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我甘愿做他们的儿子!”

K 开州好人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文/图
“天冷,加床棉被暖和些。”“来,把开水满上。”“衣服脏了,快脱下来洗洗……”
在巫山镇敬老院,张年权忙得脚不沾地,他在房间、巷道、院坝、厨房来回穿梭,生怕老人们吃不好、睡不好、穿不暖。
张年权可不是敬老院雇请的“护工”,而是名副其实的院长,今年已年满70岁。
一位老人侍候一群老人,是什么样的情怀让张年权乐此不疲?“这些老人就像我的父母一样,我会像儿子一样照顾好他们,让他们在这里安享晚年。”张年权的话语很平淡,但眼神却很坚毅。
一颗爱心守护“夕阳红”
2015年4月,张年权正式退休。他谢绝了某企业以月薪5000元的高薪聘请,继续挑起了巫山镇敬老院院长的担子,开始了“第二段职业生涯”。他的理由很简单:“敬老院的老人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张年权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早在2008年,他在当时的巫山乡民政办当主任,兼任敬老院院长。那时的敬老院条件简陋,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高。张年权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并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过上幸福生活。
张年权四处奔走,争取对口支援资金160余万元,在巫山镇水口村新建了占地7.7亩、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共有68个房间80个床位的敬老院。敬老院的面貌焕然一新,老人们的生活也有了质的飞跃。
为做好敬老院的管理,张年权制定了管理职责、财务管理、食堂安全等十多项规章制度,带领老人们开辟“开心菜园”,饲养生猪、生态鱼等,还自磨豆腐、自制咸菜,不但改善生活,还为敬老院创收。目前,巫山镇敬老院节余积累资金近90万元。
为避免“一心挂两肠”,全身心投入到敬老院。张年权动员妻子也到敬老院工作,负责给老人们煮饭、洗衣、打扫卫生。夫妻俩一年365天,天天泡在敬老院里,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庭。
张年权的儿子正在创业,急需父母帮助,孙子也需要人照顾。然而,张年权夫妻俩根本无法顾及,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敬老院的老人们。
60多岁的妻子此生还没坐过火车、飞机和轮船,她曾无数次央求张年权带着她出门旅游,哪怕一次也行。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张年权总是以放心不下老人们为由,一次次婉拒妻子。直到前不久,张年权才终于下定决心,打算今年“五一”假期委托孙子带着奶奶出去转转,了却心愿。
“其实我也想出去逛逛,可走不开呀!”张年权摊开双手,言语恳切地说:“我是他们认可的儿子,是他们的依靠,怎么能撇下他们不管嘛!”
一份执着为特困老人“寻根”
在巫山镇敬老院,有一位特困老人吴胜前,今年76岁,于1970年12月应征入伍参军。
1975年,吴胜前退役后,一直在外打工、流浪,不但丢失了参军入伍的档案,就连户籍也没有了。
2015年,吴胜前以特困身份被当地政府安置在巫山镇敬老院。因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吴胜前性格怪癖、喜怒无常,时常暴跳如雷、破口大骂,给敬老院的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张年权并没有因此放弃吴胜前,他深知,吴胜前的暴躁和不安,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自己身份的迷茫和无助。于是,张年权决定为吴胜前“寻根”,帮助他找回自己的身份和尊严。
2020年7月,正值盛夏酷暑,张年权开始了帮吴胜前的“寻根”之旅。他进村入户调查,到当地派出所、区公安局、区武装部查阅档案,求证群众30余人次,收集资料20份80余页。
行走在山间小路,暴雨、酷热、毒蛇给张年权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挑战。然而,他并没有退缩。整整一个月,张年权顶着烈日,冒着风雨,伞被狂风吹断,鞋被荆棘划破,终于找到了吴胜前的参军档案和户籍资料。
当张年权把户籍证明和参军档案交到吴胜前的手中时,吴胜前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他紧紧握住张年权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吴胜前的性格逐渐变得温和,不再像以前那样暴躁易怒。
张年权的执着不仅帮助吴胜前找回了身份,也让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一碗开水温暖“游子”回归路
在巫山镇敬老院,还有一位特困老人杨道中,今年77岁。
2017年,他第一次入驻巫山镇敬老院,2019年返回村五保家园居住,2024年7月第二次入驻巫山镇敬老院。
当被问及为什么二次入驻敬老院时,杨道中的回答很简单:“这里的饭菜可口,我想喝一口开水,只要吆喝一声,院长张年权就会给我倒上。”
杨道中的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张年权的“贴心”服务。在敬老院里,张年权不仅是院长,更是老人们的“儿子”。他每天都会亲自查看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确保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服。
对于像杨道中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张年权更是格外照顾。只要老人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为杨道中端茶倒水、揉腿捶背、修剪指甲。
“我虽然没有儿子,但张院长比儿子还孝顺。”杨道中逢人便讲的这句话不仅是对张年权的肯定,更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
在张年权的照顾下,敬老院的老人们不仅生活得到了保障,精神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他们不再感到孤独和无助,而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
张年权,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一个平凡的敬老院院长,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有情、有爱、有责任。他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敬老院的老人们,也感动了无数社会大众。张年权相继被评为区(县)级残疾人工作“十佳”先进个人、民政工作先进个人、“敬老模范人物”等称号。
“这辈子,我甘愿做他们的儿子!”张年权坦言,只要自己还能动,还在院长的位置上待一天,就会让老人们在敬老院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