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共舞兴乡村 融合赋能谱新篇

K 三江三里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梨花满山,田畴织毯,猪舍成排。春日的铁桥镇,展露无限生机。
近年来,铁桥镇以三产融合为引擎,通过高标准农田筑基、特色产业培优、龙头带动提质等举措,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活力。去年,全镇农业生产总值3.9亿元、粮食总产量2.65万吨、蔬菜产量1.86万吨、水产产量3000余吨、果品产量3.83万吨,实现多点开花、多业并进。
从丰收的田野到繁忙的工厂,再到如诗如画的文旅景点,今天的铁桥镇,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蓬勃的生机,每一个角落都讲述着希望的故事。
夯实根基强农业
清晨,铁桥镇龙泉村种粮大户张先明驾驶着旋耕机在田间穿梭,他身后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泛着水光。
曾经高低不平的土地,如今变得平坦规整,灌溉设施一应俱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发展的底线。”铁桥镇副镇长郭伦介绍,铁桥镇6300亩高标准农田建成投用,为农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铁桥镇还充分挖掘本地产业优势,西洋参、葛根、山胡椒、花椒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走进铁桥镇金沙村,一大片西洋参冒出新绿、迎风生长,村民李兴平忙着给西洋参除草施肥。“以前只知道种些普通庄稼,收入微薄。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西洋参,收入翻了好几番。”李兴平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背后,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成功实践。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合作社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农户负责种植,三方紧密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铁桥镇还培育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这些龙头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通过订单农业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去年带动全镇集体经济组织增收914.16万元。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铁桥镇的农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为三产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延伸链条活乡村
在重庆锦开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将新鲜猪肉制成香肠。“我们公司的香肠采用传统工艺进行生产,还添加了铁桥山胡椒,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去年卖出了200吨。”该公司负责人王可中拿起一根琥珀色的香肠介绍道。
铁桥镇生猪养殖产业历史悠久,但曾经简单的养殖销售模式,导致经济效益低。近年来,铁桥镇围绕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走出了一条肉制品加工增值的新路子。
作为拉动生猪产业发展的火车头,重庆锦开食品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养殖基地+养殖大户+散养农户”的养殖模式,实现从生猪养殖到屠宰加工再到产品研发销售的闭环发展,从而助力铁桥镇建成了完整的生猪产业链。去年,该镇生猪产值达2.25亿元。
除了生猪产业,铁桥镇的“梨乡”名片也越擦越亮。走进铁桥镇万塘村,漫山遍野的梨花好似下了一场雪,青瓦白墙的民居掩映于花海。
为提升翠冠梨产业的竞争力,铁桥镇培育“铁桥翠冠梨”区域品牌,大力推行“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种管模式,提高了翠冠梨的品质和产量。
在销售方面,铁桥镇积极拓展电商渠道,让翠冠梨走出铁桥、走向全国。“以前梨子成熟的时候,就怕卖不出去。现在通过电商进行销售,全国各地的订单不断,再也不用担心销路了。”果农王秀琴高兴地说。
不仅如此,铁桥镇还延长产业链,生产梨膏、梨糖等梨制品。从鲜梨到梨制品,梨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形成了年产值4000余万元的特色产业体系。
拓展功能兴业态
春日的铁桥镇,金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铁桥镇充分利用自然景观,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了“梨花居”农文旅融合样板。曾经闲置的农房被改造成特色民宿,古朴的建筑风格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
置身“梨花居”民宿,游客流连忘返。“每到梨花盛开的季节,我们这里就热闹起来了。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梨花,还可以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美食。”“梨花居”民宿老板陈建权说。
除了特色民宿,铁桥镇还建成田园综合体5处,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体验农事的好去处。去年,全镇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
紧跟数字化时代,铁桥镇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新业态。18个镇村电商服务站如星星之火,照亮了铁桥镇农副产品的销售之路。22名“农民网红”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他们用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向网友们介绍铁桥镇的农副产品。
“大家好,这是刚刚出锅的梨花膏芳香四溢,还有润喉止咳的功效。”在抖音直播间里,“农民网红”张炫玲向网友们热情地推销。通过电商平台的推广和销售,铁桥镇的农副产品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
从“粮袋子”到“钱袋子”,从“土特产”到“金招牌”,铁桥镇正敲击着三产融合发展的鼓点,在南河之畔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