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谭宁君深耕文坛41年
“故乡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谭宁君采风(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何仁勇
  今夜,汉丰湖,你是
  经天纬地的一盏酒!把盏临风
  任脚步踉跄,簸却湖水
  任酒香四溢,微醺了凤凰山迎仙山
  ——谭宁君《汉丰湖,满眼都是诗(组诗)》
  开州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区。历年来,有众多开州儿女翻过大垭口,像蒲公英一样飘落在异地他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人生事业书写华章,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谭宁君就是其中的一员。
  谭宁君,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任成都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成都时代职工文学创作院副院长、新都区文联副主席和作协主席等职务。
  1981年春天,谭宁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某三线军工企业子弟中学任教。41年来,他奔走在文学的道路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首届天府文学奖”“首届四川散文奖”“清廉四川文艺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多种奖项,出版了《土地与梦想之间》《守望乡愁》《无悔之旅》《月临西窗》《苍生厚土》《阳光中绽放》《被香沐浴的土地》等诗文集。
  受到父母影响
  走上文学道路
  谭宁君的父亲谭克勤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志愿军某部的文化教员,在文工团拉过小提琴、二胡,教过战友们唱歌、写信。复员后,谭克勤回到开州老家,在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谭宁君的母亲也是一名知识分子,曾当过中学老师,喜欢看书、唱歌、吹口琴。让谭宁君仍记忆犹新的一个画面,就是在盛夏之夜,母亲坐在凉床上手摇竹篾扇,给三姐弟和邻居家孩子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野火春风斗古城》《晋阳秋》《南冠草》等故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培养了谭宁君对文学艺术的爱好。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写诗歌、散文,学过国画、乐器(笛子、扬琴、手风琴、口琴),喜爱唱歌。
  1977年3月5日,当知青的谭宁君在《万县日报》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三个红领巾》。那时没有稿费,报社给他寄了两本稿件纸和一本通讯员小册子。至今他母亲还珍藏着这张报纸。
  奔跑文学旅途
  文字记录发展
  1981年2月,谭宁君从万县师专毕业,被分配到四川某三线军工企业子弟中学任教。
  谭宁君在工作之余,开始将精力倾注在文学创作上,将自己人生旅途中的很多经历、故事、情感,以诗歌、散文、小说的方式发表在报刊上。1988年,谭宁君在杂志《传奇故事》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梦在海那边》,被《郑州晚报》转载,该报还配发了一篇评论《爱在祖国——评梦在海那边》,极大地鼓舞了他。
  与许多作家“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不一样,谭宁君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扎根现实生活,聚焦时代发展。他经常深入农村采风,从细微处捕捉时代的发展变化。谭宁君当知青时,看到当时不少农村妇女以坚韧的生命力,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经营着自己的家庭,有感而发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当家》,发表在杂志《青年作家》1998年11期。2001年,《当家》获得第九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小说三等奖。
  2009年,谭宁君写了一篇反映改革开放前农村妇女生存状态、人生际遇的作品《哭嫁》,获得四川省精神文明办公室“四川文明网文艺频道”2009年度优秀原创文学作品二等奖。
  扎根成都新都
  挖掘本地文化
  2020年9月16日,成都市新都区升庵中学阶梯教室济济一堂。谭宁君应邀来到这里举行“升庵精神”讲座。他通过讲述“杨升庵跌宕起伏的一生”“杨升庵的历史评价”,以及一些生动有趣的“升庵小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位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心怀家国情怀的文化巨人形象,激励学生继承“好学穷理、精思深索”的精神。
  杨升庵即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是明朝时期四川唯一的状元。他所创作的《临江仙》被电视剧《三国演义》作为主题歌曲,传遍天下。
  成都市新都区文化底蕴厚重,自古以来走出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除了杨升庵,还有艾芜、杨廷和、王铭章等人。谭宁君扎根在新都区这片沃土上,深挖本地文化,成为了四川杨慎研究会、四川艾芜研究会的理事,创作了一大批与艾芜、杨升庵等人有关的诗歌、散文作品,如《艾芜故居》《桂湖听箫》《升庵桂湖紫藤》《桂香是升庵先生守望故园的魂》《葱郁馨香在南高原的桂树——写在杨升庵评为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之际》《艾芜故里,泉映梨花澄澈了心情》《关山千重,追寻艾芜老的自由精神》等。
  在中纪委网站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第25期《四川新都杨升庵:一曲诗词传天下,“四重”“四足”教子孙》电视节目、成都市系列讲天府文化《天府之魂》电视节目第三集《杨升庵传》里,谭宁君应邀出境,讲述“升庵文化”。
  根永远在故乡
  灵感永不枯竭
  2月25日,帅开州APP“鸣家”专栏推出了谭宁君的一篇散文《毗河静静流》。毗河是长江支流沱江的支流,也是都江堰分水河道之一。在这篇文章里,谭宁君徜徉在毗河的绿道,回忆起家乡的河流:“我的故乡在重庆开州汉丰古镇,东南各有一条河,季节性很强的河,属长江的支流,我家就在岸上住。离开家乡浪迹天涯后,特别希望我的居住环境里有河流……”
  谭宁君虽然在青年时代就已离开家乡定居他乡,但对故乡的热爱一如往昔,一直关注着开州的发展。他手机上安装了帅开州APP,并应邀成为“鸣家”专栏作家。他一直与故乡的亲朋好友保持着密切联系,关心着故乡的发展情况。对他而言,开州是回答“我是谁”“从哪儿来”的标准答案,也是他的人生标签。他的作者简介总是这样开头:“谭宁君,重庆开州人,定居成都。”
  “故乡是我生命的脐带,是我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我的很多作品写到故乡。”谭宁君说,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与一座大山》以九龙山、风云寨为故事发生的地域环境,短篇小说《当家》《哭嫁》《绝招》是以他当知青的生活和临江镇、竹溪镇一带的风情为故事背景,散文《美丽的尾巴》《渝东油桐花》《最忆故乡偷月情》《腊月,是新春的倒计时》《赶考》《决算与决战》《半碗肉汤》《车轮滚圆儿时梦想》等都是以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以及出版的三本诗集提及了大量与开州有关的元素。
  上世纪九十年代,谭宁君在旅途中几次遇到困难,都是因为说开州方言而得到帮助,他为此写了一篇散文《美丽的尾巴》,发表在《重庆日报》副刊和一本管理类杂志的文学栏,被收进了“知网空间”。他为开州中学创作的校歌《生命的朝阳》传唱至今。
  谭宁君表示,未来还将以乡村振兴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创作一部与开州有关的长篇小说和老城系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