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敦好镇龙珠村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
一片茶叶成就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张道建(右)查看茶叶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K 帅乡党建
  本报记者 熊程成
  近年来,敦好镇龙珠村秉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理念,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党建红产业绿”的特色党建品牌。
  如今的龙珠村已成功用“党建链”串联起“产业链”,延伸出“发展链”,并充分利用好“生态链”,一幅环境美、产业旺、组织强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龙珠村徐徐展开。
  引领发展新方向
  大唐盛世,“茶香长安”;清朝时期,“皇室贡品”;改革初期,“三峡名茶”;盛世今朝,“非遗名品”。
  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岁月流转雕琢出龙珠茶的厚重历史。
  龙珠茶产于敦好镇龙珠村,此地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茶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为让龙珠茶重焕光彩,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龙珠村村支“两委”不断探索、积极实践,终于探寻到“龙珠村又见龙珠茶”的振兴路径。
  方向既定,振兴之路如何拓展?在龙珠村党支部书记张道建的带领下,村支“两委”积极开展“支部联建”工作,按照“组织联建、产业联抓、资源联用”的模式,联合敦好镇正阳村等8个茶叶连片村,成立了茶产业联合党支部。同时,遵循“三不”原则,推行“六联”机制,对茶产业进行统一布局,构建起“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发展格局。
  “我们把党建服务点设在龙珠村,由我们提供技术服务,正阳村负责产品加工,8个联建村供应原材料。大家抱团前行,共同推动产业振兴。”张道建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张道建以龙珠村党建服务点为依托,结合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定期举办采茶技能培训班、茶园管理培训班,着力培育茶产业的“土专家”,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扩大品牌影响力
  冬季,在龙珠村的茶园里,株株茶树尽情汲取山川日月的精华,养精蓄锐,只待春暖花开之时将全身精华送往枝头……
  茶园一侧,张道建正在向茶农讲解茶树冬季管护的技巧与注意事项。“虽说冬季是茶树的休眠期,但保温工作仍不可忽视。就像今年冬季,天气突然变冷且气温较低,我们把秸秆铺厚些,增强保温效果,这样才能保证来年茶叶的品质。”张道建介绍。
  支部建于产业之上,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打造“名优品牌”。张道建对此深以为然。近年来,他高度重视茶叶品质提升,并制定了相应标准。
  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造就了龙珠茶的优良品质,历史的沉淀铸就了千年品牌。为打造品牌,在专家专题论证并提供建议意见的基础上,张道建与村干部、产业带头人共同制定了《龙珠茶种植技术及制作技艺指南》,统一进行QS认证、品牌认证和形象宣传。同时,依托重庆市开州区龙冠茶业有限公司,做好8个联建村5000亩新建茶园的管护工作以及5000亩老茶园的改造提升。通过这些举措,茶叶年产量提高到3万斤以上,产值达1000万元,提供务工岗位400余个,人均月增收2000元,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
  龙珠村还大力推进科技兴茶,不仅对茶农开展全方位、系统化的技术培训,还投入500余万元引进茶叶加工设备,实现茶叶生产自动化、数控化,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和品质。
   提升产业附加值
  山清水秀、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海拔800米—1200米的龙珠村,具备产出好茶的绝佳地理位置。
  近年来,张道建与其他几个茶叶连片村的村支“两委”一道,凭借龙珠茶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和三峡名茶的品牌影响力,打造线上特色网红产品、线下实体品鉴品牌。引导企业参加农博会、茶博会等活动,积极推动龙珠茶驰名商标、老字号等品牌的创建,再次擦亮“龙珠茶”品牌,如今“龙珠茶”品牌价值达1亿元。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品牌价值日益凸显,张道建又开始思考如何充分发挥茶产业的附加值。经过多方考察与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他决定走农旅融合之路。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张道建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造龙珠茶研学基地、品鉴中心、文艺创作基地。“以茶为媒”组织各类研学、品鉴、创作活动等,推动龙珠茶文化的传承以及茶旅融合发展。
  “我们将通过‘产业+组织’‘产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人才’的方式,树立‘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理念,再结合文明乡风建设和文化润民工程,让茶园小景融入和美龙珠的大风景之中。这些先进理念得到了学习强国、《重庆日报》等各大媒体的高度评价。”张道建表示。
  “龙珠馨香人清雅,翠绿丛中幸福芽。和美茶乡咱的家,龙珠又现龙珠茶。”张道建说,他将继续坚守初心,为建设静谧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