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大抓工业大抓招商
本报记者 程超
春日花竞放,奋斗正当时。在开州高新区,满载反渗透膜、锂离子电池等高端产品的货车在厂房外整装待发。过不了多久,这些产品将亮相欧洲、中东等国际市场。
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市委关于“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要求,锚定加快建设“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目标,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加速推进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建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共生,持续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工业动能。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在开州高新区,重庆海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展示厅里,一项“水净化黑科技”正在上演:工作人员将浑浊水样注入自主研发的膜处理设备,仅数秒后,水体变得清澈透明,TDS值(总溶解性固体物质浓度)从300ppm骤降至10ppm以下,轻松达到直饮标准。这项可过滤直径0.0001微米级杂质的水处理技术,如同“水净化手术刀”,能精准去除离子态污染物、有机化合物、微生物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作为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开州高新区已集聚317家优质企业,其中规上企业达120家,形成了企业矩阵发展的蓬勃格局。在这里,传统产业加速蝶变——重庆市欧华陶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技改;新兴产业强势崛起——全年新增社会类投资项目备案74个,总投资金额达174.28亿元;资本市场连传佳讯:重庆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重庆天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海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券商签约,重庆市亚特蓝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入选市级拟上市企业后备库。
创新动能持续释放,去年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专精特新企业27家。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开州高新区获批“重庆市绿色工业园区”,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
从实验室攻关到产业化落地,从技术突破到全链升级,开州高新区正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绿色创新活力迸发
走进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各类锂离子电池产品琳琅满目。这家2011年扎根开州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为拥有5000余名员工、年产值超10亿元的国家级绿色工厂,并于2022年成功登陆创业板,实现从初创企业到行业标杆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山区库区绿色智造的典范,开州高新区推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构建起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加速产业转型,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市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节水型企业3家、市级“无废工厂”1家,工业生态底色持续提升。
在提质增效进程中,我区深化“品牌矩阵”战略,去年新增工业企业品牌13个,打造市级消费品工业“爆品”1个。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企业分级清单,完成2023年规上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能耗增加值、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同比增长11.6%、15%、21.1%、14.1%、4.3%,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协同推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开州这片发展热土,总能在企业最需要时伸出援手。”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众多市场主体的心声。自2011年招商落户开州高新区,这家锂离子电池企业已成长为拥有82项专利(含2项国际专利)、5项注册商标的技术领军企业,构建起“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体系,与多家国际知名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开州高新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支撑。开州高新区管委会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去年累计收集企业诉求93件,办结率达97%;实施项目全流程保障机制,组建服务专班,推行项目秘书统筹制度,高效解决企业难题50余个;深化审批制度改革,50亩及以下工业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2个工作日、50亩以上项目缩短至42个工作日,达到沿海发达地区审批效率,四博电气项目更创下“一次见面、两周签约、三个月开工、六个月竣工、八个月综合验收”的“开州速度”。
我区创新“全周期”服务链,为企业从拿地到投产提供保姆式帮代办指导服务,让振东工贸项目5个月实现投产;搭建金融赋能平台,去年累计为企业协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技专项贷款7.32亿元。系列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形成了“营商环境优—产业发展旺—招引磁力强”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当前,开州正以“工业强区”战略为引领,擘画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蓝图。随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集群加速成型,这片发展热土正书写着“产城景”融合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