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沃土的“田保姆”
K 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数九寒冬阻挡不住春天的回归。
在九龙山镇东坝村,油菜郁郁葱葱,小麦绿意盎然,春天的气息弥漫在村庄田野上。
“这些油菜再喷施一次钾肥,产量能提高10%。”在一块油菜地里,王端培正在为村民讲解油菜冬管技术。
王端培是何许人也?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当地粮油技术“土专家”,村民眼中的“田保姆”。
今年68岁的王端培已与农业打了55年交道,对土地爱得近乎痴狂。“从生下来,我就没有离开过泥土。”王端培这样评价自己的人生。
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王端培通过摸索和学习,从事过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技术推广等工作,掌握了各类种植技术,相继被所在乡镇、开县种子公司、万县地区烟草科研所聘为技术员。
“农作物出现任何症状,他都能精准辨症施治,这个人确实了不起。”十年前,在外地务工的九龙山镇仁和村村民万福成返乡流转土地种水稻,在王端培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种田少走了很多弯路,如今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种粮大户。
在农业技术方面,王端培与时俱进、活学活用,杂交品种繁育、带状轮作、配方施肥、旱育秧、抛秧、物理治虫、绿色种植、有机质软盘育秧……只要有新技术出现,他都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端培的院坝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铁牛”。刚从地里归来,王端培就脱下外衣,拿起扳手、钳子等工具,拧紧松动的螺丝,刷上晶亮的黄油。
“年前得把设备维修保养好,年后才能派上用场。”在王端培看来,春耕好比战场,必须擦亮“枪炮”,才能打好开春“第一仗”。
实现耕种收机械化,王端培从中尝到了甜头。2006年以来,他通过承包、流转、租赁等方式,将种粮面积从70亩发展到今天的2500亩;种粮设备也由小型旋耕机、电动打谷机、脚踩式脱粒机,升级到收割机、耕整机、机动喷雾器、烘干机、无人机等。
有了机器的助力,王端培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钻研农业技术。最近几年,他主要在提高粮食单产上做文章。“土地面积肯定是有限的,但提高产量却有无限可能。”王端培认为土地资源是块宝,而提高粮食单产则是端牢粮食饭碗的“尚方宝剑”。
海拔700多米的东坝村,具有“高原台地”“中山平坝”特点,王端培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严格按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选种、消毒、育秧、机插,推行合理密植技术;结合“一喷多促”技术科学施肥,实施统防统治统销,抓实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坚持施绿肥、深翻耕、巧搭配,全面打造“早专晚优”样板示范,利用时间差避开旱涝等不利天气影响。
“只要多长一个豆荚、多收一株玉米、多打一穗稻谷,粮食饭碗就会越端越牢。”王端培的粮食观,既有朴素的想法,也有强国的光辉。
正是基于这样的粮食观,王端培乐于开展农业技术帮扶,十里八村的村民只要来个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现场指导技术。
“我托管的田地有1000多亩,从未向村民收过一分钱。”多年来,王端培一直坚守田间地头,免费为村民提供种、管、收环节的技术服务,带领他们学习技术、发展农业。
庄稼一枝花,全靠技术来当家。2023年,王端培已经将水稻亩产量提高到1600斤,九龙山镇龙兴村村民江延明称赞他是“种田的一把好手”。
种好田最终靠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靠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型人才,以及愿意扎根农村、甘于奉献的创新型人才。”王端培坚信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人应该是第一位的。
正因如此,早在2012年,王端培就将儿子王栋梁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言传身教、示范带动、鼓励鞭策,王栋梁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获评农民高级技师,创办了开州区栋梁家庭农场、开州区科培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州龙山缘农耕专业合作社,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束光会照亮世界,一滴水能让沙漠成绿洲。王端培、王栋梁这对种粮“父子兵”,已成为“农村大有可为”的有力佐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在稻浪翻滚的田野成就人生梦想。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数九寒冬阻挡不住春天的回归。
在九龙山镇东坝村,油菜郁郁葱葱,小麦绿意盎然,春天的气息弥漫在村庄田野上。
“这些油菜再喷施一次钾肥,产量能提高10%。”在一块油菜地里,王端培正在为村民讲解油菜冬管技术。
王端培是何许人也?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当地粮油技术“土专家”,村民眼中的“田保姆”。
今年68岁的王端培已与农业打了55年交道,对土地爱得近乎痴狂。“从生下来,我就没有离开过泥土。”王端培这样评价自己的人生。
在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王端培通过摸索和学习,从事过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技术推广等工作,掌握了各类种植技术,相继被所在乡镇、开县种子公司、万县地区烟草科研所聘为技术员。
“农作物出现任何症状,他都能精准辨症施治,这个人确实了不起。”十年前,在外地务工的九龙山镇仁和村村民万福成返乡流转土地种水稻,在王端培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种田少走了很多弯路,如今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种粮大户。
在农业技术方面,王端培与时俱进、活学活用,杂交品种繁育、带状轮作、配方施肥、旱育秧、抛秧、物理治虫、绿色种植、有机质软盘育秧……只要有新技术出现,他都是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王端培的院坝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铁牛”。刚从地里归来,王端培就脱下外衣,拿起扳手、钳子等工具,拧紧松动的螺丝,刷上晶亮的黄油。
“年前得把设备维修保养好,年后才能派上用场。”在王端培看来,春耕好比战场,必须擦亮“枪炮”,才能打好开春“第一仗”。
实现耕种收机械化,王端培从中尝到了甜头。2006年以来,他通过承包、流转、租赁等方式,将种粮面积从70亩发展到今天的2500亩;种粮设备也由小型旋耕机、电动打谷机、脚踩式脱粒机,升级到收割机、耕整机、机动喷雾器、烘干机、无人机等。
有了机器的助力,王端培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钻研农业技术。最近几年,他主要在提高粮食单产上做文章。“土地面积肯定是有限的,但提高产量却有无限可能。”王端培认为土地资源是块宝,而提高粮食单产则是端牢粮食饭碗的“尚方宝剑”。
海拔700多米的东坝村,具有“高原台地”“中山平坝”特点,王端培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严格按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选种、消毒、育秧、机插,推行合理密植技术;结合“一喷多促”技术科学施肥,实施统防统治统销,抓实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坚持施绿肥、深翻耕、巧搭配,全面打造“早专晚优”样板示范,利用时间差避开旱涝等不利天气影响。
“只要多长一个豆荚、多收一株玉米、多打一穗稻谷,粮食饭碗就会越端越牢。”王端培的粮食观,既有朴素的想法,也有强国的光辉。
正是基于这样的粮食观,王端培乐于开展农业技术帮扶,十里八村的村民只要来个电话,他都会及时赶到现场指导技术。
“我托管的田地有1000多亩,从未向村民收过一分钱。”多年来,王端培一直坚守田间地头,免费为村民提供种、管、收环节的技术服务,带领他们学习技术、发展农业。
庄稼一枝花,全靠技术来当家。2023年,王端培已经将水稻亩产量提高到1600斤,九龙山镇龙兴村村民江延明称赞他是“种田的一把好手”。
种好田最终靠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靠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型人才,以及愿意扎根农村、甘于奉献的创新型人才。”王端培坚信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人应该是第一位的。
正因如此,早在2012年,王端培就将儿子王栋梁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言传身教、示范带动、鼓励鞭策,王栋梁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获评农民高级技师,创办了开州区栋梁家庭农场、开州区科培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州龙山缘农耕专业合作社,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束光会照亮世界,一滴水能让沙漠成绿洲。王端培、王栋梁这对种粮“父子兵”,已成为“农村大有可为”的有力佐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在稻浪翻滚的田野成就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