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力“绘新景”强区富民“势如虹”





K三江三里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 邓青春
春华秋实又一载。
2024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交出一张张亮丽答卷。
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43亿元;新增恢复耕地6383亩,耕地保有量达112.85万亩,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中国春橙之都”“中国香肠之乡”央地共建,品牌价值转化超20亿元;成功举办2024·第四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签约项目金额达40亿元……
成绩的背后,是我区农业农村人立足沃土、勇挑重担、主动作为的生动缩影。过去一年,区农业农村委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出高质量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坚实步伐,推动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跨越。
1 巴渝良田“丰产丰收”
在南雅镇新全村,一片片高标准农田宽阔平整,田间道路、硬化沟渠纵横交织。“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村如今也有了这么好的田地。”看着眼前这片“田海”,新全村党支部书记贺伦昆感慨,过去新全村大部分田地分散,种地效益不高。
我区多山地丘陵,受田地细碎不平整、田间道路不通畅、灌排设施不完善等条件的制约,导致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难、灌溉难。“为此,我区实施田块‘小改大’15万亩,打通下田道路‘最后一公里’,新建排灌沟渠380公里,铺设管网256公里,下田坡道、灌排沟渠连通每一田块,项目区道路通达率100%、灌溉保证率90%,真正实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2万亩,改造提升9万亩,新增耕地1300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3.04万亩,产量58.47万吨。
我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准“提升粮食产能”根本导向,锚定“建一亩、成一亩”主攻目标,创新高标准农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推动农田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利用、高质量管护,实现地力、产量、效益三提升。以《开州区高标准农田规划(2021-2030年)》为引领,在布局上优先覆盖永久基本农田区、“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中型灌区。创新性推行“以工代赈”“先建后补”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项目建设,通过“六公开”机制实现群众全程监督管理,2024年,6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用。
当前,我区已整合1.5亿元资金用于春季生产,56个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护航春耕春播。预计,今年我区春耕春播面积超120万亩。为全力“攻单产”,我区全域推广渝单59、庆油3号等粮油优良品种,开展科技试验示范项目62项,建立高产高效示范片4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面积达100%。
“让更多新农人成为种粮主力军,让更多新农机下田作业……我区发展‘巴渝粮仓’,正持续夯实产粮稳粮的基础。”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
2 农业产业“多面出彩”
近日,记者走进临江镇福德村智慧柑橘果园,随处可感受到现代化农业的新气象。3000多亩果园全面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构建起一套集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作业于一体的智能管理系统。从生物数据的实时采集,到环境信息的精准监测,再到智能化分析与科学决策,整个过程无缝衔接,实现了农业管理的精准化与高效化。
“数字基因”如何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区农业农村委现代农业创新园建成运营,农业产业大脑指挥中心上线运行,健全仓储冷库共享、防灾减灾等数字驾驶舱3个,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45%以上。启动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8个,钱江食品、瑞桑农业2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认定,市级智能工厂实现了“零的突破”。还建成智慧果园、智慧牧场等数字化示范基地10个,培育“触电”“上网”农业经营“新主体”100家。
区农业农村委以百亿平台育主体,持续推进“头羊计划”,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9家,钱江食品、天致药业入选市级“十佳企业”名单;以百亿集群强链条,市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招引入驻企业55家;建成百万头生猪、百万亩经作“双百万”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药果蔬畜粮”五大产业集群综合产值达238亿元。
“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43亿元,带动33万农户户均产业、就业增收超3000元。”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130万亩生态特色产业助农增收40亿元。“开州金厨带精品”行动助农增收16亿元,“开州金厨带就业创业”当年挣回收入近200亿元。45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经营性收入超44万元,户均分红150元。
田野,充满希望;热土,大有可为。如今,放眼帅乡大地,产业兴旺,村子更美,村民更富,一户一景、一村一画、一镇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正在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在探索与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3 品牌矩阵“兴农富农”
今年春节前夕,满月镇甘泉村又分红了。在甘泉村文化广场,村民欢聚一堂,锣鼓喧天,秧歌欢跳,共同分享21万余元“大红包”。这不是甘泉村第一次分红。从2022年至今,甘泉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三年累计分红超60万元。
无论是啃“硬骨头”,还是蹚“深水区”,坚持问题导向,是我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经验。区农业农村委立足改革突破,聚焦实战实效,奋力打造山区库区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开州样板”,巩固提升强村公司82家,培育经济强村亿元村10个,45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均经营性收入超44万元。
区农业农村委高质量创建全市“强村富民”综合改革示范点4个,完成中和镇承接全国土地承包二轮延包整镇试点。推行10万亩农业“标准地”改革。投运重庆开州三峡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一村一企(业)一CEO”学用贯通试点,培育孵化农村实用人才30000人、高素质农民9000人、创业“新农人”200名。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受益者。
去年6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2024年第一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信息,全国共有268个产品被纳入名录,其中包括开州牌香肠、紫水豆干、龙珠红茶、龙珠绿茶、新梨花庄牌翠冠梨、美瑶坪牌翠冠梨、南门汁香红糖等7个开州产品。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开州南门红糖榜上有名。至此,我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增至6个。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区农业农村委打通热点赛道,“开县春橙”、桑叶蛋首次实现自营出口。“开县春橙”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品牌,品牌价值突破110亿元、居全市同类产品第2位。打造热点品牌,培育“帅品开州”农产品公用品牌,做靓“开州产寿光菜”品牌,培育“桑叶蛋”“贡香米”等精品爆品。筹办热点活动,“中国春橙之都”“中国香肠之乡”央地共建,品牌价值转化超20亿元。成功举办2024·第四届三峡道地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签约项目金额达40亿元。
4 科技发力“智启新程”
眼下,正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在竹溪镇的水稻种植基地内,一座“育秧工厂”以其智能化的运作方式引领春耕春播的新潮流。这座“育秧工厂”采用智能化精量播种设备,凭借整盘气吸式技术,实现了精准穴播,漏播率低于1%,这一创新不仅大幅提升了育秧的整体效率,更为我区水稻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区农业农村委积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精心选出“辣椒+青菜头”轮作种植和马铃薯良繁两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成了农业先进技术在生产一线推广应用的前沿阵地,特别是“辣椒+青菜头”轮作种植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不仅引进了辣椒、青菜头两个新品种,还积极开展了“辣椒+青菜头”轮作种植及微生态调控防治蔬菜连作病害技术示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同时,区农业农村委加快构建“三农”智慧大脑,夯实农地“一张图”、农信“一本账”、农事“一张网”、农品“一码通”数字基础,持续开发和优化具有开州农业辨识度的“一件事”数字应用场景,推动从“办好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延伸,努力实现开州创新、全市共享。
仓廪实,国业实;农业稳,国家稳。“区农业农村委将持续聚焦‘三农’重点工作,绷紧弦、铆足劲、拉满弓,切实以奋进的姿态,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奋力打造山区库区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开州样板’。”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