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今年以来我区完成义务植树16.3万余株
汉丰湖畔添新绿
    丰乐街道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喻建国
  仲春时节,汉丰湖碧波荡漾,三江三里绿意盎然。
  今年以来,我区以“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开州”为主题,实施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包干责任体系,聚力林相提质改造,推动全域绿化与汉丰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度融合,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义务植树,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热潮。
  截至目前,全区7个市直管部门、42个机关单位、16个群团组织、9家金融机构、18家重点企业及8个乡镇街道的万余名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植树,栽植乌桕、枫香、红叶石楠等优质彩色苗木16.3万余株,着力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的环湖立体景观带,实现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同频共振。
  科学规划立长远
  “这片缓坡种红叶石楠,坡脚栽乌桕,既能固土护坡,又能形成四季斑斓的彩叶景观。”在南岭公园集中植树点,林业技术员胡成海手拿图纸,向汉丰五校的学生们讲解种植要领。在他身后,万余株树苗正按照“适地适树、错落有致”的原则落地生根。
  据了解,我区坚持系统思维,采取分区分级的科学规划,创新“四维布局法”,在环湖区域以景观林为主打造生态廊道,城周荒山种植经济林实现绿富双赢,消落带选用耐水湿树种构筑绿色屏障,远郊深山建设国家储备林守护生态安全,通过差异化施策让全区林地焕发新生机。
  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树播绿正当时。丰乐街道黄陵村植树现场一派繁忙,放苗、培土、浇水……大家铆足干劲,荒山披上新绿。“我们特意保留原生灌木,在空隙补植彩叶乔木,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观赏性。”丰乐街道黄陵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民说,通过这种精细化的植树理念,新造林成活率在90%以上。
  全民动员齐参与
  “看!我在这棵乌桕上挂上了认养牌!”在大德镇宝珠村集中植树点,大德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王雨欣为树苗系上红丝带。不远处,75岁的护林员陈德贵正手把手教授年轻人培土技巧:坑要挖成鱼鳞状,土要踩实三遍,这样树苗才站得稳。这场跨越年龄的“传帮带”,成为植树现场最动人的风景。
  今年,我区创新“三认领”机制:机关单位认领责任片区、家庭认领亲子林、企业认养碳汇林。在厚坝镇红宝村,10家民营企业联合打造“碳汇示范林”,每棵树都配有二维码“身份证”,扫一扫就能查看生长数据和碳汇贡献。“4000多株树苗看似不多,但20年后形成的碳汇价值可达百万元。”厚坝镇红宝村副主任王定辉算起这笔生态账,眼里满是期待。
  生态意识不仅在乡村觉醒,也吹进了校园。汉丰五校将植树活动延伸为“自然课堂”,学生们用画笔记录树木年轮,用作文描绘绿色梦想。“以前总觉得种树是大人的事,现在我知道了每片叶子都在为地球降温,也自发加入到种树行列。”汉丰五校学生丁享的感悟,道出了年轻一代的生态感悟。
   青山叠翠生金来
  春雨初晴,站在观景台俯瞰,大德镇新栽的油茶树苗沿着山势绵延,林间套种的黄精、芍药已冒出新芽。
  “三年后,这些‘林下黄金’每亩收益超万元。”大德镇宝珠村党支部书记邹晓勇介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该村200多户农户以林地入股,既拿租金又享分红。
  植树造林,种下绵延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我区通过国家储备林项目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森林康养+”产业链,实现农林旅、林果牧产业融合发展,既带动了旅游收入,又创造了就业岗位,还促进了果农增收。
  “春种一棵树,秋收一片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树才有风景,有森林才有游客来哟。”在满月镇马营村,一场植树动员会点燃了村民的热情。动员会结束后,他们迅速扛起锄头、拿上树苗,在沿河两岸植树造林、绿化乡村。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山连着一山绿。全区现有林地总面积397.44万亩,其中林地267.23万亩、灌木林地81.94万亩、其他林地48.27万亩。今年,我区将提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扎实推进“渝东北岭谷区生态保护修复”等重大国土绿化项目,完成营造林20余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6.5%以上。
  “据测算,全区由林业衍生的旅游年收入超过千万元,年创造就业岗位上万个,10万名果农年增收5亿元以上。”区林业局副局长杨柳嫣表示,全区通过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实现了“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植”,春天里,一株株新苗舒展枝条,在巴山渝水间托出绿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