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和美乡村“可感”更“可及”
——满月镇甘泉村立足特色产业优势让农业增效益
    甘泉村高山生态农场。(本报资料图片)

  K 帅乡党建
  本报记者邓青春
  满月镇甘泉村,因村内泉水甘甜而得名。该村依托泉水资源,开起了桶装水厂,发展起特色产业,一汪清泉流淌出村民致富的“活水”。此外,村里还发展了蓝莓、民宿等产业,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浸润着甘泉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甘甜。
  曾经的甘泉村是一个穷乡僻壤。“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这个顺口溜道出了甘泉村的地理环境。如今,甘泉村也由集体经济“空壳村”蝶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巴渝和美乡村五星级示范村。《甘泉村党建引领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荣获“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十大示范案例。
   甘泉汩汩润民心
  甘泉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早些年,望着汩汩的甘泉水哗哗地流走,村民却无力将生态“好水”变成经济“活水”。
  甘泉村集体经济薄弱,选择发展什么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对这个问题,村干部与村民多次在院坝会上讨论,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2019年,甘泉村党支部书记李德祥提出,“村上可以建桶装水厂,用‘水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得知村里要建水厂,村民纷纷不解。李德祥同样有着顾虑,村上还从未有过卖泉水的先例,若想让山泉水卖出深山,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检测这些泉水的水质,是否达到生产矿泉水的标准。
  经质量检测和成分检验,结果让李德祥喜出望外:甘泉村泉水富含硒、锶等矿物质,PH值为7.4,属于天然弱碱性矿泉水。这一检测结果,让村里有了建设水厂的底气。当年,甘泉村投资150万元,建起印象甘泉桶装水厂,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
  2021年,我区各企事业单位在甘泉村开展消费帮扶,购买该村的桶装矿泉水,虽然增加了销售量,但在这一年水厂的收入也仅有2.3万元左右。为扩大消费市场,村干部到开州城区及周边区县的院校推销。经过努力,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等专科学校等院校同意与甘泉村签订长期合同,订购甘泉村的桶装矿泉水。
  “去年,甘泉村共销售20万桶桶装矿泉水,收入超200万元。”李德祥说,这些真金白银,一部分用于分红,一部分用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公益事业及大学生奖励,还有一部分将作为产业发展的本金,持续提档升级村集体产业,并打造更多特色产业,以增强村集体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
   产业花开家家富
  提到蓝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满月镇甘泉村。甘泉村平均海拔1400米,从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无人区流淌而下的山泉水浇灌种植出的蓝莓纯天然、无污染,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喜爱。
  “每年甘泉村的‘印象甘泉蓝莓谷’开园,都会吸引来不少游客采摘。”甘泉村综合服务专干刘云杰说,村里通过以工代赈系列项目,对甘泉村的零散农田来一次“整容”,一体化推进土地整治、河道整治、蓝莓种植,平整出100亩蓝莓种植基地,为甘泉村打造出一个集种植业、农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示范区。
  蓝莓产业仅是甘泉村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甘泉村经济联合社开展走访调研,先后召开院坝会、村民大会40多次,收集意见建议60多条。在此基础上,明确创建碳中和生态乡村示范村发展思路,规划建设高山生态养羊场等集体经济项目。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甘泉村经济联合社着力帮助村民解决种植养殖技术、经营销售渠道、风险防范等问题,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党员干部每天轮流值班、手机24小时开机,村民有事随时办、马上办,真正把事做细、让村民的心变热。
  甘泉村经济联合社研究确定将150万元财政资金入股高山生态养羊场,每年可固定分红4.6万元;将甘泉村党群服务中心空置房屋租赁给本土人才发展民宿酒店,每年固定收租3万元……如今,甘泉村已经摘掉“空壳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完成了“破茧成蝶”的美丽蜕变。
   特色民宿“钱”景广
  在满月镇甘泉村,农旅融合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排列整齐的民宿在田野阡陌间错落分布,这就是当地的特色民宿——甘泉小筑。
  甘泉小筑这里常年气温18℃左右,民风淳朴,四面环山。当太阳西下,路灯亮起,满天星斗与地上的灯光相互呼应,在高山上仰望星空,别有一番意境。
  甘泉小筑是一种结合自然景观和夜空美景的特殊类型的民宿,具有全景透明视野,这种独特的住宿体验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最爱。
  住在甘泉小筑,你可以在高山生态农场体验蓝莓采摘的乐趣,也可以在舒适的房间内欣赏清澈的夜空,观赏星星、流星和银河等美景,远离城市喧嚣,体验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时刻。
  2022年10月1日,甘泉小筑正式开业,吸引了不少游客。甘泉小筑负责人李德好告诉记者,满月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前来游玩的游客不少。开城高速公路通车,更是方便了游客前来游玩,他相信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我以前主要是在家种地或到周边打零工,一年收入微薄,生活十分拮据。自从开民宿后,生活有所改善。”李德好说,民宿的第一批客人来自重庆主城,截至目前,民宿已经接待了1500多位客人,主要来自开州城区、万州、四川达州、陕西西安等地。
  说起开民宿的体会,李德好十分感慨:“开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第一要搞好卫生,第二服务态度要好。希望用实际行动,向客人展示一个好客的甘泉,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
  以前交通不便、物流不畅、运输成本高,制约了甘泉村的发展。如今,全国各地的游客开着车来到甘泉村,冬季赏雪、夏季避暑,乡村旅游正在成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