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之笔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K 抓落实赛实绩
本报记者 熊程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聚才、育才、留才”三个关键环节,全力做好人才工作,为乡村振兴汇聚起强大的智力支撑和发展动能,让帅乡大地焕发新生机、展现新气象。
倾心聚才
在临江镇明月村返乡创业园内一个生产车间里,45岁的张红梅正带着10余名工人赶制门窗,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谱写出了一曲生动的劳动乐章。
张红梅感慨道:“当年,我带着500元去广东打工,历经多年异乡漂泊。后来,政府鼓励我们返乡创业,我才在家门口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作为临江镇首批归雁人才,张红梅自己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还带动了周边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用这句富有诗意的比喻,深刻阐述了聚才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区深入落实全市乡村人才培育“五万计划”,加快培育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工程技术人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劳务经纪人,以人才为引擎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在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区紧扣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商调等灵活方式,精准引进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人才。”该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区成功引进了427名公共服务人才,覆盖教育、卫生、农业等多个领域。同时,我区还选派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以及“山茶花”乡村振兴志愿者共计78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对于乡村治理人才和乡村工程技术人才,我区则通过选优配强村支“两委”成员,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和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并注重培育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等本土专家。
此外,我区还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专项培训,采用“室内讲座+田间课堂+外出考察”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帮助乡村“土专家”成长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去年,我区共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青年农场主2377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劳务经纪人的培育管理方面,我区从人员选拔、能力培养到资金保障,全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截至目前,我区已培训农村劳务经纪人1762人次,实现了“一村一劳务经纪人”的全覆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我们不仅要让人才像火种一样汇聚成炬,更要推动他们成为满天繁星,照亮乡土。”该负责人表示,我区通过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人才培育生态体系,推动乡村人才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悉心育才
“红艳欲滴的桃子、甘甜爽口的青脆李……”在电商平台,“花果山小潘”常常满怀热情地向大家展示家乡的农副产品。
这位“花果山小潘”真名潘小超,是谭家镇花仙村的一名90后返乡创业者。他多次参加我区组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项培训,不仅掌握了互联网销售技巧,还学会了果树种植技术。现在,他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积极推广家乡的水果,极大地提升了家乡水果的知名度,也成功拓宽了销售渠道。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乡村领军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乡村CEO”人才计划,充分用好市级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区级高素质青年农民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做好“青春三贷”惠民政策宣传,提供“乡村CEO”培育指导、复合农业人才实训课程、农业企业孵化服务。
同时,我区还实施了“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计划,借助人才服务平台,根据各乡镇街道的农业产业和项目资源,面向社会发布合伙人招募信息。持续开展新媒体经济和电商人才培训,构建起“一乡一达人、一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依托智慧农(牧)场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创新园、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等载体,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项目的改革与创新。
据统计,近年来,我区已成功鼓励560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并培育了300多名青年职业农民。这些青年才俊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青春和智慧。
用心留才
“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了区委、区政府以及各部门单位对我们公司的深切关怀和鼎力支持。家乡的营商环境日益优化,我回乡创业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重庆市时创信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坦清感慨道。
回溯过往,从最初咨询投资建厂事宜,到选定合适厂房,再到公司注册成立……在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协助和坚实保障下,陈坦清的公司于2021年5月顺利投产运营。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我区坚定不移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扎实开展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围绕“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建立完善外出人员“引回归”工作联络体系、返乡创业人员“稳得住”服务保障机制,共促家乡发展“连得紧”乡情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引才入乡,扎根基层。”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充分整合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选派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同时,积极宣传各类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师等职业资格考试。
此外,我区还围绕人才落户、租房落户、就业创业落户等方面,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的政策措施,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顺利安家落户。
据统计,近年来,我区已成功吸引返乡创业人员10万余人,创办返乡创业实体3.7万户,总投资额达390亿元。在外企业家认领公益项目294个,捐赠资金4000余万元。
“未来,我区将聚焦产业、生态、文旅、公共服务、专家帮扶、人才赋能等六大人才发展专项,持续培育乡村‘人才沃土’,加快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提供有力支撑。”该负责人介绍。
本报记者 熊程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聚才、育才、留才”三个关键环节,全力做好人才工作,为乡村振兴汇聚起强大的智力支撑和发展动能,让帅乡大地焕发新生机、展现新气象。
倾心聚才
在临江镇明月村返乡创业园内一个生产车间里,45岁的张红梅正带着10余名工人赶制门窗,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谱写出了一曲生动的劳动乐章。
张红梅感慨道:“当年,我带着500元去广东打工,历经多年异乡漂泊。后来,政府鼓励我们返乡创业,我才在家门口实现了当老板的梦想。”作为临江镇首批归雁人才,张红梅自己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还带动了周边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聚是一团火,散若满天星。”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用这句富有诗意的比喻,深刻阐述了聚才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区深入落实全市乡村人才培育“五万计划”,加快培育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乡村工程技术人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劳务经纪人,以人才为引擎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在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区紧扣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需求,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商调等灵活方式,精准引进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人才。”该负责人介绍,去年,我区成功引进了427名公共服务人才,覆盖教育、卫生、农业等多个领域。同时,我区还选派了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以及“山茶花”乡村振兴志愿者共计78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对于乡村治理人才和乡村工程技术人才,我区则通过选优配强村支“两委”成员,加强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和农村法律人才队伍建设,并注重培育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等本土专家。
此外,我区还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专项培训,采用“室内讲座+田间课堂+外出考察”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帮助乡村“土专家”成长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去年,我区共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高素质农民、青年农场主2377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劳务经纪人的培育管理方面,我区从人员选拔、能力培养到资金保障,全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截至目前,我区已培训农村劳务经纪人1762人次,实现了“一村一劳务经纪人”的全覆盖,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我们不仅要让人才像火种一样汇聚成炬,更要推动他们成为满天繁星,照亮乡土。”该负责人表示,我区通过构建多层次、精准化的人才培育生态体系,推动乡村人才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悉心育才
“红艳欲滴的桃子、甘甜爽口的青脆李……”在电商平台,“花果山小潘”常常满怀热情地向大家展示家乡的农副产品。
这位“花果山小潘”真名潘小超,是谭家镇花仙村的一名90后返乡创业者。他多次参加我区组织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专项培训,不仅掌握了互联网销售技巧,还学会了果树种植技术。现在,他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积极推广家乡的水果,极大地提升了家乡水果的知名度,也成功拓宽了销售渠道。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乡村领军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乡村CEO”人才计划,充分用好市级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区级高素质青年农民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做好“青春三贷”惠民政策宣传,提供“乡村CEO”培育指导、复合农业人才实训课程、农业企业孵化服务。
同时,我区还实施了“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计划,借助人才服务平台,根据各乡镇街道的农业产业和项目资源,面向社会发布合伙人招募信息。持续开展新媒体经济和电商人才培训,构建起“一乡一达人、一乡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依托智慧农(牧)场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创新园、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等载体,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项目的改革与创新。
据统计,近年来,我区已成功鼓励560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并培育了300多名青年职业农民。这些青年才俊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青春和智慧。
用心留才
“这几年,我深切感受到了区委、区政府以及各部门单位对我们公司的深切关怀和鼎力支持。家乡的营商环境日益优化,我回乡创业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重庆市时创信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坦清感慨道。
回溯过往,从最初咨询投资建厂事宜,到选定合适厂房,再到公司注册成立……在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协助和坚实保障下,陈坦清的公司于2021年5月顺利投产运营。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我区坚定不移践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扎实开展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围绕“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建立完善外出人员“引回归”工作联络体系、返乡创业人员“稳得住”服务保障机制,共促家乡发展“连得紧”乡情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引才入乡,扎根基层。”区人力社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充分整合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选派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同时,积极宣传各类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政策,引导符合条件的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乡村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师等职业资格考试。
此外,我区还围绕人才落户、租房落户、就业创业落户等方面,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的政策措施,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顺利安家落户。
据统计,近年来,我区已成功吸引返乡创业人员10万余人,创办返乡创业实体3.7万户,总投资额达390亿元。在外企业家认领公益项目294个,捐赠资金4000余万元。
“未来,我区将聚焦产业、生态、文旅、公共服务、专家帮扶、人才赋能等六大人才发展专项,持续培育乡村‘人才沃土’,加快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提供有力支撑。”该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