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七十五载砥砺奋进 阔步向前再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开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栉风沐雨,75年春华秋实,勤劳智慧的开州人民,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追梦前行,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而今正朝着“一极两大三区”现代化新开州美好蓝图阔步向前。
   一、经济总量实现从“千万级”到“百亿级”的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持续跃升。新中国诞生时,开州经济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极低,1949年仅实现生产总值6038万元。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全面实施,195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达到1.03亿元,“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0%,为开州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78年全区生产总值达2.54亿元。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分别于1992年、2008年突破十亿、百亿大关,用59年攀登上了“亿”“十亿”“百亿”三大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三百亿、四百亿、五百亿、六百亿。在此基础上,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6.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1981年增长了51.7倍,年均增长9.9%;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1年的288元升至2023年的57600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3%。
  图1 开州区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二)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这段时间,全区财政收入处于盘子小、总量少的阶段。1953年全区财政收入734万元,到1978年达到1699万元,年均增长3.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区财政收入实力显著提升。1996年全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超过1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1亿元,2023年达到37.05亿元,总量扩大了2.2倍,年均增长11.0%。财政实力的逐步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1949年底,全区初步开展金融业务。1950年末,全区银行各项存款余额13万元,贷款余额1万元。202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37.25亿元,贷款余额529.16亿元。
  图2 2012—2023年开州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

  (三)引领作用日益彰显。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经济总量小,区域影响力匮乏。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先后迎来计划经济单列、中央直辖、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开州随之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要决策,协同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万开云同城化发展,区域牵引力逐渐增强,渝东北川东北重要增长极地位日益彰显。经济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山区库区第二,“十四五”以来GDP年均增速居全市上游、渝东北前列;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7%,分别高于全国、全市增速1.5、0.6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实现从“一三二”到“三二一”的蝶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一)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低,农产品类别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战略的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区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8.5万吨增加至2023年的58.24万吨,生猪存栏由24.74万头增加至71.32万头,生猪出栏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万头以上。2023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4.75万千瓦,机耕面积11.87万公顷。现代特色农业加速发展,以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规模和品牌效应持续提升,“中国香肠之乡”“中国春橙之都”等多张名片逐渐打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50亿元。目前已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获创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高质高效试点区。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4340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95.31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7229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148.32亿元。
  (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区工业底子薄弱、门类偏少,1949年全区工业增加值仅640万元。上世纪50—70年代,全区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已有冶金、电力、机械、建材等工业行业,1977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639万元,较1949年增长1.2倍。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行业门类日渐丰富。进入新世纪后,发展平台经历了工业园区、市级高新区的提档升级,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工业发展逐步从追求数量向做精做优发展,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24.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81年增长了304.2倍,年均增长14.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8.1%。2023年末,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3户,比2012年增加了109户,规上工业总产值是2012年的1.8倍。
  图3 开州区工业增加值情况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商品及服务贸易主要由国有和集体单位垄断,开州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49年增加值仅930万元,占GDP的比重为15.4%。到1977年,经过一段曲折发展,增加值提高到2020万元,占GDP的比重降为13.8%。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僵化的诸多制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四十多年来,开州商贸、交通运输、商务服务、房地产、金融业、文化旅游业均得到快速发展,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持续提升,先后于1988年、2000年首次超过二产、一产比重。202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8.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81年增长了124.0倍,年均增长12.2%,占GDP比重为47.8%,较1981年提高29.7个百分点。
  (四)产业结构日益优化。1949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1.9:12.7:15.4,农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一产占比超过5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二、三产业占比持续提升。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演变为63.1:18.8:18.1,1997年直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7.7:30.6:31.7。进入新世纪后,全区经济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产为主逐渐发展为二产、三产协同引领,2000年和2001年全区第三、第二产业占比分别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党的十八大以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产业结构更趋协调。2023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9:38.3:47.8,产业结构发生质的转变,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三二”演变为“三二一”,农业基础夯实,工业保持稳定,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的结构性特征日益明显。
  图4 开州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三、商品供给实现从“严重匮乏”到“丰富多样”的转变,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一)商品供给量质提升。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消费市场不活跃,生活资料严重短缺,农副产品以统购统销为主,消费品实行调拨分配,市场供给处于紧张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商品供应丰富充裕,较好地满足了居民多样的消费需求。为适应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和消费热点变化,开州大市场、工业品市场、吕氏春秋、新世纪百货开州商都、大时代购物中心、亿丰国际商贸城、假日国际商业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先后投入运营,市场层级不断提升,与群众“衣食住行”相关的商品类别应有尽有;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及多个新兴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消费升级态势愈发明显,新业态、新场景、新热点不断涌现,智能家电、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正逐步实现普及。2023年底,全区商贸服务设施面积超过360万平方米,乡镇农贸市场实现全覆盖,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3个,经营面积达42万平方米,其中亿元市场7个。
  (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75年来,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市场活力充分迸发不断增强,商贸流通业经营主体成长壮大。2023年末,全区批发和零售业市场主体达到6.35万个,为2012年的2.23倍;住宿和餐饮业市场主体达到1.06万个,为2012年的5.84倍。75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消费潜力得到快速释放,全区消费市场规模连续迈上新台阶。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3年的1605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5957万元,之后连续攀升,1981年突破1亿元,1995年突破10亿元,2011年、2016年、2021年依次突破10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2023年首次站上400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421.6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1953—2023年年均增长11.9%。
  图5 开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

   四、基础设施实现从“瓶颈制约”到“宜居宜业”的跃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一)交通建设成效显著。开州地处渝东北三峡库区与秦巴山脉交会地带,交通不便成为发展社会经济的掣肘,历届党委政府接续强化交通设施建设,全区内外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效。近年来,城区通往各乡镇公路全部硬化、油化,行政村通畅率、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均达100%,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畅通;2007年以来,先后建成万开高速、开开高速、开城高速并融入全国路网,对外陆路交通持续改善;截至2023年底,全区公路里程8402公里,是1956年的135.5倍,是1978年的14.6倍,其中高速公路133公里。货运、客运周转量分别由1949年的112.15万吨公里、2.50万人公里提升至51.44亿吨公里、3.17亿人公里。渝西、成达万高铁开州段建设正稳步推进,开州人民的百年铁路梦即将变为现实。随着开州城区不断向浦里片区、江里片区拓展,与万州、达州的联系更加紧密,开州抢抓建设万达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重大机遇,加快推动铁公水空成网络,交通运输物流成体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大节点雏形渐显。
  (二)邮电通信全面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邮政通信业发展水平极低,1952年,全区邮电业务总量仅为3万元。新中国成立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州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移动电话、互联网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飞跃。2023年末全区固定电话用户17.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2.71万户,分别是1998年的5.6倍、505.0倍;互联网宽带用户50.02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123.96万户;接入网光缆线路总长度达5.15万公里;累计建成5G基站3620个,实现5G信号全覆盖。2023年全区电信业务总量达到7.97亿元,是1998年的20.6倍,是1978年的2215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建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了区、乡(镇)、村三级全覆盖,农村物流瓶颈问题全面解决,快递包裹日均下行件在12万件左右,上行件2万余件。
  (三)城乡建设日新月异。20世纪末,开县老县城建成区不到5平方公里。直辖后,历届党委、政府以三峡移民搬迁为契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移民新城。1992年—2008年17年间,全区累计实迁移民16.93万人,其中区内安置13.74万人;复建各类移民房屋471万平方米,复建公路98.25公里,各项移民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开州高质量完成了三峡移民搬迁历史性任务。经过20多年的建设积累,逐步形成了以开州大道、南山路、滨湖路为主干道的城市道路网络,城区面积逐年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乡村环境显著改善,城乡持续融合发展。2023年,城市规模拓展至“双47”,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5%,海绵城市建成面积15.23平方公里,星级小区、四代住宅建设推动居住品质大幅提升;40多公里滨湖岸线串点成景,全市生态园林城市品牌“绿意”更浓,“一心两带多组团”的山水公园城市近悦远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加速推进,乡村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乡镇污水处理厂、雨污分流实现全覆盖,90%以上乡镇(街道)中心场镇实现“煤改气”,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践行见效,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8.8%提高到2023年的56.4%,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5.0%提高到2023年的53.34%。
  图6 开州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情况

  五、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提档,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一)生活品质不断提升。1978年,开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元,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调整,居民收入呈现增长向好态势。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08元,是2002年5911元的7.2倍,年均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30元,是1978年的241.5倍,年均增长13.0%。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大幅度提升。202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0658元,是2012年12699元的2.4倍,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恩尔格系数37.4%,比2012年下降1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类型升级明显,商品类别从简单到繁多再到智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到今天的电脑、手机、汽车、智能家电等;与2018年相比,城镇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由249.7部增至278.6部,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由25.2辆增至31.3辆;2023年,全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增至51.34、62.53平方米。
  图7 开州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二)社会保障提档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保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开州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健全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23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6.31万人,比2012年增加18.7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89万人,比2012年增加4.9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8.54万人,比2012年增加7.49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86、9.61、6.50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78、3.91、4.82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脱贫攻坚期间,低保兜底累计惠及5.2万人次,共发放低保金3.36亿元,为7.2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开州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的历史性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全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金等资金5.63亿元。
  (三)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州一贫如洗,城镇劳动力失业问题严峻,上世纪50—70年代,农业生产是主要就业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开州稳步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优先战略贯穿经济发展的各方面,就业空间不断拓展,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拥有170万人口的人口大区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2023年,全社会从业人员106.5万人,其中区内就业人口约6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285人,扶持自主创业1385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大量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区内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结构由2012年的45.4:28.6:26.0调整为32.5:33.4:34.1,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变化与产业发展趋势一致。
  (四)脱贫攻坚成效斐然。1984年全区启动扶贫工作,以解决人民吃穿、改善基础条件、聚焦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1986年全区有建卡贫困户4.72万户18.4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4.8%。2014年末贫困村共135个,贫困人口11.92万人,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比重为10.4%,较1986年下
  降4.4个百分点。2015年后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开州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落实产业、就业、住房、教育、健康、金融等帮扶政策,于2018年高标准通过国贫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的历史性任务,如期摘掉三十多年的“贫困帽子”。2020年,全区135个贫困村旧貌换新颜、12.57万群众告别绝对贫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开州以“零差评”通过国家普查,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2021年以来,开州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深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四个一”产业帮扶模式在全国、全市推广。2023年,全区统筹涉农资金3.5亿、实施乡村振兴项目228个,打造国家级绿色示范村37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37个,满月镇甘泉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马营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六、社会事业实现从“相对滞后”到“全面发展”的进步,公共资源共享更优
  (一)科创实力逐步增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向科技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第一动力”,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创新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社会R&D经费投入逐年提升,2022年达到3.1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0.47%。2023年,全年专利授权41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3件,有效发明专利256件;专利密度2.13件/万人;全区共有有效注册商标17730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国家“小巨人”企业3家。院士工作站、市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突破。全职引进博士、硕士和高技能人才565人,聘请决策咨询顾问专家156人。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重庆·开州)暨万达开云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签约落地10个项目,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教育卫生优质发展。75年来,开州教育卫生事业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同行。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开州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事业硕果累累。2023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学校324所,在校学生由1949年的2.72万人增加到21.76万人,专任教师数由1993年的8102人增加到13626人。全区初中阶段、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2.5%和100%;中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75年来,开州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903个,是1978年的5.5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204人,是1949年的27.5倍,1978年的3.7倍。区人民医院、安康医院顺利通过等级复评,区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二甲。3个乡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2个乡镇获评市级健康乡镇。
  表1 75年来开州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三)文体事业繁荣发展。75年来,开州始终将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文体事业发展。2023年末,全区共有博物馆1个,规划展览馆1个,纪念馆1个,文化馆(站)4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含40个乡镇街道图书馆分馆)藏书87.58万册;有线电视在册用户25.28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开州获批国家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试点、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已连续6年举办重庆开州·汉丰湖“水上欢乐季”系列活动,累计观众流量超过60万人次。大型情景史诗剧《致敬军神》成功首演。全区有体育场209个,体育馆6个,游泳池(馆)23个,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2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全市平均水平。2023年度全区开展群众运动会19次,体育获重庆市级及以上奖牌或比赛项目335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七十五载岁月峥嵘,开州上下求索;七十五载中流击水,开州砥砺前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开州人民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赓续精神血脉,凝聚拼搏力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激发新动能,再创新辉煌。
  (来源:开州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