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茶园又待新芽出
  K 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谢国邦
  春节前后,大进镇群和村村民谭发才趁着晴好天气,加快了茶园除草施肥的节奏。
  再过一段时间,茶树将发出新芽,给这片山坡披上绿装。谭发才期盼着今年茶叶的收成能再好些。
  群和村,一个秦巴山区的小山村,村里之前并没有多少茶树。在谭发才等一批年轻人的坚持努力下,茶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
  30多岁的谭发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如同他的名字一样,谭发才从小渴望发家致富。无奈山区环境差、发展慢,他一直奔跑在奋斗的路上,事业却没有多少起色。
  2018年,大进镇号召各村大力发展茶产业,群和村也开始种茶。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干部忙得团团转,多数群众一边看,大家对种茶能挣钱持怀疑态度。
  “种茶能不能挣钱?”其实谭发才自己心里也没底,但自己是村干部,又不能退缩。如何让小小的茶树变成大家的“摇钱树”?那段时间他反复思索。
  茶树种下去,杂草长出来。刚开始那几年,群众的管护积极性不高,一株株茶树“面黄肌瘦”,很多人对发展茶产业没有信心。
  这些情况谭发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次外出学习,看到别人一亩茶园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坚定了发展茶产业的信心。
  “我先来承包土地种茶,如果能挣钱,大家再跟着我干。”2020年,谭发才成为群和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一年,他也当选为群和村党支部书记。
  “那段时间,我起早贪黑地干,脸晒黑了,人变瘦了。”谈起自己刚开始种茶的经历,谭发才记忆犹新。
  “他是年轻人,头脑灵活,跟着他一起干应该错不了。”看到谭发才有模有样地“单干”起来,村民刘兆平也跟着干起来。
  当年,谭发才和刘兆平一共流转了200余亩土地,都种上了茶树。
  幸运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两个人,遇上了大进镇大力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全镇一盘棋统筹推进,建立了茶产业联合党支部,下设管护、加工、销售、增值4个党小组。4个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管理服务、品牌打造、市场销售,让全镇茶园管护质量上台阶、茶叶加工有品质、茶叶销售有品牌,有效推进了茶旅融合,不断拓展茶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充分挖掘茶产业综合效益。
  智慧和汗水的浇灌,开辟了群和村茶产业发展的新天地。一株株茶树茁壮成长,一片片新叶郁郁葱葱,2023年,茶园迎来了初产。
  “2024年的茶叶纯收入至少有20万元。”谭发才掩不住脸上的笑容。群和村靠种茶增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五六亩扩大到如今的近5000亩。
  “谭书记,我也想回来种茶,还能承包土地吗?”
  “你种茶挣了这么多钱,我也跟着你一起种茶。”
  春节期间,返乡人员越来越多,谭发才每天和他们交流谈心。许多返乡人员看到谭发才种茶挣了钱,也想跟着他一起发财。
  “乡村振兴,人是基础,不少人愿意回村种茶,这个‘蛋糕’就会越来越大。”谭发才望着茶园,不悔当初的选择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