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汇成璀璨星光,让重庆更有爱更温暖
每一份善意的播种,都在英雄之城重庆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温暖而坚韧的力量,引领着时代的风尚。而感动,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旋律,它穿透了喧嚣,点亮了人心最深处的柔软,这是对人性光辉的最好诠释。
12月18日,公益福彩之夜——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重庆广电大厦演播厅隆重举行,秦大益、曹利芳,袁稚西、唐玉珍夫妇,罗庆华,岳龙芳,肖祖贤,胡万琪,王翔,刘乔平,张兴会,彭勇10(名)组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获得者,以及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技团队和“莎姐守未”女检察官团队两个特别奖集体获得者,纷纷走到台前,将他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娓娓道来。
勇敢
救人到底的医生多了一个女儿
今年8月17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罗庆华在休假途中路遇车祸,他挺身而出救了一家三口。回重庆后,他放心不下事故中头部受伤的婴儿,抱着“救”要帮到底的心态,他又主动联系专家,成功为婴儿做手术。
当罗庆华不顾个人安危救人的事迹传出,同事和学生都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在同事和学生的心里,他一直是一名温暖的医生、可亲的老师。
在罗庆华的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帮助,令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5岁时收到的一把花生米。
“那年我和母亲在四川的一个小火车站等车,列车晚点了四个多小时,我们又饿又困。这时,一位解放军叔叔给了我一把花生米。”罗庆华说,这是记忆中最香甜的花生,一辈子都忘不掉。
一把花生米,为儿时的罗庆华埋下了一颗善心的种子。工作后,同事们都称他为“暖罗”,这是他自己创建的微信公众号的名字,他会在公众号上发布“药方”,鼓励身处迷茫的读者。
得知罗医生获奖,被救者蔡忠一家特地来到现场,看到蔡忠怀里的孩子,罗庆华一把抱过孩子,温柔地抚摸孩子的脑袋。
“罗医生,娃儿恢复得很好,谢谢你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蔡忠说,11月他带女儿来重庆复查,女儿正式认罗医生为干爹,希望女儿长大之后,好好孝敬罗医生,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我自己有两个孩子,现在又多了一个‘小棉袄’,有三个女儿,想起来都幸福!”罗庆华开心地说道。
大爱
千里送鞋垫的妈妈有了一群“儿子”
19年前,张兴会的儿子古怒在西藏山南边防某团服役时,因营救战友牺牲。虽然失去了一个儿子,但她多了一群“儿子”,古怒的战友们纷纷站出来,把张兴会当作自己的妈妈。
张兴会知道边防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保家卫国十分辛苦,这些年来,她便把思子之情、爱子之心绣进千百双鞋垫中,送给这些“兵儿子”们。
古怒牺牲后的这19年,张兴会已经七次去西藏山南看“儿子”们,每次的心情却不同。“一开始我只是想去看古怒,后来我想去看更多的“儿子”。他们也经常对我说,‘妈,欢迎回家,这也是你第二故乡”。”对张兴会来说,那里已经是自己的家。
“妈,是我们,来看你了!”就在这时,现场响起洪亮的声音,张兴会的两个“儿子”刘义、张银出现在舞台一侧。
看到“儿子”们的到来,张兴会很是惊讶。主持人示意让张银与妈妈说两句,母子俩却迟迟无法开口,只是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动情地望着互相的眼睛。
几秒钟后,母子二人紧紧相拥。“我看到他们就要掉眼泪,因为他们就是我的孩子。”张兴会平复了心情,缓缓道出:“一切尽在不言中。”
刘义是专程从西藏山南边防赶过来,他说,山南边防很艰苦,他们每天巡逻的路线大多是悬崖峭壁,对损坏的国家的标识,还要在第一时间去修复,这是边防军人的职责。而古怒,就是牺牲在巡逻的路上,他现在是山南军分区的精神丰碑。
“兄弟,我们都很想你,妈有我们照顾,你放心。”刘义和张银一起向张兴会行军礼,用铿锵的语言说出内心的承诺。
坚持
11年的老搭档“摆渡人”收获乡亲好评
很多人都以为秦大益、曹利芳是两夫妻,其实,他们并不是两口子,而是邻居,是合作了11年的老搭档。
2013年,秦大益和曹利芳开始在忠县洋渡到西山渡口间经营客轮,搭载群众、菜农进城办事、卖菜。这艘船是当地唯一的“水上公交”——“渝忠客2180”。
最难的时候,秦大益家里常常入不敷出,孩子上学,还要到处借钱。曹利芳同样每天会为油钱发愁,她也四处去筹钱,她说,要是不跑船,那些老人怎么办?再亏也要坚持跑。
“为何不停下来?”面对主持人的提问,两人看了眼对方,默契地回答道:“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开船的,在船上讨生活,这条江对我们来说就像亲人一样,舍不得,我们对船家、周围的群众也有感情,肯定放不下。”
“只要有一个人走,船家就要动船。”这是秦大益父亲生前留下的话。11年来,他也像父亲所说的那样,一年365天都要出船,大年三十、初一,两人还要轮流守船。
来重庆参加这次颁奖典礼,两人都有点不习惯,这几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看直播,看看老家那边有没有下雨,老人家衣服穿够没,菜卖得好不好。
家乡的父老乡亲一样关心他们,派了代表到现场为他们加油。“这是每天都坐我们船的‘豆腐婆婆’戴素珍、‘扫把大爷’黄林昌,这是我资助的学生陈小倩。”看到老家来了人,曹利芳兴奋地向观众介绍起来。
“我这鞋是益哥买的,衣服也是,每天都是他帮我背扫把,我身体不好,他还给我买药。”“益哥、芳姐对我们特别好,每天早晨还给我们准备免费的早餐。要是没有他们的船,我们可能门都不得出,不晓得外面是啥子样子。”戴素珍、黄林昌一个劲儿地夸起来。
一旁的陈小倩紧紧拽住曹利芳的衣角,主持人请她也分享一下故事,小妹妹难掩激动,一边流泪一边缓缓地说:“曹阿姨帮了我很大的忙,自从她认识了我妈妈,妈妈开始学说话,还能喊出我的名字。”
原来,小倩的妈妈患有脑瘫,以前从未跟女儿说过话,两年前曹利芳开始资助小倩一家,她经常到小倩家里陪伴母女俩,小倩妈妈的情况因此好转了不少。小倩说,她在曹阿姨的身上真的感受到了母爱。
这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感动人物们,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重庆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热土;如同春风化雨,温暖并启迪了无数人的心房。
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词
1.“背篓轮渡”上助人为乐的“摆渡人”——秦大益,男,46岁,群众;曹利芳,女,43岁,群众,“渝忠客2180”运营者。
秦大益(右)、曹利芳(左)
事迹简介:他们运营着忠县长江段上“最后的水上公交”,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开船搭载菜农到县城卖菜,即使经营困难,也不曾涨一分票价。组织成立“2180爱心团”开展爱心活动,累计捐赠物资3600余件,总价值100万余元,帮助困难儿童、困难群众近300名。其事迹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和市级媒体报道300余篇次,曾荣获“中国好人”等称号。
颁奖词:一艘船,装满了笑语;两个人,守候着乡情;三十公里的航程,是村民走出大山的希望。十一年的风雨无阻,只为这山、这水、这群挚爱的父老乡亲——善行如春暖山城
2.牢记初心、奉献一生的八旬党员夫妻——袁稚西,男,89岁,中共党员;唐玉珍,女,87岁,中共党员,市司法局退休干部。
袁稚西(右)、唐玉珍(左) (资料图片)
事迹简介:幼时困难曾被帮助,铭记感恩传递爱心,夫妻俩退休之后,一心想着回馈社会。近10年来,他们出售自己的房产,捐出积蓄110万元。2018年4月,两人签订遗体捐赠协议,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赠给医学研究。唐玉珍曾荣获重庆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夫妻俩曾荣获“重庆好人”称号。
颁奖词:青丝虽成白发,信仰始终不渝。桑榆未晚,红霞满天,初心如初,赤心不改,用有限的生命,书写为党为民的无限忠诚,终生无悔——此生不改赤子心
3.临危不惧、救人到底的医生——罗庆华,男,47岁,中共党员,重庆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副主任。
罗庆华
事迹简介:他在临床和教学一线耕耘19年,被亲切地称为“暖罗”。2024年8月17日,一辆私家车在高速公路上突发事故,他挺身而出,将一家三口成功救出。回到重庆后,他放心不下车祸中头部受伤的婴儿,联系专家成功为其做微创手术。他“救”要帮到底的义举被中央电视台等报道。曾荣获“重庆好人”“重庆好医生”等称号。
颁奖词:是医者,敬佑生命;是园丁,精诚有爱。关键时刻,挺身救人,义无反顾,一帮到底,惟愿无愧于心——医者仁心显担当
4.劳模精神的传承者、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乡村振兴的实干家——岳龙芳,女,82岁,中共党员,垫江县白家镇湖滨社区居民、重庆市桂花岛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岳龙芳(左)
事迹简介:她扎根农村42年,带领村民开发桂花岛,将昔日荒岛变成“瓜果山”。瓜果运输不便,她就筹资建码头、修公路;瓜果销路受阻,她就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品牌化、规模化赢得市场。她的精神激励着群众,白家镇先后涌现2名“全国劳动模范”、3名“市级劳动模范”。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村优秀人才”“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等称号。
颁奖词:大地不语,报以桃李;岁月静淌,山乡巨变。躬耕半世纪,美了山村,富了乡亲。耄耋之年仍敢闯,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劳模精神聚人心
5.从零起步挑战自我,用8年时间登上最高领奖台的残奥冠军——肖祖贤,女,28岁,群众,重庆市残疾人羽毛球训练基地运动员。
肖祖贤
事迹简介:两岁时的车祸,导致其右边身体的运动神经全部受损。但她不向命运屈服,乐观面对生活。2017年,入选市残疾人羽毛球队。她克服身体障碍,坚持高强度训练,找到维持身体平衡的诀窍,并能娴熟运用技术动作。2024年9月,她荣获第十七届夏季残奥会羽毛球单打冠军。曾荣获“重庆好人”“重庆市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颁奖词: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逆流而上,乘浪扬帆,在人生的赛道上挥出别样精彩,在世界的舞台上赛出中国精神。登顶的荣耀,就是怒放的青春——坚韧不拔勇攀峰
6.十八年坚守工位,当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钢铁手臂”——胡万琪,男,38岁,中共党员,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副部长。
胡万琪
事迹简介:他扎根港口,在面积不到4平方米的驾驶室里,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重复了18年,练成集装箱吊装“无声响、一次准”的绝活。在果园港推动智慧港建设过程中,他担起了技改重担,助力港区场桥实现无人操控和半自动化远程操控。在他的桥吊下,千斤重物“轻如鸿毛”。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颁奖词:一双巧手,让千钧重物轻如鸿毛;一颗匠心,使内陆之地通江达海。四平米方寸间,十八年如一日,将平常做到非凡,细微处见真章,举重也能若轻——方寸之间通江海
7.守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司法卫士——王翔,男,55岁,中共党员,万州区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副庭长。
王翔
事迹简介:他扎根基层法院28年,2011年成为全市首批环保法官。他创新建设长江三峡库区首个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林,首创环境保护禁止令制度,为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关于环境保护禁止令的司法解释贡献了经验。2018年,他被确诊“腺样囊性癌”,病情稍有好转就回到工作岗位。曾荣获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称号。
颁奖词:法槌铿锵,守一方清朗,护绿色信仰;铁面柔情,怀为民初心,显司法温情。山水万程,步履不停,守护了绿水青山,自己也成了一道风景——不负青山绿水情
8.改进创新页岩气开采工艺的“拼命三郎”——刘乔平,男,50岁,中共党员,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刘乔平
事迹简介:他是页岩气采气“先遣队”的队员,潜心钻研,研制出试气试采一体化采气井口装置,攻克难关。他创新运用增压开采技术和集输系统生产组织模式,推动气田每年稳产超70亿立方米。他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余项,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好人”等称号。
颁奖词:廿五载攻坚克难,勇挑重担,向千米岩层“争气”;千百次奔波井场,化险于无形,为国家能源“把脉”。择一事寄身青山,终一生留名页岩——青山相伴为“争气”
9.山南驻藏边防兵的“鞋垫妈妈”——张兴会,女,70岁,群众,大足区龙岗街道西街社区居民。
张兴会(中)
事迹简介:2005年,她年仅19岁的儿子古怒为营救战友牺牲。古怒的战友告诉她,“从此,我们就是您的儿子。”想到边防战士要常年经受严寒,她把深情融入一针一线,缝进鞋垫和毛绒拖鞋送往雪域边关,送给保家卫国的边防官兵。19年来,她7次进藏,每次跨越2000多公里,翻越两座雪山,去看望慰问边防战士,战士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鞋垫妈妈”。曾荣获“全国最美拥军人物”称号。
颁奖词:19年拥军穿针引线,千余双鞋垫织满舐犊情深,万千里奔波爱洒雪域高原。是至亲至爱慈母之心,更是至臻至纯鱼水之情——拥军之爱感天地
10.让警徽光芒照亮寻亲之路的民警——彭勇,男,59岁,中共党员,合川区公安局南津街派出所民警。
彭勇
事迹简介:2008年,他因公致七级伤残后转岗社区警务,在工作之余走上为民寻亲路,并成立“彭勇寻亲工作室”。2021年,帮人找到17年前债主的诚信佳话,被《人民日报》报道。2024年初,帮助台湾同胞实现了两代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寻亲梦。他共帮助198名求助者圆梦。曾荣获“中国好人”“重庆好人”等称号。
颁奖词:大海捞针,有勇有谋练就寻亲找人“真功夫”;一心为民,俯首躬身愿做破镜重圆“连心桥”。不为掌声不为名,只为千家万户人团圆、灯火明——用爱照亮寻亲路
11.“改沙为土”破解沙漠化治理难题的首创团队——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技团队。
重庆交通大学“沙漠土壤化”科技团队
事迹简介:团队成立于2008年,由27名核心成员组成,致力于国家荒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他们扎根实验室,深入无人区,成功破解沙子向土壤转换的力学难题,研发出成熟的技术体系,打造出近5万亩生态绿洲。截至目前,团队已有26项科研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团队带头人易志坚,曾荣获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颁奖词:科技赋能,凝结沙子成土壤的中国智慧;产业振兴,创造荒漠变良田的世界奇迹。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到山川大漠里,这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改沙成土创奇迹
12.二十年“德法相伴”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检察官队伍——“莎姐守未”女检察官团队。
“莎姐守未”女检察官团队
事迹简介:团队成立于2004年,20年来始终坚持“德法相伴”,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她们通过司法救助、心理援助、生活帮扶等多元措施,成功帮教挽救上千名失足少年,救助上千名困境儿童。通过打造普法阵地,广泛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让崇德尚法理念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曾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40余项荣誉。
颁奖词:德法相伴,托举“折翼天使”展翅高飞;让爱成灯,照亮迷途少年成长归路,守护“少年的你”——莎姐守未护成长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