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心墨印痕
拿到《拿什么雕刻时光》这本散文集时,我几天来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安放了。因为当我向罗毅先生索要这本书时,他说手里早没有了,上网购买也回复“已售罄”。罗毅,何许人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重庆市金融作家协会主席。
几经周折,当别人把珍藏多年的这本书让渡于我,打开快递包装时的那一刻,一片红叶落在铁轨上顿时充盈了我的眼睛。“拿什么雕刻时光”七个黄底白字更勾起了我对时光的敬畏。我曾在一首小诗《时钟之悟》中这样写道:“官爵臣民一笑同,三针何计富和穷。年轻不惜时光去,老了方争夕阳红。”不禁反问自己,前半生我是拿什么雕刻时光的呢?封面上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生活轨迹。精彩、平淡,不一而足,也因各自视角不同而定义不同。有人选择沉默面对,有人选择将所见所闻所感都付诸笔端。”百余篇文章,为您呈现一位转业军人的家国情怀。让我这个选择沉默面对,过着浑浑噩噩平淡生活,已被碎片化阅读“重度污染”很少完完整整看完一本书的人,有了继续阅读下去并很想一下子阅读完的冲动。
这本集子共收录了罗毅先生散文随笔102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间真情”,侧重亲情、乡情、友情、师生情、战友情等的描写。好一个“情”字了得,洋洋洒洒46篇,潇潇洒洒地回答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问题。如开篇的《父亲的书屋》,通过对50岁刚出头的父亲突患脑溢血生死搏击一场回来后不到半个月就在镇上开起了书屋的详细描述,不仅对他的“泥瓦匠”父亲(原在镇集体建筑公司工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肃然起敬,更能体味到他“那时,我提干不到两年,且刚成家,即便把所有的工资津贴交给父亲,又何尝不是杯水车薪呢?”“我坚强的父亲,不管是当面还是在来来往往的书信中,从不提一个钱字。”那种内心酸楚的痛。进而又回忆起他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并着墨写了“我小时候读过的长诗《阿诗玛》,就是从他的枕头底下翻出来的。后来有一天,我不知从何处找出一本泛黄的手写体歌剧剧本《九岭岗》(歌颂徐向前元帅夫人、松滋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黄杰的),一看署名,竟是父亲的大名”。一个文艺青年的父亲形象在罗毅先生心中扎根并站了起来。我也在想,面前这厚厚的一本书,罗毅先生是不是遗传了他文艺青年父亲的基因,从小就有着“做读书人,干文化事”的梦想,因为父子连心,情深意笃。
第二部分“四方行走”,包括35篇游记,涉及天南海北。通读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游记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花儿草儿;不是高楼大厦,不是洋房别墅,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而是每走一地,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正如他在书的自序中说的“于诗意的行走中思考、设问,问天问地问自己”,恍若你与他一起同行,身在其中,一起了解其厚重的人文、历史的变迁以及它的前世今生,引起共鸣,直抵心灵。这不正是罗毅先生写游记的精髓之处吗?这不正是我等一天爱“游山玩水”而“上车睡觉、下车照相、回家啥都不知道”的尴尬之处吗?真的应该向他学习和借鉴。如书名《拿什么雕刻时光》这篇文章,就是在游太湖之滨的“江南独一楼”发出的天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现代、当代建筑物,20年光阴不到,就莫名其妙地“自然”夭折,“还有我诞生的那间青砖黛瓦屋,以及父母大人含辛茹苦建造起来的两处老房子,在不到40年的光阴里,早已在这个地球上前后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继而发出“作为人世间匆匆过客,我们该拿什么来雕刻时光?”继而又发出“静观古人留下的大美遗址,问天问地问自己,人生一世,究竟该拿什么来雕刻时光?是不是应该平浮躁心,学江苏工匠,刻刀在手,潜心向阳?用真心、用深情、用责任,工雕琢技法,刻天下宁静,雕万世芬芳呢?”这一声声呐喊“2000多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秉持实用、坚固、美观三原则,于地中海之北,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罗马建筑,而我泱泱东方古国的精美建筑,哪儿去了呢?”是否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也值得去认真反思。在他众多游记的篇什中,这种历史拷问、哲理思考比比皆是,无不透露出他哲人般的深度洞察力、文人般的怜悯之情,读起来带劲、有味,也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他自己设下的“为什么写作?凭什么写作?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这一哲学命题,至少他自己已经在这条路上勇毅前行。
第三部分“偶有所思”,收录的是他于平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少部分读书心得,有21篇。这些作品无不浸透着他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信仰的追求和对社会某些现象的嘲讽,充满正能量,教人以平和及善良。如在《慢点儿何妨》中,他的二弟忙完公事忙私事以致病倒动弹不得,规劝天下所有的“上进人”,“这个地球,已经转得够快了,咱们放缓一些生活的节奏吧,莫要心急如火燎,慢步走、慢说话、慢阅读、慢生活……”“我嘘唏,人啊人,消极地说,活蹦乱跳在世上,也就三万来天,何苦为了一个钱字,没完没了地披星戴月?”“人啊人,真的应该放慢奔跑的速度。用平静安宁的心,好生欣赏一下生命之河两岸的鲜花与芳草,让无端的浮躁、无聊的喧嚣、无休止的争强好胜远去呢”;又如在《想起了起绰号……》中,他对随便给人取绰号、取诨名是少教养、没礼貌的行为进行了鞭挞,特别是对于网络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就能随随便便在虚拟的空间里安个什么鸟名,诸如什么“羊羔体”“梨花体”等予以无情抨击。这篇文章发表于13年前,13年后的今天依然盛行着什么“饭圈文化”,不禁让人感叹: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尊重人、敬重人、讲礼貌的传统观念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网络空间,是该净化净化啦;再比如在《你会不会当叛徒?——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中,面对先烈们“愿把牢底坐穿”的忠诚信仰,他“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脑海里反复出现,倘若是我,一旦被镣铐、在毒刑侍候的时候,会不会成为叛徒甫志高?假若是你,在当下市场经济主导,物欲横流面前,是否会意志薄弱而败走麦城、马失前蹄?”他的回答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狱中嘱托’,应该牢记那振聋发聩的‘八条建议’,忠诚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践行。从一些零星的信息中,我了解到,罗毅先生在1984年参军,当上了工程兵,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并参加过老山战役,还获得过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一路走来,从部队转业到金融行业,可见其赓续红色基因、初心不改的忠诚信仰。当看到他在朋友圈里发出35年前在老山战役中获得先进个人奖状的照片时,我即以其姓名的谐音赋打油诗一首:“锣鼓喧天忆当年,猫儿洞里梦中甜。义无反顾抛生死,换取家国长久安。”以表达对军人家国情怀的敬重和感佩。
掩卷遐思,我深感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也在脑海里努力寻找与他从相识、相认到相交的点滴记忆,一直在心里追问:“罗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次较为全面深入地阅读了他的这本《拿什么雕刻时光》散文集和与他仅有的两次采风活动面对面的短暂接触,除了他在著作中体现出的有思想有情怀有正义外,大致也有了一个轮廓:他是一个关心人、谦逊随和的人。说来也是缘分在银行工作近40年,2023年,我才经开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成芳引荐找到了金融系统内的作家协会组织,荣幸地成为了一名新会员,与罗毅先生才有了“网聊”,却未见过面。随后在微信群里经常看到每当会员发布了作品,几乎都是他第一个出来点赞鼓励,当时我就在想,“他一定是个爱提携新人的好领导”。不久就被他召唤到巫溪县采风,一见面,他一句“你就是傅发明啊,终于见到真人啦”,我一句“罗主席好,终于看到你的真身啦”,我心头一热:这人好谦逊随和。他是一个看淡功名的人,一般人要出集子,总想找几个名家大咖写几篇序言,而他却自言自语《说说这本书》作自序就罢啦。他是一个潜心耕耘的人。从这本集子看,收录的全是2010年至2016年在《重庆日报》等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近25万字。他在时光里潜心耕耘所留下的这些心墨印痕,实在令人佩服。
朋友,为了不辜负人生不过三万来天,《拿什么雕刻时光》一书,真的值得一读。
(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几经周折,当别人把珍藏多年的这本书让渡于我,打开快递包装时的那一刻,一片红叶落在铁轨上顿时充盈了我的眼睛。“拿什么雕刻时光”七个黄底白字更勾起了我对时光的敬畏。我曾在一首小诗《时钟之悟》中这样写道:“官爵臣民一笑同,三针何计富和穷。年轻不惜时光去,老了方争夕阳红。”不禁反问自己,前半生我是拿什么雕刻时光的呢?封面上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生活轨迹。精彩、平淡,不一而足,也因各自视角不同而定义不同。有人选择沉默面对,有人选择将所见所闻所感都付诸笔端。”百余篇文章,为您呈现一位转业军人的家国情怀。让我这个选择沉默面对,过着浑浑噩噩平淡生活,已被碎片化阅读“重度污染”很少完完整整看完一本书的人,有了继续阅读下去并很想一下子阅读完的冲动。
这本集子共收录了罗毅先生散文随笔102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人间真情”,侧重亲情、乡情、友情、师生情、战友情等的描写。好一个“情”字了得,洋洋洒洒46篇,潇潇洒洒地回答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问题。如开篇的《父亲的书屋》,通过对50岁刚出头的父亲突患脑溢血生死搏击一场回来后不到半个月就在镇上开起了书屋的详细描述,不仅对他的“泥瓦匠”父亲(原在镇集体建筑公司工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肃然起敬,更能体味到他“那时,我提干不到两年,且刚成家,即便把所有的工资津贴交给父亲,又何尝不是杯水车薪呢?”“我坚强的父亲,不管是当面还是在来来往往的书信中,从不提一个钱字。”那种内心酸楚的痛。进而又回忆起他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并着墨写了“我小时候读过的长诗《阿诗玛》,就是从他的枕头底下翻出来的。后来有一天,我不知从何处找出一本泛黄的手写体歌剧剧本《九岭岗》(歌颂徐向前元帅夫人、松滋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黄杰的),一看署名,竟是父亲的大名”。一个文艺青年的父亲形象在罗毅先生心中扎根并站了起来。我也在想,面前这厚厚的一本书,罗毅先生是不是遗传了他文艺青年父亲的基因,从小就有着“做读书人,干文化事”的梦想,因为父子连心,情深意笃。
第二部分“四方行走”,包括35篇游记,涉及天南海北。通读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游记不是走马观花,不是花儿草儿;不是高楼大厦,不是洋房别墅,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而是每走一地,都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正如他在书的自序中说的“于诗意的行走中思考、设问,问天问地问自己”,恍若你与他一起同行,身在其中,一起了解其厚重的人文、历史的变迁以及它的前世今生,引起共鸣,直抵心灵。这不正是罗毅先生写游记的精髓之处吗?这不正是我等一天爱“游山玩水”而“上车睡觉、下车照相、回家啥都不知道”的尴尬之处吗?真的应该向他学习和借鉴。如书名《拿什么雕刻时光》这篇文章,就是在游太湖之滨的“江南独一楼”发出的天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现代、当代建筑物,20年光阴不到,就莫名其妙地“自然”夭折,“还有我诞生的那间青砖黛瓦屋,以及父母大人含辛茹苦建造起来的两处老房子,在不到40年的光阴里,早已在这个地球上前后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继而发出“作为人世间匆匆过客,我们该拿什么来雕刻时光?”继而又发出“静观古人留下的大美遗址,问天问地问自己,人生一世,究竟该拿什么来雕刻时光?是不是应该平浮躁心,学江苏工匠,刻刀在手,潜心向阳?用真心、用深情、用责任,工雕琢技法,刻天下宁静,雕万世芬芳呢?”这一声声呐喊“2000多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秉持实用、坚固、美观三原则,于地中海之北,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罗马建筑,而我泱泱东方古国的精美建筑,哪儿去了呢?”是否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也值得去认真反思。在他众多游记的篇什中,这种历史拷问、哲理思考比比皆是,无不透露出他哲人般的深度洞察力、文人般的怜悯之情,读起来带劲、有味,也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他自己设下的“为什么写作?凭什么写作?又能给后人留下什么?”这一哲学命题,至少他自己已经在这条路上勇毅前行。
第三部分“偶有所思”,收录的是他于平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少部分读书心得,有21篇。这些作品无不浸透着他为人处世的态度、精神信仰的追求和对社会某些现象的嘲讽,充满正能量,教人以平和及善良。如在《慢点儿何妨》中,他的二弟忙完公事忙私事以致病倒动弹不得,规劝天下所有的“上进人”,“这个地球,已经转得够快了,咱们放缓一些生活的节奏吧,莫要心急如火燎,慢步走、慢说话、慢阅读、慢生活……”“我嘘唏,人啊人,消极地说,活蹦乱跳在世上,也就三万来天,何苦为了一个钱字,没完没了地披星戴月?”“人啊人,真的应该放慢奔跑的速度。用平静安宁的心,好生欣赏一下生命之河两岸的鲜花与芳草,让无端的浮躁、无聊的喧嚣、无休止的争强好胜远去呢”;又如在《想起了起绰号……》中,他对随便给人取绰号、取诨名是少教养、没礼貌的行为进行了鞭挞,特别是对于网络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就能随随便便在虚拟的空间里安个什么鸟名,诸如什么“羊羔体”“梨花体”等予以无情抨击。这篇文章发表于13年前,13年后的今天依然盛行着什么“饭圈文化”,不禁让人感叹: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尊重人、敬重人、讲礼貌的传统观念永远都不会过时的,网络空间,是该净化净化啦;再比如在《你会不会当叛徒?——读��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中,面对先烈们“愿把牢底坐穿”的忠诚信仰,他“一个大大的问号在脑海里反复出现,倘若是我,一旦被镣铐、在毒刑侍候的时候,会不会成为叛徒甫志高?假若是你,在当下市场经济主导,物欲横流面前,是否会意志薄弱而败走麦城、马失前蹄?”他的回答是:“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狱中嘱托’,应该牢记那振聋发聩的‘八条建议’,忠诚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他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践行。从一些零星的信息中,我了解到,罗毅先生在1984年参军,当上了工程兵,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并参加过老山战役,还获得过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一路走来,从部队转业到金融行业,可见其赓续红色基因、初心不改的忠诚信仰。当看到他在朋友圈里发出35年前在老山战役中获得先进个人奖状的照片时,我即以其姓名的谐音赋打油诗一首:“锣鼓喧天忆当年,猫儿洞里梦中甜。义无反顾抛生死,换取家国长久安。”以表达对军人家国情怀的敬重和感佩。
掩卷遐思,我深感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也在脑海里努力寻找与他从相识、相认到相交的点滴记忆,一直在心里追问:“罗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次较为全面深入地阅读了他的这本《拿什么雕刻时光》散文集和与他仅有的两次采风活动面对面的短暂接触,除了他在著作中体现出的有思想有情怀有正义外,大致也有了一个轮廓:他是一个关心人、谦逊随和的人。说来也是缘分在银行工作近40年,2023年,我才经开州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周成芳引荐找到了金融系统内的作家协会组织,荣幸地成为了一名新会员,与罗毅先生才有了“网聊”,却未见过面。随后在微信群里经常看到每当会员发布了作品,几乎都是他第一个出来点赞鼓励,当时我就在想,“他一定是个爱提携新人的好领导”。不久就被他召唤到巫溪县采风,一见面,他一句“你就是傅发明啊,终于见到真人啦”,我一句“罗主席好,终于看到你的真身啦”,我心头一热:这人好谦逊随和。他是一个看淡功名的人,一般人要出集子,总想找几个名家大咖写几篇序言,而他却自言自语《说说这本书》作自序就罢啦。他是一个潜心耕耘的人。从这本集子看,收录的全是2010年至2016年在《重庆日报》等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近25万字。他在时光里潜心耕耘所留下的这些心墨印痕,实在令人佩服。
朋友,为了不辜负人生不过三万来天,《拿什么雕刻时光》一书,真的值得一读。
(作者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开州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