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从寒门少年到大国少将
——记开州区在京人员联系服务中心总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陈有元
    陈有元近照。

  K 五湖四海开州人
  本报记者 邓青春 文/图
  在开州,提起陈有元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但问及他的成长经历,却鲜有人知。他出生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村家庭。14岁那年,为了让父亲在弥留之际喝上一碗白糖水,他费尽了周折,才让父亲如愿以偿;16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师范学校,可入读不到一年,学校就宣布停办;19岁那年,已学医三年的他在当地已声名鹊起,但因主管部门一直未组织相关专业的考试,所以迟迟未取得从业资格;21岁那年,他被部队保送到医学院深造,却因全国大专院校停课并停止招生而痛失深造良机。
  挫折和磨难没有打倒他,却塑造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让他在困境中不断成长,不断砥砺前行。八十年的人生,犹如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在这条道路上,有时,道路平坦,顺风顺水;而有时,路途崎岖,不得不面对挫折和磨难。他认为,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教师梦”破碎
  厚坝镇过去叫厚平坝,十里平川的厚坝分为上坝、中坝和下坝。陈有元就出生在上坝的大安村。他在家中排行老五。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小小年纪的他,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6岁那年上小学,陈有元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校,他不仅是班长、少先队大队长,还一直是优等生。
  为了摆脱贫困,进入中学后,陈有元在学习上十分刻苦认真,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考上师范学校,跳出“农门”。然而此时,他的父亲却不幸患上水肿病。
  站在父亲的病床前,陈有元听到父亲用微弱的声音说:“我想喝白糖开水。”现如今再普通不过的白糖,在那时却是奢侈品。
  为满足父亲的心愿,陈有元只好鼓足勇气找到班主任老师李芳秀帮忙。李老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又找到当地党委书记等人,才找到半斤白糖。看着父亲喝下热气腾腾的白糖开水,微笑着慢慢闭上双眼,陈有元既痛楚又欣慰,欣慰的是尽到了子女的孝心,总算没让父亲留下遗憾。
  1961年,陈有元如愿以偿考上了原万县师范学校。正当他憧憬着吃上“商品粮”,过上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时,一个让他无法接受的现实悄然而至。就读不到一年,陈有元所在的万县师范学校就宣布停办了。
  当听到这一消息,陈有元感觉天都快塌了。他的“教师梦”戛然而止。母亲看着他成天意志消沉,灰心丧气,就开导他:“人生的道路千万条,生活的滋味千万种,你一定不能因此而颓废,你现在还年轻得很,何愁没有出头之日!”
  一语惊醒梦中人,看着母亲苍老而又憔悴的面庞,陈有元又迅速振作起来。
  “医生梦”泡汤
  陈有元从原万县师范学校回到家中。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的人生就迎来转机。1961年6月,开县卫生协会需要在全县招聘10名优秀青年学中医。当时的复兴人民公社领导发现他是个可塑之才,就保送他到该协会,他被分配在当时的复兴公社医院(现厚坝镇卫生院)跟师定向培养。
  当时,他所在的医院是开县医疗实力较为雄厚的医院之一。尤其是当时的饶庆云医生是全县最有名气的中医医生,陈有元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饶医生的徒弟。一个愿教,一个肯学。仅用三年时间,陈有元就学有所成,不仅成了饶医生的得意门生,在当地也更是小有名气。但令人遗憾的是,相关专业考试一拖再拖,他一直只是个实习医生。
  1964年3月,饶庆云被调到金峰镇卫生院(原新华公社医院),爱才惜才的饶庆云,把徒弟陈有元也带去了。
  “求求你们,快去救救我的丈夫!”这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名年轻的女子急促而又焦急地找到饶庆云医生求助。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到处是羊肠小路,全靠两条腿一步一步急匆匆地赶到病人家。况且这趟出诊远在铺溪,来回需要跋涉3个多小时的路程。看到饶庆云医生年龄偏大,陈有元自告奋勇地说:“让我去!”
  一路上,陈有元明显感觉这名女子对他半信半疑。她丈夫的病,经过当地许多老中医看过都未见起色,认为他这么年轻,怎能治好她丈夫的病。刚进屋,陈有元就发现,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正是他的初中同桌肖启汉。
  陈有元快步上前,紧握住老同学的手,甚是高兴。听完老同学对病情的描述,陈有元搭脉诊断,通过问诊和观察患者的气色,他明确地告诉老同学:“你这是三伏天淋暴雨受凉,引起了头痛,需热药攻寒去湿。”肖启汉服下陈有元开的中药后,当夜12时左右,病情就得以缓解。连服3天药,肖启汉就痊愈了。
  此前,请来不少医生都没有看好病,打了很多止痛针也没有止住痛,没想到,陈有元仅用几副中药,就将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为此,当地人将陈有元奉为“神医”。
  “军医梦”落空
  1964年10月,全县各地开始冬季征兵,前来接兵的军医慧眼识珠,发现陈有元不仅年轻帅气,且文化高、医术好,就极力动员他到部队去锻炼成长。
  “你在部队一定前途无量!”禁不住军医的鼓励,陈有元毅然弃医从戎。当年底,陈有元在与饶庆云医生告别时,饶庆云泪流满面,很是不舍地紧握住他的手:“我为你感到惋惜,你若不走,今后将是开县新一代名医。人各有志,相信你前途无量。”
  3个月的新兵集训,陈有元脱颖而出,成长为辽宁省大连市炮七师二十团卫生队卫生员。半年后,他又当上了卫生班班长,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更为惊喜的是,卫生队领导找陈有元谈话,根据上级的决定,下半年保送他到齐齐哈尔医学院深造。那一刻,陈有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希望和憧憬。
  然而,1966年,陈有元还未跨进医学院的校门,就遭遇全国高校停课,他的“军医梦”破灭。
  入伍不到3年,陈有元带领的卫生班成为全团卫生先进班。他个人年年获评“五好战士”、大连市卫生先进工作者。1967年9月,陈有元被调到炮七师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次年3月,他被破格提拔为军官。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这一天,陈有元又被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部秘书处任秘书,成为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他经常跟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部的首长到内蒙古、河北等地的部队视察工作,让他从中受到许多启示,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他对自己更加自律,办事更加严谨、更加细致。
  “他的文化水平高,办事能力强,很有朝气。”这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部的首长对陈有元的评价。
  “军营梦”达成
  1973年9月,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何正文调任总参谋部,担任副总参谋长。与此同时,陈有元也被一同选调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何正文的秘书。陈有元深知,身为秘书,必须多学多干,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当你感到所掌握的知识不够,到了非学不可的地步,你自然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陈有元说,为了学好英语,他利用每周周末的晚上,前往当时的地质部举办的英语补习班补习。连续10个月,他没有落下一堂英语课。
  转眼,陈有元在何正文身边干了6年的秘书工作。“我的秘书中,只有你最称职、最优秀、最有能力、文字水平也最好。”面对首长对自己的高度认可和评价,陈有元向首长提出一个要求:“我想到军事学院去学习深造。”
  1979年9月,陈有元走进当时的军事学院(现为国防大学),成了学院最年轻的一名学员,也是军事基础知识最差的一名学员。经过两年的学习,陈有元成为一名“全优生”,被分配到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组织计划局当参谋。总参谋部的参谋,都是一级一级从军队最优秀的人才中选拔出来的,每个人都是经过院校培养、层层筛选,对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特别高。
  陈有元经常到部队深入了解军事训练情况,写出的材料接地气、见真章、有见地,深受首长赏识,因而,成了总参谋部有名的笔杆子。1982年12月18日至1983年1月3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全军参谋长会议。总参谋长杨得志的开幕讲话,都是由陈有元主笔起草的。
  “将军梦”实现
  1984年,年仅40岁的陈有元从副团职参谋提拔为副师级干部,任总参谋部《军事》杂志社副社长、社长。“质量是杂志的生命,谁要砸杂志的牌子,我就砸他的饭碗。”陈有元说,只要发现有人登人情稿,一定严惩不贷,并作复员处理。
  在陈有元的带领下,《军事》杂志获评总参谋部、全军、全国的“优秀期刊”,成为享誉中外的明星期刊,更是成为全军团以上指挥员指导训练的良师益友。那时,全军128所部队院校,只要能在《军事》杂志上刊登一篇“豆腐块”,就能够作为评选高级职称的有效论文。
  1996年初,陈有元调到总参谋部军训部干部训练局担任局长。一年后,他又被提拔为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少将军衔)。他还担任过中国奥委会委员、中国军事体育代表团团长、国际军体理事会执委等职。
  2000年9月,陈有元将军率领中国军事体育代表队238名军中体育健儿,奔赴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参加世界第二届军人运动会,取得本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奖牌总数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受到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名签署的贺电表扬。
  陈有元还多次率领我军军事五项队征战世界各届锦标赛,保持从四到八的不败纪录,大大增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际上的军威,高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军事五项队于2001年被军委授予“英雄军事五项队”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