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九龙山镇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保障粮食安全
强筋壮“谷” 吹糠见“米”
水稻梯田(本报资料图片)

水稻丰收(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谢国邦
  惊蛰已过,九龙山镇的水稻种植大户、种植散户都忙碌起来,维修保养农机具、浸泡水稻种子、备足生产农资,为今年水稻丰收做足了功课。
  九龙山镇因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土壤适宜等自然优势,产出的大米口感上乘。明清时期,这里的大米曾上贡宫廷,“贡米”由此得名。如今,九龙山大米成为重庆33个“贡米”基地之一,是我区唯一入选的乡镇。
  近年来,九龙山镇在守住“贡米”品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拓展、延伸产业链,衍生出“乡土九龙·凝香贡米”品牌。米还是一样米,身价却跟着品牌的知名度不断上涨,村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规模发展“起点高”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九龙山镇的气候、土壤适宜水稻生长,但这里的人们没有停止“更上一层楼”的脚步。
  随着现代农业兴起,九龙山镇水稻种植方式与规模也一直跟着“节拍”演变,镇政府围绕“向规模要效益、向技术要质量”的目标,引导水稻产业向现代化、品质化迈进。
  10多年前,九龙山镇的水稻种植就走出了“统一采购农资、统一耕作、统一管护”的规模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之路,让种植户尝到了“抱团”的甜头。
  “一亩挣三四百元,百亩就有三四万元。”东坝村水稻种植大户王栋梁说,规模种植适宜机械化作业,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种植效益。正是看重这一点,2008年,王栋梁一口气流转100多亩田种植水稻。而今,他的“水稻农场”已扩大到500多亩,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给当地村民带来的劳务收入每年达30万元。
  在九龙山镇,像王栋梁这样的种植大户共有16个,水稻种植总面积达6000余亩。
  集体经济“唱大戏”
  随着水稻产业的不断扩大,九龙山镇的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也登上种稻的“舞台”。
  “水稻种植有赚头,集体经济组织在这方面发展应该大有可为。”么店村党支部书记伍先灯介绍,今年村集体已流转400亩田种植水稻,种子准备、农资采购已基本到位。
  近年来,九龙山镇大力推广“村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的水稻种植模式,落实“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械移栽、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割”的“六统一”,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升大米产量质量。全镇水稻种植面积约3万亩,主要分布在东坝、么店等7个村,其中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规模种植水稻近2000亩,全镇水稻产量预计在1.7万吨左右。
  创建品牌“提身价”
  在发展水稻产业过程中,九龙山镇延伸产业链条,建起高标准、现代化的大米加工厂。2019年,镇党委、政府出资注册区域品牌“乡土九龙·凝香贡米”。2020年,在区游泳馆广场举办了大米文化旅游节暨“乡土九龙·凝香贡米”消费扶贫签约仪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乡土九龙·凝香贡米”名声大噪,成为我区农业产业又一张靓丽名片,每公斤大米的价格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1.5元,全镇年增收近2000万元。
  今年,九龙山镇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稻种植基础设施,开展绿色有机认证。“我们从夯实基础、延伸产业链两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水稻产业附加值。”九龙山镇党委书记谭显东说,基础设施方面主要进行宜机化、智能化和田园化改造,建一座高标准的大米加工厂,实现水稻产业“农文旅、产加销”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