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白桥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为民服务
呼声有人应 问题有人解
    白桥镇开展农业技术知识培训。(受访单位供图)

  K 部门乡镇头条
  本报记者 程超 通讯员 张玲
  近年来,白桥镇党委、政府以为民办实事为理念、服务民生为基础,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新思路,全力构建和谐温馨、高效有序的基层治理环境。
  交通不便、劳动力外出、留守人员较多……这些是白桥镇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的主要“硬伤”。今年以来,白桥镇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疗伤”,让群众对基层治理可感可及,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爱心托管伴成长
  白桥镇柏大村距离白桥场镇需两小时车程,村里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了一群需要关注的特殊人群——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为了高质量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白桥镇在柏大村等地创新性地打造了村级爱心工作室,通过一系列针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贴心服务,全面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显著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在柏大村爱心工作室里,课后3小时托管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定期的心理疏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缓解了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医务人员定期免费体检,为留守老人健康保驾护航……这些服务项目的实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幸亏我的孙子交给了村里照顾,不然我今天去城里看病,心里一点都不踏实。”柏大村村民倪章树在电话中对儿子说。这句话不仅是对爱心工作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的认可。
  为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白桥镇在10个村社区分别设立了爱心工作室,以公益项目为载体,经济帮扶与精神慰藉相结合,为困难群众提供了精准化、个性化、陪伴式的专业服务。
  “这种‘精度+力度+温度’的发展型综合帮扶模式,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在心灵上给予了他们巨大的慰藉。”白桥镇有关负责人说。
  白桥镇还依托网格员、“爱心妈妈”、志愿者、退伍军人等人员,探索实施了“大家长制”,确保了特殊人群得到关爱,让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实效。据统计,今年白桥镇爱心工作室共服务留守人员700余人次,提供爱心餐食300余份,开展心理疏导15场。
  上门服务显真情
  近日,白桥镇政府接到网格员反映,白桥村村民侯大爷家中水管突发故障,导致4户村民家中无法正常用水。该镇迅速响应,第二天就把新水管安装到位,及时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难题。
  据悉,白桥镇的部分村社区水管因使用年限较长,频繁出现漏水、堵塞等现象,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彻底解决这一民生痛点,白桥镇政府迅速响应,全面排查了全镇各村社区的饮水状况,并立即着手更换了存在问题的水管。
  在加快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白桥镇组建了一支由民政、社保、水利、农业等部门组成的红岩先锋队伍,通过创新“群众点单、网格员派单、镇干部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模式,实现了对群众诉求的精准响应和高效解决,让群众少跑路,让服务多跑腿,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今年以来,白桥镇红岩先锋队伍主动上门为群众办理了残疾证、低保申请、养老保险指纹验证等民生实事60余件,更换了老旧水管,提供了农业技术现场指导等服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5起,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帮办服务暖人心
  白桥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为民服务宗旨落到实处,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了基层治理的覆盖面和深度,实现了帮办代办服务的全面覆盖,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余大哥,我把报销医保需要的资料都发到你的微信上了,麻烦你帮我去白桥镇卫生院办理一下。”这是白桥镇在外务工人员通过微信向社区网格员余洪江发出的求助信息。余洪江作为白桥镇众多网格员中的一员,今年已经成功为在外务工人员办理了医保报销、临时救助等事项40余件,他的工作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为民办事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墙面上,必须真正发挥网格员的实际作用,为群众办好实事、解好难题。”白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理念贯穿在白桥镇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也体现在每一次帮办代办服务中。
  为了写好民生答卷,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能力,白桥镇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主动出击、精准施策,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将治理触角前移,提速为民办事效率,真正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这一服务模式不仅将服务下沉到每家每户,更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