声音从手机里传出来……
  这是表叔发出的“赏花游园邀请”直播视频。
  表叔家住铁桥镇万塘村,一个因“梨”闻名的小山村。年年梨花满树开时,表叔便盛情邀请我们一家去玩,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上周周末,表叔特意吩咐大表哥,专程开车来接我们。我们一家人快乐地向万塘村出发了。
  “快看快看,那一片山都白啦。”沿着宽敞的水泥路,透着车窗远远望去,老妈像孩子般喊起来。
  我循声望去,满山的梨花像给山坡披上了一件白色的新衣,素雅的白底配上偶尔窜出的片片新绿,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咱们万塘村,远看有远看的美,近看有近看的妙,等一会儿,你们莫惊叫……”表哥一边娴熟地开着车,一边颇有几分自豪地说。
  没过一会儿工夫,我们就踏进了美丽的“雪海梨园”,空气中氤氲着梨花的淡淡清香。眼前,一株株梨树,顺着山势,傲娇地矗立在山野,挂满梨花的树枝肆意慵懒地舒展开来,那盛开的梨花,一簇簇、一团团地挤满枝头,玲珑纤丽,如云似雪,彼此交接重叠,宛如在林中撑起了一层层白色的花幔。
  游客在林中穿梭,孩子在树下嬉戏,拍抖音和摄影的都各自忙碌着。轻快的音乐声、人群的欢呼声在林中回荡……似乎惊醒了满树的梨花,微风拂来,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星星点点,落在游客的头上、肩上,宛如林中翩跹飞舞的白蝴蝶一般,相得益彰,如梦如幻……
  一步一梯,拾级而上,沿着林中蜿蜒的小径,我们移步到古色古香的观景台,登高远眺,猛然发现,村里村外、山上山下、密密麻麻的梨花已然汇成一片白茫茫的花海,灰瓦白墙的村舍掩映其间,炊烟袅袅,或隐或现。川流不息的游客徜徉其间,飘飘衣衫,或红或绿。突然间,我似乎有些分不清了,到底是梨花装饰了村庄,还是游客扮靓了花海。
  “你们慢慢看,我不能陪你们了,我家的农家乐今天接待了18桌游客。”大表哥打着响指,一个潇洒的转身,一张脸笑得比梨花还灿烂。
  “是的是的,你快去忙,萍儿这一桌,一定把野菜粑粑留起哈……”表叔朝远去的大表哥大声地叮嘱道。
  表叔今年87岁,除了背有点微驼,精神倒很矍铄,表叔种了一辈子的梨,算是村里元老级别的果农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万塘村以盛产雪梨而闻名。雪梨因个头大、水分足、甜度好,深受人们青睐,常常作为开州地方特产,畅销区内外。每一年雪梨成熟季,表叔家老老少少“齐上阵”,摘果挑选,然后肩挑背扛地把雪梨从万塘村搬到铁桥镇集镇上,一斤一斤地零售。
  “那时一家人的口粮全靠雪梨换钱!”老妈叹了一口气,悠悠地说。有一年,表叔家梨树遭虫害,又遇暴雨,收成不好,好多梨子结疤,卖相不好,表叔连买肥料的钱都没得。
  “唉,想起过去搞种植的滋味,不好受哦……”表叔接过老妈的话,像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种植业是靠天吃饭,除虫、打药、剪枝,全凭摸石头过河。收成好不好,哪个也料不到。慢慢整来慢慢搞,收成不好焦死人,收成好了也焦人,特别是卖梨子的时候,好造孽,不通车,出门全靠走,半夜打起火把,走到街上才天亮。我的背就是那阵压弯的,你们忘了没?当时的雪梨,最大的有1斤半左右,一个雪梨的钱可以抵上好几个鸡蛋呢,所以呀,表叔每次看到你们都当‘狗夹棒’,舍不得轻易拿梨子给你们吃,有时给你们的梨子,不是小的,就是丑的……”表叔说到这里,有些不好意思,表情显得凝重起来。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每逢梨子成熟季,不宽的铁桥镇集镇街边,到处是卖雪梨的人,老妈经常叮嘱我们几兄妹:“看到表叔卖梨子,你们莫去喊……”其实,我们都懂,“雪梨贵如油”时代,那可是表叔一家大小的衣食。
  “现在安逸了,表叔我享福啦,当起了甩手掌柜,啥子都不管,还有钱拿!”表叔话锋一转,高兴地说,如今村里发展了新品种翠冠梨,产量高,果品好,还引进大户种植,全村种梨10亩以上的大户起码有40多户,不但土地收租金,家门口还能挣工资。这几年,村里变化大得很,修起产业路、建起了抗旱池,还成立了合作社,有专门的技术员,有电商销售一条龙服务。“真是做梦都没想到,种了一辈子梨树,如今当起了跷脚老板!”表叔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
  5年前,我的大表哥毅然放弃打工,回到了老家,光荣地接了表叔的班。他流转了300多亩梨园,当起了村里的新型果农。几年光景,他家的小洋楼矗立在梨园深处,开办的农家乐更是红红火火,成了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过去,我老爸只有等到卖梨子时挣点钱,哪像现在,从梨花一开,就开始数钱钱啦!”席间,大表哥满心欢喜。这段日子,他家的农家乐生意好得很,周末不预定,还没有位置呢!
  “白花花的梨花儿……啰喂,换来白花花的银子……啰吆!”大表哥原创的山歌,回荡在梨园上空,那么响亮,那么开怀!
  (作者系开州区交通局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