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清江河上流淌的“文化自信”
——温泉古镇文化传承人唐定喜
  本报记者 谢国邦
  在温泉镇,有一位对古镇文化十分热爱的中年男子——唐定喜。
  每天闲暇时光,唐定喜总喜欢站在斑驳的树影下,吟诵他创作的《温泉,你是珍藏的留连》。唐定喜耗费了大量心血创作的这个作品,记录着他对这个千年盐镇历史文化的无尽探索与深情厚谊。
  时光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春,绵绵细雨中,温泉镇老街道的黄葛树新芽初绽,生机盎然。教室里,还是学生的唐定喜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老师张金河讲述“七里潭边盐舟竞发,仙女洞里玉液凝香”的盛景。那一刻,温泉镇的历史文化如同一股清泉,悄然涌入他的心田,激发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大学毕业后,唐定喜重返故里,发现儿时记忆中的那些文化地标正在消逝。那些承载着古镇记忆的青石板路、木板房、黄葛树,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都仿佛在岁月的长河中渐行渐远。这让他深感痛心,萌生了要留住这些文化瑰宝的念头。
  1990年的深秋,唐定喜与老师张金河一同站在罗汉寺的残碑前,试图透过那模糊不清的碑文,揭开那些被尘封的历史。那一刻,他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此,唐定喜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美术教师,踏上了“文化拾荒”之路。
  唐定喜利用课余时间,穿梭在秦巴古道的断垣残壁间,探寻着那些被遗忘的历史遗迹。他走进山洞,探寻古老传说;他登上塔寨,俯瞰古镇变迁;他漫步老街,感受岁月沧桑。他用镜头记录下青砖砌就的年代印记,用笔墨记录下碑文的内容,用心灵感受着古镇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不能锁在博物馆里,要活在人们的呼吸间。”这是唐定喜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深知,要让古镇文化得以传承,就必须让它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唐定喜积极推动“盐泉文化进校园”工程,让学生通过廊桥写生、排演历史剧等沉浸式教育方式,感受古镇文化的魅力。在唐定喜的努力下,年轻一代逐渐感受到了“文化自信”,他们开始意识到,那些藏在老街青石板缝里的文化瑰宝,正是最宝贵的财富。
  四十载春秋转瞬即逝,唐定喜已从一位年轻教师成长为一位资深的文化传承者。他书房的墙壁上挂着自撰的《温泉古镇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古镇文化的深情与敬仰。唐定喜创作的《温泉七里潭记》等作品,更是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将温泉古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不仅赢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珍藏。
  除了文学创作外,唐定喜还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推广活动。他担任《汉丰流韵》主编、《开州文韵》副主编等职务,致力于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唐定喜多次组织采风活动、文化讲座等,向更多人传播温泉古镇文化的魅力。在他的努力下,温泉古镇的历史文化逐渐走出了大山,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对于唐定喜来说,这些成就只是他文化苦旅中的冰山一角。他深知,要真正留住温泉古镇文化,就需要不断地挖掘、整理和传承。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温泉古镇文化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情感,常常独自一人漫步在古镇的老街上,感受着那些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镜的青石板路。他常常站在廊桥上,眺望七里潭的波光粼粼,思绪万千。
  在唐定喜的心中,温泉古镇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和文化瑰宝的精神家园。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古镇文化的重任。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古镇文化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
  唐定喜从小生活在温泉镇,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记得小时候听过的那些关于仙女洞、梳头坪、老鹰窝的传说;他记得上小学时老师张金河系统性地讲解过古镇的历史文化;他记得那些盐工们负重前行的场景……这些记忆如同珍珠般串联在他的心中,成为了他文化传承之路上的宝贵财富。
  “温泉的历史文化需要挖掘、传承和弘扬,增加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在努力,虽然马上就要退休了,但我还是要尽力来传承。”如今,唐定喜即将退休,但他对温泉古镇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却丝毫未减。他表示,将继续尽力传承和弘扬温泉古镇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
  在温泉镇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唐定喜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文化传承者的使命与担当。他是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古镇文化的花朵;他是一位执着的探索者,不断追寻着温泉古镇文化的足迹。他的故事如同青石板上的文明密码,流淌着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魅力,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