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清晨,大巴车在一条拐来拐去的乡村公路上徐徐前行,载着我,踏上了白鹤街道的采风之路。随同的还有许多人,都是来此欣赏这片乡土的丰收景象。这景象,或许是动物、植物、树木,也或许是一群人。
时值阴气至极的冬至节气,田地里铺上了薄薄的一层霜,空气中透着一丝丝寒凉,地里的蔬菜在料峭的微风中抖擞着,长出一片养眼的绿,吸引了一双双行走的眼睛。“三峡桑源”养殖基地就建在此地,老板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热情地带着我们来到鸡舍参观。别墅式的鸡舍,告别了传统养殖模式,“层叠式”笼养设备一字排开,通风、喂食、捡蛋、清粪等全部自动控制,实现了“人管机器,机器养鸡”的智慧管理模式。走进“别墅”,放眼望去,全是红色的鸡冠、白色的鸡毛,一只只鸡在自己的房间里仰头翘盼,四下张望。鸡蛋齐刷刷地落在“赛道”上,成为流水线上滚动着的大号“豆子”,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别墅主人”每日使命的完成。而后,这近4吨的“三峡桑源”品牌蛋,被眼前这个农村创业小伙涂上了斑斓的梦想色彩,装进乡村振兴的巨大画廊里。
在另一幢厂房里,4万多只育苗雏鸡,在温室里慢慢地生长起来,担负起一只蛋鸡的使命。每只蛋鸡一旦年逾两岁,产蛋量逐渐下降,也将被淘汰出局,它高昂着脖子唱完最后一曲离歌,就成为了餐桌上的美食。在人的眼里,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生命历程,是生活常态,它们是为这个世界的美味而存在的。正如上帝视角下,那个唱着奋斗之歌的人群,总以激情饱满的积极态度拥抱人生,他们是为点缀世界的精彩而存在着。
接着,我们辗转到了白鹤街道高楼村,一个生态甲鱼养殖农场。农场主名叫朱娅苏,30岁光景,一头齐肩短发,身着黄色毛衣和咖色休闲裤,在冷飕飕的冬日,显得单薄而柔弱。我们不由关切地问道:“穿这么点,不冷吗?”“不冷,我穿三件呢。”她矜持地笑着说,“再说穿多了不方便干活。”
朱娅苏为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很早就辍学外出打工。早年,她干过不同行业的工作,后来,在湖南某家甲鱼养殖场打工时,学到甲鱼养殖技术后,便决定创业,她与人合伙在当地承包了一个鱼塘,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因为经营得当,她的财富滚雪球似的增长。2013年,因积劳成疾,朱娅苏病倒了,她将辛劳打造的甲鱼养殖场转让了出去,回到家乡治病。病愈之后,她又重操旧业,几经辗转,最后选中了高楼村的一个闲置鱼塘,准备扬帆起航。她卖掉了车子、房子,将全部身家投于此。六年来,她以鱼塘为家,以甲鱼为友,无心恋爱,发誓要将生态养殖甲鱼事业做得更大更好。生态养殖甲鱼与饲料养殖甲鱼不同,前者的生长周期至少5年,而后者的生长周期只需1年多。这一路走来的辛酸冷暖,承受的风险与压力,只有她自己知道。
朱娅苏领着一行人,在鱼塘边转了一圈,边走边讲解各个鱼塘的特点及用途。她指着一个准备换掉淤泥、再消毒的鱼塘说:“你们来得不凑巧,这塘甲鱼,前几天刚卖出去。”有人好奇地问:“卖了多少钱?”“30万。”她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接着又说:“过几天,还有一个鱼塘里的甲鱼要清理出售,卖完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字,加上夏天卖掉的,算下来,今年快回本一百万元了。”我听到这个数字,眼前闪现出她投苗、喂料、销售,事事亲力亲为的样子,难以想象那该是怎样的辛劳。我很想问她,你有过疲惫,有过彷徨,有过遭受挫折而胆怯的时刻吗?你都是如何挺过来的?可我终究没有问,因为答案在她的一言一行中,不言而喻。
朱娅苏从一个大桶里,不急不慢地拿起一只硕大的甲鱼,给我们说起甲鱼的年龄,以及如何分辨甲鱼的优劣。她的手,有数个寒冬刮过的痕迹,隐藏着“谁言女儿不如男”的坚毅性格。她的语速缓慢而沉稳,一如她做事的风格,稳扎稳打。她将甲鱼放在地上,甲鱼大摇大摆地朝前爬。我惊讶道:“没想到它爬得这么快。”朱娅苏一脸沉静地说:“这还不算快,夏天更快。”说完,她便弯下腰去捉那只快速爬行的甲鱼。
我看着那只肥大的甲鱼,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情景:夏日里,一塘甲鱼撒丫子跑,它们的身影与朱娅苏的身影重叠,与一沓沓钞票重叠。过了那些寒冬,她也撒丫子欢逐在新时代的致富路上了。
告别了“甲鱼西施”,我们驱车来到了登云寨。登云寨上,有一段灰砖建造的边墙,宛如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古朴沧桑。蓝天丽日下,携友于此悠悠慢行,仿若走过岁月的长城,顿时思绪纷飞,泛起对人生的思索和遐想。站在边墙内,放眼眺望,万亩柑橘大观园是暗灰色中的亮丽风景。满山坡的柑橘林中,缀满了饱满圆润的、黄澄澄的“小灯笼”,碧绿与金黄交接,好一派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
这片柑橘基地的负责人原是工地上的一名包工头,名叫郭小平。早年,他在上海与朋友合资承包房屋拆迁工程赚了不少钱,后来也开过酒楼。精彩的人生,就在于不自我设限,照进生命里的每一缕光,都看得见,抓得住。2017年,郭小平回到家乡,获悉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发展的扶持政策后,决心跟随时代的发展方向,从城市回归农村,开启了果园创业之路。郭小平回想起这些年的种植经历,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天气的突变、市场的不稳定等不可控因素,都会影响果农的收入,但好在,他都能坚挺过来。他觉得这份事业,既能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还能给村里的乡亲提供就业岗位,改善村民的整体生活,不失为一件造福大家的好事。他说:“人生就像一棵柑橘树,长出的每个枝丫上,我都希望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边墙跟前的一块地里,几棵枝叶浓密、果子繁多的柑橘树,以蓬勃的姿态,伸向蓝天。我直盯盯地瞅着那些“金果果”,它们给人带来甜蜜,也带来财富。
“紫水豆干”展览馆,是白鹤街道之行的最后一站。
“紫水豆干”在深山中享誉百年,却不为世人知晓,真正使其声名鹊起的却是两个返乡女大学生。2014年,牟韦回到家乡,与好友一起合伙创业,她们相中了“紫水豆腐”,遂一心想将其做出名堂来。通过六年的不懈奋斗,由牟韦及其团队精心打造的“紫水豆干”,具有了明显的品牌价值,为当地产业长效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常年剪着短发、果断干练的牟韦也被乡人誉为“豆腐西施”。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时代的不断发展,“紫水豆干”公司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0年,牟韦斥资数百万,在白鹤街道建立了紫水豆干食品研究院。
在“豆腐西施”牟韦的引领下,我们走进“紫水豆干”展馆,里面展示了“紫水豆干”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以及各类豆制品。牟韦指着一个小小簸箕里的黄豆样品,跟我们介绍说:“这豆子生长在水分充足、光照条件优越的水田坎上,是制作豆腐和豆干最好的原料,也是‘紫水豆腐’区别于其他豆腐的最大原因。”
随后,牟韦领我们落座在展馆的休闲区,一边交谈,一边吃着美味的豆干,品着醇香的豆浆。交谈中,我们得知,如何扩充已有的产品线,或如何开发新的产品来实现产品多元化,是牟韦目前着重思考的问题。陈宇光等人给出参考建议,不妨尝试着与文旅景点合作,做出独具匠心的豆腐宴,将豆腐卖出肉的价钱。牟韦若有所思地笑道:“这确实是个好点子。”
我们走出展馆时,和煦的阳光照在大地,厂房大门口“紫水豆干”几个大字熠熠闪光,脸上漾着微笑的牟韦沐浴在阳光下,宛如一颗发光的豆子。
从“三峡桑源”养殖场到“紫水豆干”展览馆,从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到“豆腐西施”,我们看到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大批返乡创业的典型人物的影子。他们的人生经历及丰收成果,恰是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最好诠释,也是一方乡土倾心培育出的宝贵“展品”。
(作者系重庆市开州区作家协会会员)
时值阴气至极的冬至节气,田地里铺上了薄薄的一层霜,空气中透着一丝丝寒凉,地里的蔬菜在料峭的微风中抖擞着,长出一片养眼的绿,吸引了一双双行走的眼睛。“三峡桑源”养殖基地就建在此地,老板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热情地带着我们来到鸡舍参观。别墅式的鸡舍,告别了传统养殖模式,“层叠式”笼养设备一字排开,通风、喂食、捡蛋、清粪等全部自动控制,实现了“人管机器,机器养鸡”的智慧管理模式。走进“别墅”,放眼望去,全是红色的鸡冠、白色的鸡毛,一只只鸡在自己的房间里仰头翘盼,四下张望。鸡蛋齐刷刷地落在“赛道”上,成为流水线上滚动着的大号“豆子”,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别墅主人”每日使命的完成。而后,这近4吨的“三峡桑源”品牌蛋,被眼前这个农村创业小伙涂上了斑斓的梦想色彩,装进乡村振兴的巨大画廊里。
在另一幢厂房里,4万多只育苗雏鸡,在温室里慢慢地生长起来,担负起一只蛋鸡的使命。每只蛋鸡一旦年逾两岁,产蛋量逐渐下降,也将被淘汰出局,它高昂着脖子唱完最后一曲离歌,就成为了餐桌上的美食。在人的眼里,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生命历程,是生活常态,它们是为这个世界的美味而存在的。正如上帝视角下,那个唱着奋斗之歌的人群,总以激情饱满的积极态度拥抱人生,他们是为点缀世界的精彩而存在着。
接着,我们辗转到了白鹤街道高楼村,一个生态甲鱼养殖农场。农场主名叫朱娅苏,30岁光景,一头齐肩短发,身着黄色毛衣和咖色休闲裤,在冷飕飕的冬日,显得单薄而柔弱。我们不由关切地问道:“穿这么点,不冷吗?”“不冷,我穿三件呢。”她矜持地笑着说,“再说穿多了不方便干活。”
朱娅苏为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很早就辍学外出打工。早年,她干过不同行业的工作,后来,在湖南某家甲鱼养殖场打工时,学到甲鱼养殖技术后,便决定创业,她与人合伙在当地承包了一个鱼塘,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因为经营得当,她的财富滚雪球似的增长。2013年,因积劳成疾,朱娅苏病倒了,她将辛劳打造的甲鱼养殖场转让了出去,回到家乡治病。病愈之后,她又重操旧业,几经辗转,最后选中了高楼村的一个闲置鱼塘,准备扬帆起航。她卖掉了车子、房子,将全部身家投于此。六年来,她以鱼塘为家,以甲鱼为友,无心恋爱,发誓要将生态养殖甲鱼事业做得更大更好。生态养殖甲鱼与饲料养殖甲鱼不同,前者的生长周期至少5年,而后者的生长周期只需1年多。这一路走来的辛酸冷暖,承受的风险与压力,只有她自己知道。
朱娅苏领着一行人,在鱼塘边转了一圈,边走边讲解各个鱼塘的特点及用途。她指着一个准备换掉淤泥、再消毒的鱼塘说:“你们来得不凑巧,这塘甲鱼,前几天刚卖出去。”有人好奇地问:“卖了多少钱?”“30万。”她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接着又说:“过几天,还有一个鱼塘里的甲鱼要清理出售,卖完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字,加上夏天卖掉的,算下来,今年快回本一百万元了。”我听到这个数字,眼前闪现出她投苗、喂料、销售,事事亲力亲为的样子,难以想象那该是怎样的辛劳。我很想问她,你有过疲惫,有过彷徨,有过遭受挫折而胆怯的时刻吗?你都是如何挺过来的?可我终究没有问,因为答案在她的一言一行中,不言而喻。
朱娅苏从一个大桶里,不急不慢地拿起一只硕大的甲鱼,给我们说起甲鱼的年龄,以及如何分辨甲鱼的优劣。她的手,有数个寒冬刮过的痕迹,隐藏着“谁言女儿不如男”的坚毅性格。她的语速缓慢而沉稳,一如她做事的风格,稳扎稳打。她将甲鱼放在地上,甲鱼大摇大摆地朝前爬。我惊讶道:“没想到它爬得这么快。”朱娅苏一脸沉静地说:“这还不算快,夏天更快。”说完,她便弯下腰去捉那只快速爬行的甲鱼。
我看着那只肥大的甲鱼,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情景:夏日里,一塘甲鱼撒丫子跑,它们的身影与朱娅苏的身影重叠,与一沓沓钞票重叠。过了那些寒冬,她也撒丫子欢逐在新时代的致富路上了。
告别了“甲鱼西施”,我们驱车来到了登云寨。登云寨上,有一段灰砖建造的边墙,宛如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古朴沧桑。蓝天丽日下,携友于此悠悠慢行,仿若走过岁月的长城,顿时思绪纷飞,泛起对人生的思索和遐想。站在边墙内,放眼眺望,万亩柑橘大观园是暗灰色中的亮丽风景。满山坡的柑橘林中,缀满了饱满圆润的、黄澄澄的“小灯笼”,碧绿与金黄交接,好一派生机盎然的乡村景象。
这片柑橘基地的负责人原是工地上的一名包工头,名叫郭小平。早年,他在上海与朋友合资承包房屋拆迁工程赚了不少钱,后来也开过酒楼。精彩的人生,就在于不自我设限,照进生命里的每一缕光,都看得见,抓得住。2017年,郭小平回到家乡,获悉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发展的扶持政策后,决心跟随时代的发展方向,从城市回归农村,开启了果园创业之路。郭小平回想起这些年的种植经历,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天气的突变、市场的不稳定等不可控因素,都会影响果农的收入,但好在,他都能坚挺过来。他觉得这份事业,既能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还能给村里的乡亲提供就业岗位,改善村民的整体生活,不失为一件造福大家的好事。他说:“人生就像一棵柑橘树,长出的每个枝丫上,我都希望它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边墙跟前的一块地里,几棵枝叶浓密、果子繁多的柑橘树,以蓬勃的姿态,伸向蓝天。我直盯盯地瞅着那些“金果果”,它们给人带来甜蜜,也带来财富。
“紫水豆干”展览馆,是白鹤街道之行的最后一站。
“紫水豆干”在深山中享誉百年,却不为世人知晓,真正使其声名鹊起的却是两个返乡女大学生。2014年,牟韦回到家乡,与好友一起合伙创业,她们相中了“紫水豆腐”,遂一心想将其做出名堂来。通过六年的不懈奋斗,由牟韦及其团队精心打造的“紫水豆干”,具有了明显的品牌价值,为当地产业长效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常年剪着短发、果断干练的牟韦也被乡人誉为“豆腐西施”。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时代的不断发展,“紫水豆干”公司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0年,牟韦斥资数百万,在白鹤街道建立了紫水豆干食品研究院。
在“豆腐西施”牟韦的引领下,我们走进“紫水豆干”展馆,里面展示了“紫水豆干”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以及各类豆制品。牟韦指着一个小小簸箕里的黄豆样品,跟我们介绍说:“这豆子生长在水分充足、光照条件优越的水田坎上,是制作豆腐和豆干最好的原料,也是‘紫水豆腐’区别于其他豆腐的最大原因。”
随后,牟韦领我们落座在展馆的休闲区,一边交谈,一边吃着美味的豆干,品着醇香的豆浆。交谈中,我们得知,如何扩充已有的产品线,或如何开发新的产品来实现产品多元化,是牟韦目前着重思考的问题。陈宇光等人给出参考建议,不妨尝试着与文旅景点合作,做出独具匠心的豆腐宴,将豆腐卖出肉的价钱。牟韦若有所思地笑道:“这确实是个好点子。”
我们走出展馆时,和煦的阳光照在大地,厂房大门口“紫水豆干”几个大字熠熠闪光,脸上漾着微笑的牟韦沐浴在阳光下,宛如一颗发光的豆子。
从“三峡桑源”养殖场到“紫水豆干”展览馆,从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到“豆腐西施”,我们看到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大批返乡创业的典型人物的影子。他们的人生经历及丰收成果,恰是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最好诠释,也是一方乡土倾心培育出的宝贵“展品”。
(作者系重庆市开州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