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达州 智能建造赋能城市未来

   生产基地内工人在工作。  
 
达州华西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厂房。  
 
莲花湖。  
 
  12月4日,第四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在重庆开幕。会议传递重要信号:川渝两地将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引领建造方式改革,以智能建造赋能新质生产力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达州是四川省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达州以装配式建筑发展、智慧监管等先进建造技术作为智能建造试点工作的主攻方向,加速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  
  达州正迎来建筑业转型升级、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和新起点。  
  科学化统筹
  从遴选试点到逐步推广
  2023年,达州市被列为全省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并印发了《达州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结合建筑业发展路径,达州将智慧监管和装配式建筑发展作为智能建造试点工作的主攻方向。为探索符合达州实际的发展途径,破解实施中的难点、堵点、卡点,市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开展专题研究,市住建局组织施工、设计企业、建筑协会和高校等召开智能建造发展与应用研讨会,并以智慧监管为主题,召开全市智能建造现场观摩会。  
  2024年,达州遴选了15个项目作为市级装配式试点示范项目,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同时,达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达州东部经开区麻柳智造城智能制造园区等4个项目入选省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在2024年川渝住博会上公布的《川渝地区智能建造项目清单》中,四川(达州)燃气电站二期工程、华西十五城·星悦天地项目(A区)成功入选。  
  此外,达州还为推动智能建造发展制定了系列支持政策。2022年,达州市出台《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十条措施》,强力推动“绿色建筑”进程。预计到2025年,全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将占新建建筑的40%以上,全市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数量将达到8家。  
  达州出台《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达州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进建筑企业提质发展,全市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在3年内新增18家、达到35家,成为推进智能建造示范的生力军。  
  智能化转型
  把建筑工地搬进车间
  墙壁由数张双T板和预制梁柱拼装而成,外观线条简约大气。车间内没有漫天粉尘,不见堆积的建筑垃圾和污水,只听到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上轻微的节奏声。这是曾获四川省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全省唯一装配率达到AAA级的全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达州华西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施工现场。  
  近年来,以达州华西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为代表,一系列智能建造工作在达州逐步推广。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将建筑工地搬进了车间,预制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完成后运至现场安装。  
  达州华西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生产基地在建设中装配率高达95%以上。目前,生产基地现已建成预制叠合板自动化生产线1条、预制楼梯生产线1条、市政PC构件生产线2条、混凝土搅拌站1座,相关设备均按照国内装配式建筑行业主流标准进行采购。”  
  值得一提的是,全流程信息化控制的PC构件生产线更是智能建造的“智慧”装备之一。从构件项目准备开始,经历生产、入库、质检、发货,全部流程均由生产线的大脑中枢——中控室完成,工作人员只负责在电脑前及时调整计划和控制误差。该负责人说,“基地设计PC年产能25万立方米,目前一期PC年生产能力约10万立方米,年产值约2亿元—3亿元。生产、技术能力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可同时满足50余个项目PC构件需求,目前已推向达州、重庆、万州、开州等地承接项目14个,完成产值1200万元。”  
  在基地的牵引下,2023年以来,达州市先后确定24个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打造装配式公厕及装配式农房样板间,支持装配式建筑走入乡镇、深入农村。遴选使用机器人、信息化管理、装配式建筑等方面具有特色的项目纳入全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库,遴选达州市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等6个市级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依托达州高新区、东部经开区等重点示范作用,深入推动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建设。高新区以三译智能(达州)工业机器人制造项目为核心,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建成后,年产能将达到1000台智能化工业机器人。  
   立体化培育
  智能建造创新人才体系
  新时代背景下,智能建造行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撑。达州,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行业协会,合理布局智能建造创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具体领域、数量和层次,源源不断地向这个新领域输送着“新鲜血液”。  
  ——依托四川文理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培育智能建造相关领域高素质专家型人才。学院工法楼为1:1等比例建筑实体模型楼,向学生直观展示基坑支护等基本建筑构造,加深学生对建筑知识的理解。同时,搭建建筑实体模型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建设工程立体知识云  
  库,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微课和BIM模型等载体,将工法楼构造节点信息上传云库,学生通过扫描节点标牌上的二维码即可在线学习。截至目前,该学院累计培养建筑人才达2000余人,近5年以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0%以上,学院毕业生获得社会充分认可。  
  ——依托达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学院,培育BIM技术等各类专业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目前在校学生有1200余人,现有专(兼)职教师39人。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主研)科研课题26项,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技能大赛方面,教师获省赛二等奖2项,教师陈良樟获2024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学生获得技能竞赛省赛二等奖19项,省赛三等奖21余项。  
  ——依托达州华西装配式建筑基地,开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培训,目前已完成培训近100人次。同时,依托达州市建筑业协会和首佳建筑职业培训学校,为紧缺急用的建筑领域提供“短平快”的技术人员培训;开展建筑工人学历提升教育,2023年以来,造价人员、安管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等各类新培训和继续教育1400余人次。  
  数据化监管
  两大平台系统保驾护航
 
  建筑业要实现“数改智转”、以“智”提“质”,智能建造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科技赋能。  
  近年来,达州紧抓入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契机,通过科技创新和场景应用,积极推广住建领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建成了“达州市智慧住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达州市住建领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两个平台系统。  
  依托大数据中心这一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有效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实现智慧化监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我市通过联通‘智慧住建’‘市场监管’‘实名制管理’‘信用管理’四大系统,实现了建设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监管。”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以先进建造设备应用、BIM应用及智慧工地建设为基础,建设5个以上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工程,探索适合我市的智能建造发展模式、管理体系、监管制度等。目前,达州第三污水处理厂项目率先应用BIM技术和AI系统,将智能监管的触角向一线延伸,项目智能监管水平大幅提升。  
  接下来,达州将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打造智能建造新质生产力,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为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本版文图由达州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