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水”让群众喝出“幸福味”
K 蝶变新开州·百姓说事儿
本报记者 邓青春
1月8日一早,竹溪镇灵泉村村民罗和平走进厨房,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哗哗哗”地流出。“以前需要将自来水用大水缸沉淀后才能使用,现在这个环节总算省掉了。”罗和平感慨地说,村民们终于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罗和平今年72岁,提起村里饮用水源的变化,他如数家珍。10多年前,家中人畜饮水全靠家门前的一口小水井。因为没有井盖,水面上随时浮漂着枯枝败叶,水源卫生根本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每年七八月份遇上干旱,水井变旱井,不得不四处找水。
有一次,罗和平到山下200多米的沟渠挑水,快到家门口时,因不慎一脚踩空,两个水桶滚出去四五米远,他腰部受伤,还在家休整了一个多月。
2013年,山上的大塆水厂建成投用,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饮用水源得到保障后,罗和平很快就在家中安装了热水器。“这样一来,不仅洗澡方便了,冬天洗衣、淘菜也不冻手了。”罗和平高兴地说。
更让罗和平没有想到的是,去年大塆水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水质又得到进一步提升。去年,竹溪镇投入230万元,在大塆村、团凤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让农村群众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
“每户必须装上水表用水;没装水表的有管水人员停止供水;如有破坏自来水各项配件者,由当事人负责赔偿……”在竹溪镇灵泉村的“村规民约”墙上,详细写明了自来水的管护细则。
在饮用水管理上,竹溪镇各村社区中除4个村社区由供水企业负责外,其余11个村均成立用水协会,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用水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管理。目前,该镇供水工程管理顺畅,抢水争水的矛盾一去不复返。
竹溪镇还通过召开院坝会和入户宣传等方式,大力推进水费收缴,辖区43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覆盖的14个村1个社区,现已全部落实水费收缴,收缴率占用水户的85%。
“水费收费标准既要考虑村民的承受能力,又要促使村民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竹溪镇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书春说,各村社区还落实1名村干部专门负责饮水保障工作,并聘请了1至2名管道维修技术工,只要供水出了问题,都能立即前往处置。
如今,竹溪镇已在全区率先建立“以水养水”因地制宜管护模式,实现全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现已完全实现“喝好水”目标,正在向实现“安全水”全覆盖、全民畅饮“幸福水”迈进,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部门访谈>>>
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惠及7.5万人
农村饮水安全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区水利局将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作为2024年“五个一批”重大民生实事的主要抓手,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交出了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我区如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重点采取了哪些举措?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记者采访了区水利局农村水利水保科科长桑崇刚。
问:我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惠及农村群众多少人?
答:我区在正安街道、竹溪镇、九龙山镇、临江镇、南雅镇、铁桥镇、义和镇、中和镇、天和镇、巫山镇等10个乡镇街道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总投入4106.2万元,于2023年9月6日进场开工,2024年11月基本完工。项目共新(改)建集中供水工程21处,增添、更换净化设备14套,增添、更换消毒设备7套,安装输配水管道263公里,更换智能水表及配套设施7821套,供水受益人口7.5万人。
问:为了确保饮水薄弱地区饮水安全,我区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区水利局常态化开展农村供水问题排查和监测,围绕供水设施设备运行状况、管护制度落实情况、特殊群众供水保障情况、信访举报问题处置等进行全覆盖自查排查。同时,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区管领导挂片、科室(站、中心)包乡镇街道,分片包干负责乡镇街道和重要供水企业工作的指导督促,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问:为加强农村供水管理,我区制定了哪些切实有效的办法?
答: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供水工程“企业+协会+农户”运行管理模式,推动农村供水工程企业化、专业化、智慧化管理与群众自我管理相结合,实现供水工程管理全覆盖,确保供水工程高效运行。
问:为全面确保水质达标,我区是如何加强监管的?
答:统筹制定全区水质监测计划,落实各部门水质监测任务,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定期监测。会同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农村供水水质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每季度召开会议研判。对水质出现异常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督促供水单位限时整改,确保问题即知即改。
问:下一步工作将如何开展?
答:区水利局将加强正安、竹溪等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项目结决算管理,确保项目早日完成并移交乡镇管理。加快推进赵家、渠口、金峰、厚坝等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建设,应配尽配净化消毒设施,持续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推广供水处理先进工艺,不断提升供水水质。
本报记者 邓青春
1月8日一早,竹溪镇灵泉村村民罗和平走进厨房,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澈干净的自来水“哗哗哗”地流出。“以前需要将自来水用大水缸沉淀后才能使用,现在这个环节总算省掉了。”罗和平感慨地说,村民们终于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
罗和平今年72岁,提起村里饮用水源的变化,他如数家珍。10多年前,家中人畜饮水全靠家门前的一口小水井。因为没有井盖,水面上随时浮漂着枯枝败叶,水源卫生根本得不到保障。特别是每年七八月份遇上干旱,水井变旱井,不得不四处找水。
有一次,罗和平到山下200多米的沟渠挑水,快到家门口时,因不慎一脚踩空,两个水桶滚出去四五米远,他腰部受伤,还在家休整了一个多月。
2013年,山上的大塆水厂建成投用,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饮用水源得到保障后,罗和平很快就在家中安装了热水器。“这样一来,不仅洗澡方便了,冬天洗衣、淘菜也不冻手了。”罗和平高兴地说。
更让罗和平没有想到的是,去年大塆水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水质又得到进一步提升。去年,竹溪镇投入230万元,在大塆村、团凤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让农村群众从“有水喝”向“喝好水”转变。
“每户必须装上水表用水;没装水表的有管水人员停止供水;如有破坏自来水各项配件者,由当事人负责赔偿……”在竹溪镇灵泉村的“村规民约”墙上,详细写明了自来水的管护细则。
在饮用水管理上,竹溪镇各村社区中除4个村社区由供水企业负责外,其余11个村均成立用水协会,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用水管理制度,并落实专人管理。目前,该镇供水工程管理顺畅,抢水争水的矛盾一去不复返。
竹溪镇还通过召开院坝会和入户宣传等方式,大力推进水费收缴,辖区43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覆盖的14个村1个社区,现已全部落实水费收缴,收缴率占用水户的85%。
“水费收费标准既要考虑村民的承受能力,又要促使村民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竹溪镇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李书春说,各村社区还落实1名村干部专门负责饮水保障工作,并聘请了1至2名管道维修技术工,只要供水出了问题,都能立即前往处置。
如今,竹溪镇已在全区率先建立“以水养水”因地制宜管护模式,实现全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现已完全实现“喝好水”目标,正在向实现“安全水”全覆盖、全民畅饮“幸福水”迈进,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部门访谈>>>
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惠及7.5万人
农村饮水安全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区水利局将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作为2024年“五个一批”重大民生实事的主要抓手,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交出了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我区如何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重点采取了哪些举措?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近日,记者采访了区水利局农村水利水保科科长桑崇刚。
问:我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惠及农村群众多少人?
答:我区在正安街道、竹溪镇、九龙山镇、临江镇、南雅镇、铁桥镇、义和镇、中和镇、天和镇、巫山镇等10个乡镇街道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总投入4106.2万元,于2023年9月6日进场开工,2024年11月基本完工。项目共新(改)建集中供水工程21处,增添、更换净化设备14套,增添、更换消毒设备7套,安装输配水管道263公里,更换智能水表及配套设施7821套,供水受益人口7.5万人。
问:为了确保饮水薄弱地区饮水安全,我区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区水利局常态化开展农村供水问题排查和监测,围绕供水设施设备运行状况、管护制度落实情况、特殊群众供水保障情况、信访举报问题处置等进行全覆盖自查排查。同时,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区管领导挂片、科室(站、中心)包乡镇街道,分片包干负责乡镇街道和重要供水企业工作的指导督促,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问:为加强农村供水管理,我区制定了哪些切实有效的办法?
答: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供水工程“企业+协会+农户”运行管理模式,推动农村供水工程企业化、专业化、智慧化管理与群众自我管理相结合,实现供水工程管理全覆盖,确保供水工程高效运行。
问:为全面确保水质达标,我区是如何加强监管的?
答:统筹制定全区水质监测计划,落实各部门水质监测任务,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定期监测。会同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建立农村供水水质监测信息共享机制,每季度召开会议研判。对水质出现异常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督促供水单位限时整改,确保问题即知即改。
问:下一步工作将如何开展?
答:区水利局将加强正安、竹溪等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项目结决算管理,确保项目早日完成并移交乡镇管理。加快推进赵家、渠口、金峰、厚坝等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建设,应配尽配净化消毒设施,持续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推广供水处理先进工艺,不断提升供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