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泽润万业兴
K 辉煌75周年
本报记者 谢国邦
深秋里,跳蹬水库建设现场一片繁忙,轰鸣声响彻山谷,挖掘机、运输车等各类重型机械来回穿梭,掀起了大兴水利的建设场景。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焦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以“五个一批”为抓手,以“开州水网”建设为主线,持续发挥水利行业稳投资、促发展、保安全、护生态、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水利项目稳步推进
9月9日凌晨,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长约500米的跳蹬水库枢纽导流明渠一期工程全面完工。
跳蹬水库自4月开工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工期紧、连续晴热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各参建单位全力以赴,昼夜鏖战,抢工期、抓安全、保质量,导流明渠一期工程全面完工,为今年内的导(截)流目标争取了施工黄金时间,为大坝主体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跳蹬水库创造了在一年之内完成前期工作的“开州速度”,并纳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项目清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区各项重点水源工程推进顺利,上游水库、马扎营水库已完工,梨坪水库推进顺利,口泉水库、蒋家沟水库陆续开工,水网战略项目驶入“快车道”。编制完成《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启动福德水库、洗马滩、雪宝山水库等重大水源工程论证,推动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州水塔)和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水网建设先导工程前期工作。
近年来,全区上下全力以赴推项目,“开州水网”建设大踏步前进,重大项目跑出了“加速度”。
河长制让水更清
秋天的开州大地天空湛蓝、绿柳拂风、瓜果飘香。三江三里,一条条清澈的河流绕过美丽的村庄,在青山间潺潺流淌……
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深入实施“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治水新思路,把河流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交出了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高分答卷”。
如今的开州,一条条河流经过“洗礼”,光彩照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美不胜收。
我区以区、乡镇街道两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分级分段设立河长678名。
2019年以来,全区连续5年发布第1、2、3、4、5号区级总河长令,先后开展污水“三排”“三乱”整治和提升“三率”“三实”、流域汛前水质安全风险排查防范化解等专项行动。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区、镇、村三级河长共巡河26412次,巡河完成率达116%,巡河上报问题3206个,已处理3196个;开展跨界断面水质监测486次,其中Ⅲ类及以上水质388次,水质达标率80%。
今年6月底,开州区大进镇与达州市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开展月度联合巡查,发现并协调解决“三乱”问题2个。这只是我区开展河流联治共治的一个缩影。
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区每年召开区级总河长会议,印发年度河长制工作要点,把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乡镇街道。与万州区、达州市等地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开展普里河、石溪河、大沙坝河、自由河、南河等5条跨界河流联管联治。
我区探索流域性治水模式,强化涉河违法违规行为打击;组织河长制工作社会监督员、河道保洁员、“河小青”和“巾帼护河员”巡河护河。高质量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动态明确“一河一策”年度任务,做到清单化分解、动态化调度。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我区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牢牢依靠责任到人、全程紧盯、一抓到底的“法宝”,倡树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作风,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老大难”问题,共同描绘出美丽的河湖生态画卷。
在河长制工作开展中,我区围绕汉丰湖周边乡镇街道实施总投资14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96平方公里,整治入湖排污口37处,实施生态河道治理8.4公里,配套修建堤顶道路、亲水步道15公里,绿化堤防80亩,让汉丰湖这座人工湖泊形成了“以山见水,山水并茂,一城青山半城湖”的优美画卷。
近年来,汉丰湖相继获得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
河长制工作的开展,使全区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更绘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沿河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局面基本形成。未来,我区将一以贯之推行河长制,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群众饮水更安全
秋日的鲤鱼塘水库,青山环绕、碧波荡漾,从高空俯瞰,犹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
鲤鱼塘水库是以城镇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灌溉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库,是开州城区居民的饮用水源地,素有城区“大水缸”的美誉。
饮水安全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事。近年来,我区聚焦农村供水保障突出问题,以“一改三提”为抓手,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交出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多年来,我区常态化开展农村供水问题排查和监测,围绕供水设施设备运行状况、管护制度落实情况、特殊群众供水保障、信访举报问题处置等进行全覆盖自查排查。同时,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区水利局采取区管领导挂片、科室(站、中心)包乡镇街道,分片包干负责乡镇街道和重要供水企业工作的指导督促,确保问题整改到位。目前,我区已排查出相关问题360个,已完成整改310个。
我区还从加大稳定水源保障体系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人口保障率,全力推进跳蹬水库、梨坪水库、口泉水库、蒋家沟水库建设,完工上游水库;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项目32个,共计40.17万人受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同时,我区深入推进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每月对农村饮水工程水质进行抽检巡检,对水质不达标问题进行整改销号。今年枯水期,我区农村集中式供水出厂水合格率达到86%,比2023年枯水期增加28个百分点。
面对2022年遭受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旱情,全区近万名干部群众投入抗旱保供水一线,通过“备水、找水、调水、补水、抽水、节水、蓄水、送水”超常规措施,调度水库100余座、新铺管道238.15公里,累计解决因干旱受影响供水人口25.55万人,守住了不发生农村人口因水返贫和整村连片缺水两条底线。
本报记者 谢国邦
深秋里,跳蹬水库建设现场一片繁忙,轰鸣声响彻山谷,挖掘机、运输车等各类重型机械来回穿梭,掀起了大兴水利的建设场景。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聚焦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以“五个一批”为抓手,以“开州水网”建设为主线,持续发挥水利行业稳投资、促发展、保安全、护生态、惠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水利项目稳步推进
9月9日凌晨,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完成,标志着长约500米的跳蹬水库枢纽导流明渠一期工程全面完工。
跳蹬水库自4月开工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工期紧、连续晴热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各参建单位全力以赴,昼夜鏖战,抢工期、抓安全、保质量,导流明渠一期工程全面完工,为今年内的导(截)流目标争取了施工黄金时间,为大坝主体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跳蹬水库创造了在一年之内完成前期工作的“开州速度”,并纳入国家150项重大水利项目清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我区各项重点水源工程推进顺利,上游水库、马扎营水库已完工,梨坪水库推进顺利,口泉水库、蒋家沟水库陆续开工,水网战略项目驶入“快车道”。编制完成《开州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启动福德水库、洗马滩、雪宝山水库等重大水源工程论证,推动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州水塔)和万开云同城化发展水网建设先导工程前期工作。
近年来,全区上下全力以赴推项目,“开州水网”建设大踏步前进,重大项目跑出了“加速度”。
河长制让水更清
秋天的开州大地天空湛蓝、绿柳拂风、瓜果飘香。三江三里,一条条清澈的河流绕过美丽的村庄,在青山间潺潺流淌……
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区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深入实施“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治水新思路,把河流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交出了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高分答卷”。
如今的开州,一条条河流经过“洗礼”,光彩照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美不胜收。
我区以区、乡镇街道两级“双总河长”架构和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分级分段设立河长678名。
2019年以来,全区连续5年发布第1、2、3、4、5号区级总河长令,先后开展污水“三排”“三乱”整治和提升“三率”“三实”、流域汛前水质安全风险排查防范化解等专项行动。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区、镇、村三级河长共巡河26412次,巡河完成率达116%,巡河上报问题3206个,已处理3196个;开展跨界断面水质监测486次,其中Ⅲ类及以上水质388次,水质达标率80%。
今年6月底,开州区大进镇与达州市宣汉县漆树土家族乡开展月度联合巡查,发现并协调解决“三乱”问题2个。这只是我区开展河流联治共治的一个缩影。
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区每年召开区级总河长会议,印发年度河长制工作要点,把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乡镇街道。与万州区、达州市等地签订联防联控协议,开展普里河、石溪河、大沙坝河、自由河、南河等5条跨界河流联管联治。
我区探索流域性治水模式,强化涉河违法违规行为打击;组织河长制工作社会监督员、河道保洁员、“河小青”和“巾帼护河员”巡河护河。高质量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动态明确“一河一策”年度任务,做到清单化分解、动态化调度。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我区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牢牢依靠责任到人、全程紧盯、一抓到底的“法宝”,倡树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作风,以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老大难”问题,共同描绘出美丽的河湖生态画卷。
在河长制工作开展中,我区围绕汉丰湖周边乡镇街道实施总投资14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6.96平方公里,整治入湖排污口37处,实施生态河道治理8.4公里,配套修建堤顶道路、亲水步道15公里,绿化堤防80亩,让汉丰湖这座人工湖泊形成了“以山见水,山水并茂,一城青山半城湖”的优美画卷。
近年来,汉丰湖相继获得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殊荣。
河长制工作的开展,使全区人民群众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更绘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沿河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局面基本形成。未来,我区将一以贯之推行河长制,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群众饮水更安全
秋日的鲤鱼塘水库,青山环绕、碧波荡漾,从高空俯瞰,犹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
鲤鱼塘水库是以城镇供水为主,结合发电、灌溉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库,是开州城区居民的饮用水源地,素有城区“大水缸”的美誉。
饮水安全是关乎百姓健康的民生大事。近年来,我区聚焦农村供水保障突出问题,以“一改三提”为抓手,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交出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多年来,我区常态化开展农村供水问题排查和监测,围绕供水设施设备运行状况、管护制度落实情况、特殊群众供水保障、信访举报问题处置等进行全覆盖自查排查。同时,针对排查出的问题,区水利局采取区管领导挂片、科室(站、中心)包乡镇街道,分片包干负责乡镇街道和重要供水企业工作的指导督促,确保问题整改到位。目前,我区已排查出相关问题360个,已完成整改310个。
我区还从加大稳定水源保障体系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人口保障率,全力推进跳蹬水库、梨坪水库、口泉水库、蒋家沟水库建设,完工上游水库;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项目32个,共计40.17万人受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同时,我区深入推进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每月对农村饮水工程水质进行抽检巡检,对水质不达标问题进行整改销号。今年枯水期,我区农村集中式供水出厂水合格率达到86%,比2023年枯水期增加28个百分点。
面对2022年遭受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严重旱情,全区近万名干部群众投入抗旱保供水一线,通过“备水、找水、调水、补水、抽水、节水、蓄水、送水”超常规措施,调度水库100余座、新铺管道238.15公里,累计解决因干旱受影响供水人口25.55万人,守住了不发生农村人口因水返贫和整村连片缺水两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