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和谦镇吴高培带领村民养猪共同富裕
“我能走到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
吴高培检查生猪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K 三江三里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 邓青春 通讯员 彭春生
  “徐书记,没有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感谢你们!”10月24日,和谦镇长坪村党支部书记徐兴明一行前往7组村民吴高培的生猪养殖场开展产业到户实地验收,村民吴高培感慨地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傍着深山当“猪倌”。吴高培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依托当地丰富的山地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用勤劳的双手依靠科学养殖技术发展生猪产业,不仅自己闯出一条致富增收路,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返乡创业养猪
  喂食、清扫、查看生猪生长情况……走进吴高培的生猪养殖场,只见他和妻子正在精心“伺候”着一头头生猪。谁能想到,这个皮肤黝黑、身材瘦高的“猪倌”,曾经在上海的一家汽车零配件厂干了多年。
  “你们都在上海打工,两个孩子却丢在家里读书,钱挣得再多却照看不到孩子。现在村里发展农业产业有不少优惠政策,不如早点回来创业。”2020年11月的一个晚上,吴高培突然接到村干部打来的电话。
  吴高培挂断电话后,心里不由泛起阵阵波澜。“我们发展产业,国家还给补贴,这肯定是好事。那要是创业失败了,两个孩子读书怎么办呢?”吴高培犹豫不决。在与村干部多次电话交流之后,吴高培最终打消了心中的疑虑,决定回乡创业。
  多年来,长坪村一直有养殖生猪的传统,吴高培结合自己曾经在浙江、广东等地的大型生猪养殖场做过管理,熟悉现代化生猪养殖技术,于是选择养殖生猪。
  万事开头难,却难不倒勇于吃苦的吴高培。2021年3月,吴高培开始建设年出栏100头生猪的养殖场。整理场坪、采购建材、搬运材料、砌筑猪场……为了节省资金,吴高培与工人们一起干,仅用两个多月,生猪养殖场就建成投用。
  吴高培在和谦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从外地购进良种母猪20头,当年底就实现每头母猪产仔。2022年,他的生猪养殖场出栏了生猪100多头。由于每头猪全都采取自己配料,养殖方式绿色环保,肉质上乘,广受市场青睐,获得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扩大养殖规模
  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繁杂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为了积累生猪养殖经验,吴高培不断增加与生猪接触的时间,近距离观察,掌握不同年龄段生猪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动态。每逢镇里的兽医进村指导生猪养殖技术,他总是围着兽医问这问那;他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学会了阉割小猪、杂交培育等技术;他还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摸索出了一套圈舍清洁和消毒的实用办法。
  生猪饮水、猪圈清洗等用水量越来越大,生猪养殖场的水源已不能满足需要。由于缺水,急坏了吴高培夫妇。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得知情况后,迅即联系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帮助解决用水难题。寻找水源、勘察地形……在较短时间内,一股清泉就引到吴高培家的生猪养殖场。
  2023年上半年,生猪出栏时,正好面临生猪市场价格低迷。如果销售给中间商,吴高培不仅赚不到钱,还极有可能亏损。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村干部及时来到吴高培家的生猪养殖场,建议他自己宰杀销售,最后实现略有盈余。
  “尽管养猪成本大、风险高,但我们将一直走下去。”吴高培说,继续加大疫病预防,降低养殖成本,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不断拓宽科学养猪、生态养猪的新路子。
  带动村民增收
  “我的生猪养殖能走到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吴高培说,他会带动更多养殖户,积极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共同勤劳致富。
  吴高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吴高培的带动下,长坪村有4户规模生猪养殖户。他经常上门无偿提供服务,无私传授养殖技术,帮助这些养殖户解决养殖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这两头能繁母猪最近几天脾气怎么如此怪?玉米和饲料怎么搭配着喂?养殖户遇到各种疑难困惑,只要找到吴高培,他总是及时解答,赶到现场查看,帮助找到问题症结。
  吴高培生猪养殖技术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他又开始尝试多样化经营。吴高培看到村里的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就将闲置的土地流转过来种植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为生猪提供饲料。每到玉米和红薯的收获季,他就请村民们来采收。
  吴高培的生猪养殖场常年有5人务工。“想不到我这么大一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村民钟义国一边给吴高培家收玉米一边说。
  一路走来,尽管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曲折,吴高培都坚毅地闯了过来。谈到今后的发展愿景,吴高培希望在养殖生猪的基础上,尝试养殖藏香猪,并通过延伸产业链、开发猪肉系列产品、增加商品附加值等,促进养殖户增收,全面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