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菜园子”装满“菜篮子”
K 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邓青春
隆冬时节,走进竹溪镇春秋村赵家坝蔬菜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田间地头。
大棚内,暖意融融,阵阵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一株株辣椒苗、番茄苗、茄子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大棚外,村民们正在采收萝卜。装箱、运输、上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与充满希望的绿色蔬菜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赵家坝蔬菜基地的负责人任登秀,是开州出名的“蔬菜大嫂”。她创办的“竹溪赵家坝蔬菜”已成为当地知名品牌,进入了开州最大的生活超市。如今,她致富不忘本,带领村民一起奔跑在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大家干劲十足,每天忙得像陀螺。”任登秀说,春节期间,蔬菜需求量大。工人们每天既要抓紧采收萝卜、白菜、甘蓝、有机花菜等蔬菜,又要忙着移栽各种蔬菜苗。
任登秀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电话不是预订蔬菜,就是向她讨教蔬菜种植技术。她一边安排工人们干活,一边耐心地接听电话,还不忘向记者介绍蔬菜基地的情况:“这批萝卜、白菜,预计还有一个月就收完了。还有茼蒿、香菜、甜菜等小菜,春节可以上市,能满足市场供应。”
赵家坝蔬菜基地现有种植面积150多亩,其中大棚150多个。平时,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30多人。
在一个蔬菜大棚里,村民张业碧将一株株翠绿的番茄苗移栽到大棚外平整好的一块地里。近七十岁的张业碧告诉记者:“我在蔬菜基地已干了19个年头,每天有60元的收入,一个月能拿1000多元,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
不远处的一块菜地里,村民张礼友正忙着拔萝卜,然后把萝卜送往南河边,用清洗机清洗。全身是泥的萝卜从清洗机里出来,变得白白亮亮的,大家帮着称重、装袋、装车,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张礼友是天和镇人,今年60多岁,在蔬菜基地干了9年。“我这么大一把年龄,老板还能够继续留用,我得好好干。”张礼友一脸认真地说,他主要负责蔬菜基地的日常管理,因为有一定的技术,每月有2400元的收入。
任登秀的蔬菜基地现已带领10户曾经的建卡贫困户顺利脱贫,她也从普通村民成长为农民高级技师,成为市妇联、市科委联合聘任的“巾帼科技特派员”。
“2024年比2023年少收入了30万元。”谈及去年的收入,任登秀说,去年因干旱天气,蔬菜栽种时间延后,导致产量低,加上外地运来的蔬菜对市场冲击很大,所以蔬菜种植,压力也很大。
困难没有吓倒任登秀,新的一年,她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引进新的蔬菜品种和新的种植技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壮大开州市民的“菜篮子”。
大棚外寒风紧,大棚内笑声长,任登秀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仿佛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邓青春
隆冬时节,走进竹溪镇春秋村赵家坝蔬菜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在田间地头。
大棚内,暖意融融,阵阵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一株株辣椒苗、番茄苗、茄子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大棚外,村民们正在采收萝卜。装箱、运输、上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与充满希望的绿色蔬菜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赵家坝蔬菜基地的负责人任登秀,是开州出名的“蔬菜大嫂”。她创办的“竹溪赵家坝蔬菜”已成为当地知名品牌,进入了开州最大的生活超市。如今,她致富不忘本,带领村民一起奔跑在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大家干劲十足,每天忙得像陀螺。”任登秀说,春节期间,蔬菜需求量大。工人们每天既要抓紧采收萝卜、白菜、甘蓝、有机花菜等蔬菜,又要忙着移栽各种蔬菜苗。
任登秀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电话不是预订蔬菜,就是向她讨教蔬菜种植技术。她一边安排工人们干活,一边耐心地接听电话,还不忘向记者介绍蔬菜基地的情况:“这批萝卜、白菜,预计还有一个月就收完了。还有茼蒿、香菜、甜菜等小菜,春节可以上市,能满足市场供应。”
赵家坝蔬菜基地现有种植面积150多亩,其中大棚150多个。平时,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30多人。
在一个蔬菜大棚里,村民张业碧将一株株翠绿的番茄苗移栽到大棚外平整好的一块地里。近七十岁的张业碧告诉记者:“我在蔬菜基地已干了19个年头,每天有60元的收入,一个月能拿1000多元,一年下来能收入1万多元。”
不远处的一块菜地里,村民张礼友正忙着拔萝卜,然后把萝卜送往南河边,用清洗机清洗。全身是泥的萝卜从清洗机里出来,变得白白亮亮的,大家帮着称重、装袋、装车,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张礼友是天和镇人,今年60多岁,在蔬菜基地干了9年。“我这么大一把年龄,老板还能够继续留用,我得好好干。”张礼友一脸认真地说,他主要负责蔬菜基地的日常管理,因为有一定的技术,每月有2400元的收入。
任登秀的蔬菜基地现已带领10户曾经的建卡贫困户顺利脱贫,她也从普通村民成长为农民高级技师,成为市妇联、市科委联合聘任的“巾帼科技特派员”。
“2024年比2023年少收入了30万元。”谈及去年的收入,任登秀说,去年因干旱天气,蔬菜栽种时间延后,导致产量低,加上外地运来的蔬菜对市场冲击很大,所以蔬菜种植,压力也很大。
困难没有吓倒任登秀,新的一年,她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引进新的蔬菜品种和新的种植技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壮大开州市民的“菜篮子”。
大棚外寒风紧,大棚内笑声长,任登秀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仿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