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开州故城“星光集市”灯火璀璨。(本报资料图片)
K 辉煌75周年
本报记者 邓青春
商贸流通既关乎经济发展,也服务社会民生。
今年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27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并列全市、渝东北第1名;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40.7亿元,同比增长14%;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43.34亿元,同比增长12.9%。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有力展示了我区商贸物流行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人均消费水平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长;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跨入新时代。
城市商圈增多
开州老县城虽然已沉入水下多年,但开州居民吕圣乾还是时常怀念老城的点点滴滴。“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充满了烟火气。”吕圣乾说,那时的县城虽小,但很精致。
2000年过后,开州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住在老城的居民将搬迁到新城开启新的生活。
金贸路是开州新城最早的道路之一,现称富厚街。这条路与旧城狭窄的道路相比,显得格外气派,它不仅宽阔,而且平坦。每到傍晚,当道路两旁的路灯亮起时,大家就像生活在大都市一样。
在富厚街与开州大道交汇处,分布着四大银行。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四大行”。烟草公司、渝豪酒店、天鹅湖小区、行政服务中心等,当时成为新城的标志性建筑。但富厚街没有大型商超,大多都是临街商铺。年轻人追求品牌品质,这条街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喜好,只好舍近求远,选择到周边的万州或重庆主城购物。
2007年底,新世纪盛大开业,开县终于拥有了高标准、高品质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和生活超市。两年后,新世纪附近,又一家大型商场永辉超市开业。随后,该商圈周边新华书店、电影院、四星级酒店、地下商场……相继铺开,新世纪区域已成为我区的经济贸易中心。
我区是人口大区,城区居民消费能力较强。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商业经济不断向东西向扩张。西部,新世纪和永辉超市在平桥开设了生活超市,平桥金科商圈逐渐成熟。东部,也出现了高端大气的商业综合体,与新世纪相邻的大时代,也显示出不俗的吸引力。
乡镇商贸繁荣
曾经,沿途叫卖、逢集赶场的商贸经营场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已渐行渐远。如今,我区城乡商贸流通不断发展,商贸布局不断完善,城乡商业品质不断提升,商贸氛围更加浓厚。
走进位于临江镇的豪美地下商场,目之所及皆是商铺云集、人来人往,游玩、购物的居民络绎不绝。该商场入驻的商家有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珠宝首饰等,品种繁多,人气商气不比城里差。
当地居民付明聪回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临江镇每逢赶集日,场镇上人流如织,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那个时候,由于交通欠发达,周边群众哪怕是步行两三个小时,也要到临江场镇上赶集,主要是购置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并把自家的土特产拿来售卖。遇到逢年过节,就在赶集日一次置办好年货。
“冰糕、雪糕……”“豆花、豆花,快来买哟……”当年的这些叫卖声,如今仍在付明聪的记忆里萦绕,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条件较差,能买上一碗豆花,吃上一块冰糕,就觉得很幸福。”付明聪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家用电器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2000年过后,家具也从请木工师傅定制到购置成品家具。近年来,重庆市智能家居产业园、鲁渝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临江镇,江城国际特色美食街区也正在规划中。该镇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成功引进知名消费品牌30余个。
今年春节期间,临江镇特色商业街区开街,单日人流量最高达5000人次,累计人流量约6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农产品展销、年货采购和餐饮等消费,形成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健等夜间消费新场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只是临江镇的商贸流通尽显活力,在长沙镇、赵家街道等镇街,居民也能就地吃火锅、逛商场、看电影。“现在想吃啥,都能吃上;想买啥,也都能买到。完全不像过去,想吃顿火锅,还要坐车去一趟城里;想买件好看的衣服,还要坐几个小时的车到万州或重庆主城去。”付明聪说。
餐饮遍布全国
1987年9月,家住赵家街道的谢世洪,跟随舅舅到北京一家餐厅打工。在北京,他一边学习厨艺,一边寻找发展机会。2001年8月,北京申奥成功,预示着能给北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谢世洪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拿出自己多年打工积攒下来的积蓄,并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在北京西站附近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
谢世洪凭着诚信经营、饭菜可口,他的餐馆生意十分红火,每年以增开两到三家餐馆的速度,在北京不同地段开设分店,一度遍布北京三环内的大街小巷。
谢世洪仅是我区餐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开州金厨”名厨王勇专注餐饮行业34年,在全国各地拥有100多家餐饮连锁店,成为川菜行业领军人物之一;“开州金厨”名厨吕本勇在全国各地拥有20多家餐厅,今年打算再开10家餐厅……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厨师人才培养,将“开州金厨”名厨纳入“开州英才计划”特色产业人才项目,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强化“外引内育”双轮驱动,累计培育全国烹饪大师7人、市级烹饪大师和烹饪名师11人,荣获国际专业赛事奖项3人,荣获市级综合性专业赛事金奖11人次,荣获“中华金厨奖”6人次,具有全国餐饮业技能竞赛裁判员或评委资格6人,获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5人。
我区还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开州金厨”区域公共品牌,举办2023首届“开州金厨”大赛暨首批“开州金厨”名店命名授牌活动,评选“开州金厨”名厨28名、名菜(名小吃)30道、名店24家。开展“渝味360碗·金厨360天”活动,入选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名单地方名菜9道。被认定为“重庆老字号”食品加工企业及餐饮企业5家,获评“国家钻级酒店”餐饮企业7家。
“一名金厨带活一个餐馆,一个餐馆带响一批精品,一批精品带富一方乡亲。”区商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已培育餐饮经营主体2万余家、餐饮从业者20万人,年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的2368家,覆盖全国124个城市,“开州金厨”的拉动效应日益明显。
如今,“开州金厨”品牌正推动着开州这个“中国厨师之乡”扬帆远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K 辉煌75周年
本报记者 邓青春
商贸流通既关乎经济发展,也服务社会民生。
今年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27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并列全市、渝东北第1名;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40.7亿元,同比增长14%;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43.34亿元,同比增长12.9%。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有力展示了我区商贸物流行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消费市场持续扩大,人均消费水平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长;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开放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跨入新时代。
城市商圈增多
开州老县城虽然已沉入水下多年,但开州居民吕圣乾还是时常怀念老城的点点滴滴。“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充满了烟火气。”吕圣乾说,那时的县城虽小,但很精致。
2000年过后,开州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住在老城的居民将搬迁到新城开启新的生活。
金贸路是开州新城最早的道路之一,现称富厚街。这条路与旧城狭窄的道路相比,显得格外气派,它不仅宽阔,而且平坦。每到傍晚,当道路两旁的路灯亮起时,大家就像生活在大都市一样。
在富厚街与开州大道交汇处,分布着四大银行。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四大行”。烟草公司、渝豪酒店、天鹅湖小区、行政服务中心等,当时成为新城的标志性建筑。但富厚街没有大型商超,大多都是临街商铺。年轻人追求品牌品质,这条街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消费喜好,只好舍近求远,选择到周边的万州或重庆主城购物。
2007年底,新世纪盛大开业,开县终于拥有了高标准、高品质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和生活超市。两年后,新世纪附近,又一家大型商场永辉超市开业。随后,该商圈周边新华书店、电影院、四星级酒店、地下商场……相继铺开,新世纪区域已成为我区的经济贸易中心。
我区是人口大区,城区居民消费能力较强。随着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商业经济不断向东西向扩张。西部,新世纪和永辉超市在平桥开设了生活超市,平桥金科商圈逐渐成熟。东部,也出现了高端大气的商业综合体,与新世纪相邻的大时代,也显示出不俗的吸引力。
乡镇商贸繁荣
曾经,沿途叫卖、逢集赶场的商贸经营场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已渐行渐远。如今,我区城乡商贸流通不断发展,商贸布局不断完善,城乡商业品质不断提升,商贸氛围更加浓厚。
走进位于临江镇的豪美地下商场,目之所及皆是商铺云集、人来人往,游玩、购物的居民络绎不绝。该商场入驻的商家有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珠宝首饰等,品种繁多,人气商气不比城里差。
当地居民付明聪回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临江镇每逢赶集日,场镇上人流如织,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那个时候,由于交通欠发达,周边群众哪怕是步行两三个小时,也要到临江场镇上赶集,主要是购置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并把自家的土特产拿来售卖。遇到逢年过节,就在赶集日一次置办好年货。
“冰糕、雪糕……”“豆花、豆花,快来买哟……”当年的这些叫卖声,如今仍在付明聪的记忆里萦绕,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回忆。“那个年代,农村生活条件较差,能买上一碗豆花,吃上一块冰糕,就觉得很幸福。”付明聪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家用电器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2000年过后,家具也从请木工师傅定制到购置成品家具。近年来,重庆市智能家居产业园、鲁渝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临江镇,江城国际特色美食街区也正在规划中。该镇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品牌经济,成功引进知名消费品牌30余个。
今年春节期间,临江镇特色商业街区开街,单日人流量最高达5000人次,累计人流量约6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农产品展销、年货采购和餐饮等消费,形成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健等夜间消费新场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只是临江镇的商贸流通尽显活力,在长沙镇、赵家街道等镇街,居民也能就地吃火锅、逛商场、看电影。“现在想吃啥,都能吃上;想买啥,也都能买到。完全不像过去,想吃顿火锅,还要坐车去一趟城里;想买件好看的衣服,还要坐几个小时的车到万州或重庆主城去。”付明聪说。
餐饮遍布全国
1987年9月,家住赵家街道的谢世洪,跟随舅舅到北京一家餐厅打工。在北京,他一边学习厨艺,一边寻找发展机会。2001年8月,北京申奥成功,预示着能给北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谢世洪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拿出自己多年打工积攒下来的积蓄,并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在北京西站附近开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厅。
谢世洪凭着诚信经营、饭菜可口,他的餐馆生意十分红火,每年以增开两到三家餐馆的速度,在北京不同地段开设分店,一度遍布北京三环内的大街小巷。
谢世洪仅是我区餐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开州金厨”名厨王勇专注餐饮行业34年,在全国各地拥有100多家餐饮连锁店,成为川菜行业领军人物之一;“开州金厨”名厨吕本勇在全国各地拥有20多家餐厅,今年打算再开10家餐厅……
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厨师人才培养,将“开州金厨”名厨纳入“开州英才计划”特色产业人才项目,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强化“外引内育”双轮驱动,累计培育全国烹饪大师7人、市级烹饪大师和烹饪名师11人,荣获国际专业赛事奖项3人,荣获市级综合性专业赛事金奖11人次,荣获“中华金厨奖”6人次,具有全国餐饮业技能竞赛裁判员或评委资格6人,获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5人。
我区还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开州金厨”区域公共品牌,举办2023首届“开州金厨”大赛暨首批“开州金厨”名店命名授牌活动,评选“开州金厨”名厨28名、名菜(名小吃)30道、名店24家。开展“渝味360碗·金厨360天”活动,入选重庆旅游美食“渝味360碗”名单地方名菜9道。被认定为“重庆老字号”食品加工企业及餐饮企业5家,获评“国家钻级酒店”餐饮企业7家。
“一名金厨带活一个餐馆,一个餐馆带响一批精品,一批精品带富一方乡亲。”区商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已培育餐饮经营主体2万余家、餐饮从业者20万人,年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的2368家,覆盖全国124个城市,“开州金厨”的拉动效应日益明显。
如今,“开州金厨”品牌正推动着开州这个“中国厨师之乡”扬帆远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