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子园中文峰塔
在七八十年前,开县(今开州)儿歌常唱:“开县有个迎仙山,伸手能摸天。”“万县(今万州)有个钟鼓楼,半截伸到天里头;开县举子云阳盐,万县的锅儿双弦弦。”
那时人小,不辨真假,别人唱我也跟着唱,但心里好奇,总想探个究竟。万县离家远,小孩子没去见证钟鼓楼是不是真的“半截伸到天里头”。“迎仙山”倒是就在县城附近,总想去看看。
想法憋在心中很久,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开口央求父亲带我进城去看迎仙山。
我一看,却大失所望:这山远不如我家那边的南山高,离天还远着呢,怎么能摸天嘛?父亲说:“山不在高,迎仙山一山独居,凭着‘仙气’守护着开县城。”
我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接着问父亲:“开县举子云阳盐,云阳盐很有名,大家都知道,那开县的举子是什么?”父亲回答:“举子是指文化人,很有名气的文化人。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将来也争取出名!”
70多年过去了,无名的我没有成名成举、衣锦还乡的荣耀,小时候的儿歌倒是仍刻在心里。
重庆直辖后,开县迎来大发展机遇。2016年,撤县建区的开州区正式挂牌。
听说汉丰湖新建了一个“开州举子园”,我为之一振。退休后,回乡怀旧的我,首选就是那里。
昔日只有“开县举子”的儿歌、谚语,没有真凭实据的依托,而今开州举子园用文证物证事实说话,可以沉浸地体验、思考,岂不是可以解我儿时的问号?
一个初冬的上午,我独自来到开州举子园。开州举子园位于原来的宝塔窝,该处是两江合流冲积都岿然不动的小山丘。
别看开州举子园占地面积只有120多亩,可是汉丰湖最经典的文化旅游景观、文化园林景观,由文峰塔、开州国学院、开州文庙、开州考院、盛山书院组成,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园里林木森森,掩映着开州最大的古建筑群。波澜不惊的汉丰湖,三面环绕。园中六景,文峰塔最有看头。高高的八角塔,既赋予了“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又是展示和蕴含开州优秀历史文化的“灯塔”般的存在。
文峰塔原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塔高只有33米。现在的文峰塔,是在原址上重建的,2015年落成,高达70多米。塔的主体有九层,每层展示都突出不同的主题,分别为文昌、星魁、九州文宗、唐宋八大家、蒙学启智等。登楼依次而上,时空由远而近,尚文慕贤,思今策己,启迪鼓励后来人。
我在《中国历代状元名录》前,默念每一位状元的姓名和籍贯,从唐代开始500多人无一遗漏,不由感慨文脉的绵延;我在隶书、木刻的《论语》前,感叹中华文化的深厚和书法艺术的独特;我从王楚华撰写的《重建文峰塔记》中,了解到开县“自道光初年以来,授翰林者一,成进士者四,中文举者三十又六”。还有,“晚清名臣、两江总督李宗羲”“‘公车上书’爱国六君子”让我找到了“举子之乡”的由来!
在塔上,我看到小朋友们在朗读《弟子规》,成年人在摇头晃脑地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顶层“开州文盛”展示屏中,我看到一学童在父亲的指导下,正用彩笔端端正正签上自己的名字。
事实上,人口超百万的开州,早已是人才济济。留守故土为开州举子园写下《重建文峰塔记》的王楚华、撰吟出《汉丰湖赋》的张金河、文章《开州的汉丰湖》登上人民日报的汪渔,还有在文峰塔对面风雨廊桥上留下诗篇的向明阳、陈宇光,难道不是当今的“举子”?
而今的文峰塔,是开州城地标的重生。它是汉丰湖畔最耀眼的明珠,定会吸引市民和游客,一来、二来、再三来!
(作者系开州人,曾任职四川电视台副台长)
那时人小,不辨真假,别人唱我也跟着唱,但心里好奇,总想探个究竟。万县离家远,小孩子没去见证钟鼓楼是不是真的“半截伸到天里头”。“迎仙山”倒是就在县城附近,总想去看看。
想法憋在心中很久,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开口央求父亲带我进城去看迎仙山。
我一看,却大失所望:这山远不如我家那边的南山高,离天还远着呢,怎么能摸天嘛?父亲说:“山不在高,迎仙山一山独居,凭着‘仙气’守护着开县城。”
我似懂非懂、似信非信,接着问父亲:“开县举子云阳盐,云阳盐很有名,大家都知道,那开县的举子是什么?”父亲回答:“举子是指文化人,很有名气的文化人。所以,你要好好读书,将来也争取出名!”
70多年过去了,无名的我没有成名成举、衣锦还乡的荣耀,小时候的儿歌倒是仍刻在心里。
重庆直辖后,开县迎来大发展机遇。2016年,撤县建区的开州区正式挂牌。
听说汉丰湖新建了一个“开州举子园”,我为之一振。退休后,回乡怀旧的我,首选就是那里。
昔日只有“开县举子”的儿歌、谚语,没有真凭实据的依托,而今开州举子园用文证物证事实说话,可以沉浸地体验、思考,岂不是可以解我儿时的问号?
一个初冬的上午,我独自来到开州举子园。开州举子园位于原来的宝塔窝,该处是两江合流冲积都岿然不动的小山丘。
别看开州举子园占地面积只有120多亩,可是汉丰湖最经典的文化旅游景观、文化园林景观,由文峰塔、开州国学院、开州文庙、开州考院、盛山书院组成,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园里林木森森,掩映着开州最大的古建筑群。波澜不惊的汉丰湖,三面环绕。园中六景,文峰塔最有看头。高高的八角塔,既赋予了“会当凌绝顶”的豪迈,又是展示和蕴含开州优秀历史文化的“灯塔”般的存在。
文峰塔原塔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塔高只有33米。现在的文峰塔,是在原址上重建的,2015年落成,高达70多米。塔的主体有九层,每层展示都突出不同的主题,分别为文昌、星魁、九州文宗、唐宋八大家、蒙学启智等。登楼依次而上,时空由远而近,尚文慕贤,思今策己,启迪鼓励后来人。
我在《中国历代状元名录》前,默念每一位状元的姓名和籍贯,从唐代开始500多人无一遗漏,不由感慨文脉的绵延;我在隶书、木刻的《论语》前,感叹中华文化的深厚和书法艺术的独特;我从王楚华撰写的《重建文峰塔记》中,了解到开县“自道光初年以来,授翰林者一,成进士者四,中文举者三十又六”。还有,“晚清名臣、两江总督李宗羲”“‘公车上书’爱国六君子”让我找到了“举子之乡”的由来!
在塔上,我看到小朋友们在朗读《弟子规》,成年人在摇头晃脑地诵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顶层“开州文盛”展示屏中,我看到一学童在父亲的指导下,正用彩笔端端正正签上自己的名字。
事实上,人口超百万的开州,早已是人才济济。留守故土为开州举子园写下《重建文峰塔记》的王楚华、撰吟出《汉丰湖赋》的张金河、文章《开州的汉丰湖》登上人民日报的汪渔,还有在文峰塔对面风雨廊桥上留下诗篇的向明阳、陈宇光,难道不是当今的“举子”?
而今的文峰塔,是开州城地标的重生。它是汉丰湖畔最耀眼的明珠,定会吸引市民和游客,一来、二来、再三来!
(作者系开州人,曾任职四川电视台副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