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中和镇当阳村以党建为统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以治理“破圈”带动产业“扩圈”
当阳村的柑橘园里,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

  K 帅乡党建
  本报记者 邓青春文/图
  冬日晨曦,中和镇当阳村沐浴在一片祥和与生机之中。柑橘园里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忙着采摘、装袋、搬运;新铺设的水泥路上,村民们骑着电动三轮车,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
  当阳村地处中和镇的南大门,辖区面积大、居住人口多,以前人居环境较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不充分。
  为打破困境,破圈突围,近年来,当阳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着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乡贤“回巢”报桑梓
  走进当阳村,一扇大气壮观的门头赫然映入眼帘,门头两边“当仁不让借东风,红岗成橘岭,功昭两岸;阳瑞可期迎彩凤,沧海变桑田,爱洒千丘”的对联,不由自主的吸引着过往行人认真品读。
  见到记者在对联前驻足沉思,当阳村党支部书记袁永均介绍:“这个门头是当阳村在外成功人士主动捐赠修建的,是我们村实实在在开展外联服务,吸引在外贤德人士自发反哺家乡、共建家乡的生动实践。”
  如何吸引村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建设家乡?当阳村通过在外联络微信群、媒体公众号及时向在外人员传递村情、镇情;春节期间,通过召开乡情座谈会,让在外优秀人士建言献策增共识、凝心聚力谋发展。
  当阳村创新提出村级事务“六必议六必看”工作法,即议党的建设,看支部作用发挥;议经济发展,看集体收入增效;议民生服务,看群众所思所盼;议平安法治,看矛盾纠纷调解;议人居环境,看村容村貌提升;议其他事项,看中心工作推进。当阳村还搭建“阳光会”议事平台,将工作成效积极展示给在外人士。
  在此感召下,当阳村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纷纷捐款支持家乡建设:硬化道路2.2公里、为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421盏、为三合初级中学捐赠LED大屏等。
  “要我干”变“我要干”
  “这些积分是我今年打扫村里的环境卫生、参加村里的志愿服务活动和调解邻里纠纷获得的。”拿着刚刚用积分兑换的洗衣液、香皂等物品,当阳村村民李先坤说道。
  “村里推行‘积分制’以来,只要是‘积分制’鼓励的事情,我们都积极去做。”李先坤说,参与村里的各项活动,既做了好事,又能领取到积分,大家都看到了自身的价值,真是太好了。
  过去,少数村民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脖子粗。“村民的事说起来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柴米油盐的小事,但处理不好,妨碍心情、破坏幸福生活不说,也会带来邻里纠纷,影响村民团结。”袁永均说。
  变则通,不变则壅。为有效补齐乡村治理的短板,当阳村从乡村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巧用“积分制”培育新风尚,将每户“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安全稳定、孝老爱亲”等方面量化为具体积分,按照“一月一评分、一月一公示”的原则,及时公开张榜“亮”成绩,不断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形成共商、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当阳村在积分制度中引入“村情随手报”,村民只要配合网格员及时发现和处理好各类问题,就能快速攒到积分。村里还完善积分兑换流程,设立“积分超市”,做到积分随时可查询,商品随时可兑换。在积分制的推动下,当阳村累计评选出“最美家庭”“文明户”等25个。
  如今,当阳村将乡村“末梢”变治理“前哨”,村民从以前的“要我干”变成现在的“我要干”,从以前的“要我美”变为现在的“我要美”,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图景,正在当阳村徐徐展开。
  村强民富产业兴
  大雪节气之后,当阳村一个个柑橘园里,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村民童茂春走进自家的果园,查看血橙的成熟度。
  “再过10来天就可以采摘了。”童茂春说,他家种植血橙3亩多,由村里成立的合作社统一代销,去年收入2万元,今年有望再次收入2万元。
  为发展壮大村级产业,当阳村村支“两委”干部围绕特色产业做足文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里升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大力推广血橙种植,由农户自主经营、合作社统一代销,解决了果农的销售难题。
  “全村家家户户种植柑橘,规模已达3000亩,每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创收20余万元。”当阳村综合服务专干杨小清说,每年初,村里都要请来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技术员开展柑橘种植技术指导,为柑橘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阳村还将闲置的当阳村小学重新利用,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用作羊肚菌菌种培育基地,村集体除每年有5000元的固定租赁收入外,还有羊肚菌烘干房收益百分之六的保底分红。
  村集体经济更壮了,村民的腰包也更鼓了。接下来,当阳村将继续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子,形成结构更加多元、质量更加稳固、红利更多惠及村民的新局面,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