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枝头俏 增收果农笑
四季村黄桃订单爆满,村民正加紧打包。
富强村翠玉梨喜获丰收。
李刚带领村民采摘黄桃。
石碾村村民正在挑选李子。
秋季,一个清朗的时节,一个采撷硕果的季节。
秋日的平湖万州,“党建红”助力乡村振兴,催“熟”了金秋的果实,也催“甜”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地宝土家族乡四季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抱团、农户共育的黄桃熟了,拳头大小的黄桃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在铁峰乡富强村,返乡人才重启香翠玉梨产业,形如苹果的翠玉梨青翠欲滴,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在分水镇石碾村,“党建+电商”点燃“新引擎”,让小小青脆李绕开批发囤货环节,通过网线闯进了大市场,香飘全国。
放眼望去,处处是金秋的好“丰”景,是增收的好效“果”。
烂湾遍地黄桃香
烂湾“蝶变”了。
烂湾是地宝土家族乡四季村的一个山湾,位于万州东南边缘,与云阳县交界,得名于山高路远、烂泥满路的地形地貌。但眼下的烂湾,遍地金黄,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黄桃果香,烂泥汤汤的样子早已不复存在。
李刚带着儿子李瑞林穿梭在烂湾黄桃园,一筐一筐搬运刚刚采摘的黄桃。作为党员,李刚是烂湾黄桃园的“管家”,全程组织果园管护和黄桃采摘,他说:“咱们村党员带头种黄桃,合作社抱团发展,今年黄桃预计产量60万斤,比去年增长3倍,300多农户增收在望。”
成为黄桃园“管家”,是李刚主动的选择。
6年前的四季村,除了200亩中药材外,没有规模成片的主导产业。而由于地处偏远,许多老板不愿进村投资,规模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产业振兴前路渺茫。
为了改变现状,村支两委四处调研,寻找出路,到产业兴旺的地方学经验,找农业专家问意见。回到烂湾,看到的不再是烂泥遍地,更发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地处盆地、昼夜温差大、水源丰富,这一切,正是香甜可口的黄桃的“最佳栖息地”。
村支两委召集村民代表商议,最终作出决定:成立万州区祥盈缘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锦绣黄桃产业。
四季村原党支部书记丁在良第一个“吃螃蟹”,他拿出5万元入股合作社。随后,村党支部委员许森林、张邦桃、许代武也陆续跟进凑齐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但这还远远不够。
党支部决定号召党员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带头加入合作社。无职党员黄佐权、李刚站了出来,“村里要发展,总得有人先打个样,我们既然是党员,就得发挥作用。”黄佐权是种植大户,而李刚是养殖大户,两个人有资金、有技术、有情怀、有理想,他们表示:“作为党员,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是我们最光荣的使命。”
有了党员带头,观望的村民有了底气,纷纷拿出土地入股。资金有了、土地有了,2018年,四季村盼了多年的产业终于落地,3个园区750亩黄桃基地建成,覆盖该村6个小组385户,1350位村民摇身变“股民”。
黄桃栽种后的前三年没有收益,很可能因为管护不足而“流产”。大多数村民没有经验,李刚就和张邦桃、许代武主动站出来,分别认领一个园区的管护责任,当起果园“管家”。
李刚认领的,就是位于小地名烂湾的果园,也是四季村最大的一片果园,有400余亩。
“没事就往果园跑,有事就和大家一起上,施肥、修枝、锄草、打药,像管理自己的孩子一样。”李刚说,果树看着看着就壮起来了,到第三个年头挂了果。
产业投了产,打通产销对接链条,才能真正见收益。说到底,卖出去才是硬道理。
四季村党支部结合消费帮扶,大力“吆喝”地宝黄桃。果园试挂果的第一年,5000多公斤黄桃销售一空,土地入股农户的固定分红近4万元“瓜熟蒂落”,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有7万余元分红。
2021年,四季村750亩黄桃正式投产,产量接近10万公斤。“消费帮扶已经消化不完我们的黄桃,必须拓宽销售渠道,我们既然带着大家走到这条路上来了,现在更要带着大家越走越好。”四季村党支部书记丁可说。村里的党员干部全员出动,化身“推销员”,对接批发市场、超市,到湖北等地开拓市场,成功打开了黄桃销路。
谈话间,丁可接了几个电话。通话结束后,他满面笑容地告诉记者,又有超市下单500公斤,一家企业要500件,还有电商公司有意合作……
“去年,合作社和邮政万州分公司达成协议,合作社负责黄桃供应,邮政公司负责电商销售和物流运输,全村四成黄桃通过邮政出村出山,黄桃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丁可一边说着,一边带着记者来到烂湾园区拣货点。
偌大的院坝,黄桃堆成小山,20多位村民聚在一起,剥袋、筛选、装箱,场面火热。院坝外的公路边,几辆货车排队等候装车。
丁可告诉我们:“现在销路基本打开了,接下来要在提升黄桃品质上下功夫,打出更响的地宝黄桃品牌。”
从0株,到37500株;从空壳,到3个果园;从偏远山村,到黄桃名村;从产值3万元,到产值百万元……
四季村走出了一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抱团、农户共致富”的新路子。
荒废梨园果满枝
进入7月,位于铁峰乡富强村马子塘的800亩翠玉梨陆续成熟。
一个个浑身翠绿、形如苹果的翠玉梨俏生生地挂满枝头,远远看去,绿油油一片。
“今年产量预计25万公斤,比去年增加了2倍,果园可谓起死回生,又见希望。”站在马子塘翠玉梨果园,看着眼前喜人的形势,富强村党支部书记谢小红有些兴奋,全然忘了一天的劳累。
这段时间,她每天早上6点出门,深入田间地头,全力参与抢收翠玉梨工作。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谭玉春也没闲着,个子娇小的她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销售能手。每天,她守在富强村水果交易市场,招呼专程而来的客人,服务购买翠玉梨的顾客。党支部委员杨小云则担起“运输线”,每天驾驶三轮车在果园和交易市场来回奔忙。
“看着果园重新复绿,满山满树都是翠玉梨,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村党支部全员出动,为的就是翠玉梨丰产又丰收,也是为了兑现服务好产业发展的承诺。”谢小红说,富强村原本是空心村、贫困村,2015年通过党建引领成立了马子塘翠玉梨专业合作社,栽种翠玉梨800亩,村集体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然而,随着果园不断发展,村民们对管理梨园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梨园在2020年、2021年失管,产量锐减,一度荒废。“走到这个地步,我们无比痛心,也深感责任在肩。”谢小红介绍,党支部随后将果园再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头号工程”,下定决心挽救梨园,由党支部副书记谭玉春兼任合作社理事长。
经过深入摸排调查发现,梨园原先的股东都是农民,他们怀有朴素固执的经验主义思想,听不进专家的指导意见,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要打破这种管护格局,必须找一个股东信得过、有权威又有管理技能的人才接手果园。
为此,富强村党支部全员化身“招商专员”,多方走访打听,为果园寻找“婆家”。他们向内挖,通过支部合作,邀请万州区果树站高级农艺师何才志担任果园技术“顾问”。何才志欣然应邀,几乎每个月都到果园实地指导,让果园“重生”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他们向外请,通过回引本土人才,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注资果园,让果园“重生”有了充足的资金“活水”。
2021年底,富强村800亩翠玉梨重启,从此走上恢复发展阶段。
如今,2年多过去,果园活力重现,今年的挂果形势喜人。
“今年产量25万公斤,预计明后年将达到40万公斤。”谢小红眼神满是憧憬,她告诉记者,果园重启后的第一年,产量5万公斤,第二年10万公斤,到现在25万公斤,她看到了希望,也愈加坚定了带领村民共富的信心。
根据合作社收益分配原则,土地入股农户每亩每年固定分红250元,村集体则每年固定分红2.5万元。
至此,富强村引入的“人才活水”让800亩翠玉梨起死回生,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万亩李子插翅飞
2万多单,50多吨,50多万元——这是分水镇石碾村7月以来平均每天线上销售李子的业绩。
近年来,石碾村积极探索“党建+电商”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培育电商人才队伍,激发农村电商活力,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通过线上销售的李子,占了总销量的40%以上,现在我们石碾村的李子翅膀‘硬’得很哩。”看着打单机“吱吱”运作,订单接连不断地吐出,石碾村党总支书记舒权辉满脸高兴地说道。
石碾村是远近闻名的李子村,青脆李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李子约2万吨,产值超1亿元,稳稳托起村民生计。
近些年,石碾村产出的青脆李被评为万州区“名牌农产品”“重庆市级名牌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李子绿色食品A级产品,颇有名气。
在发展电商前,李子主要销售模式为传统批发,由果贩采购经销。“但这种模式果农地位低,中间商一般会压价,每公斤价格从十多元被压到六七元,李‘贱’伤农,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舒权辉介绍,这种模式下的果贩处于绝对优势,定价权不在果农手里,同时采购的数量也由果贩限定,由于李子不耐存储,保鲜时间短,一旦果贩限量,农户的李子就会滞销积压,导致一年血汗白费,大家都觉得吃了李子销路不宽的亏。
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何不向电商要效益。不会干怎么办?村党支部和党员带头干、示范干。
去年,依托石碾李子山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石碾村党总支部带头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开通直播、短视频带货渠道。村党支部90后党员林雪峰、晏楠主动请缨当主播,同时兼任电商运营及客服,带头直播卖李子。
有了干部在前头带,农户发展电商热情高涨。电商是门学问,很多农户一时摸不到庙门。石碾村党总支部急群众所急,邀请专业团队进村培训,从什么是电商、直播带货需要什么条件、视频拍摄剪辑、橱窗小店图文制作全流程各方面对村民进行了面对面培训,让500多农户家门口学到了电商“新农技”,纷纷变身当主播,以手机为“新农具”,带着李子网上“冲浪”。
但很快,村党总支部发现,虽然村里电商发展红火,但基本属于“小门小户”,李子的线上销售力度还不够。为此,石碾村决定引进大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多多于去年进驻石碾村,并与石碾李子山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拼多多负责电商运营和管理,合作社负责李子货源。
有了大平台,订单如雪片飞来。村党总支部又意识到,越是订单红火,越要管控好李子品质、组织好货源。
为此,村里动员了村监委委员林德建担任李子“经纪人”,负责合作社电商以及拼多多的李子货源组织。
“经纪人”不是轻松活,每天早上6点,林德建就到村里李子交易广场查看订单,接着在20余个临时收购点间奔忙,组织附近村民采摘、装车,然后运到广场分装,提供给电商公司发货。
有了林德建这样的“经纪人”为电商公司和李子种植户牵线搭桥,石碾村的李子销售不愁,价格还有保障。71岁的谭学莲说:“李子熟了根本不用想销售问题,每天只要摘下来背到附近的临时收购点,就有人来拖走,价格还比往年涨了不少。”
“你看,电商一发展,李子销售渠道拓宽,果农的地位改变,我们李子不仅不愁销,价格还更俏了。”林德建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搬运李子上车。李子成熟开卖后,他每天都忙碌到晚上12点,虽然累一点,但看着李子飞出大山,他浑身充满干劲,心里也是喜滋滋的。
在党总支部和党员干部带动下,石碾村插上电商翅膀,商机也飞了进来。
之前村民只卖李子,现在还卖起了当地高山茶叶、花椒、柠檬、鸡蛋等土特产,干起了电商“新农活”。
(本版文图由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提供)
富强村翠玉梨喜获丰收。
李刚带领村民采摘黄桃。
石碾村村民正在挑选李子。
秋季,一个清朗的时节,一个采撷硕果的季节。
秋日的平湖万州,“党建红”助力乡村振兴,催“熟”了金秋的果实,也催“甜”了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地宝土家族乡四季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抱团、农户共育的黄桃熟了,拳头大小的黄桃散发着诱人的果香,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在铁峰乡富强村,返乡人才重启香翠玉梨产业,形如苹果的翠玉梨青翠欲滴,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在分水镇石碾村,“党建+电商”点燃“新引擎”,让小小青脆李绕开批发囤货环节,通过网线闯进了大市场,香飘全国。
放眼望去,处处是金秋的好“丰”景,是增收的好效“果”。
烂湾遍地黄桃香
烂湾“蝶变”了。
烂湾是地宝土家族乡四季村的一个山湾,位于万州东南边缘,与云阳县交界,得名于山高路远、烂泥满路的地形地貌。但眼下的烂湾,遍地金黄,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黄桃果香,烂泥汤汤的样子早已不复存在。
李刚带着儿子李瑞林穿梭在烂湾黄桃园,一筐一筐搬运刚刚采摘的黄桃。作为党员,李刚是烂湾黄桃园的“管家”,全程组织果园管护和黄桃采摘,他说:“咱们村党员带头种黄桃,合作社抱团发展,今年黄桃预计产量60万斤,比去年增长3倍,300多农户增收在望。”
成为黄桃园“管家”,是李刚主动的选择。
6年前的四季村,除了200亩中药材外,没有规模成片的主导产业。而由于地处偏远,许多老板不愿进村投资,规模产业发展停滞不前,产业振兴前路渺茫。
为了改变现状,村支两委四处调研,寻找出路,到产业兴旺的地方学经验,找农业专家问意见。回到烂湾,看到的不再是烂泥遍地,更发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地处盆地、昼夜温差大、水源丰富,这一切,正是香甜可口的黄桃的“最佳栖息地”。
村支两委召集村民代表商议,最终作出决定:成立万州区祥盈缘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锦绣黄桃产业。
四季村原党支部书记丁在良第一个“吃螃蟹”,他拿出5万元入股合作社。随后,村党支部委员许森林、张邦桃、许代武也陆续跟进凑齐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但这还远远不够。
党支部决定号召党员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带头加入合作社。无职党员黄佐权、李刚站了出来,“村里要发展,总得有人先打个样,我们既然是党员,就得发挥作用。”黄佐权是种植大户,而李刚是养殖大户,两个人有资金、有技术、有情怀、有理想,他们表示:“作为党员,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是我们最光荣的使命。”
有了党员带头,观望的村民有了底气,纷纷拿出土地入股。资金有了、土地有了,2018年,四季村盼了多年的产业终于落地,3个园区750亩黄桃基地建成,覆盖该村6个小组385户,1350位村民摇身变“股民”。
黄桃栽种后的前三年没有收益,很可能因为管护不足而“流产”。大多数村民没有经验,李刚就和张邦桃、许代武主动站出来,分别认领一个园区的管护责任,当起果园“管家”。
李刚认领的,就是位于小地名烂湾的果园,也是四季村最大的一片果园,有400余亩。
“没事就往果园跑,有事就和大家一起上,施肥、修枝、锄草、打药,像管理自己的孩子一样。”李刚说,果树看着看着就壮起来了,到第三个年头挂了果。
产业投了产,打通产销对接链条,才能真正见收益。说到底,卖出去才是硬道理。
四季村党支部结合消费帮扶,大力“吆喝”地宝黄桃。果园试挂果的第一年,5000多公斤黄桃销售一空,土地入股农户的固定分红近4万元“瓜熟蒂落”,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有7万余元分红。
2021年,四季村750亩黄桃正式投产,产量接近10万公斤。“消费帮扶已经消化不完我们的黄桃,必须拓宽销售渠道,我们既然带着大家走到这条路上来了,现在更要带着大家越走越好。”四季村党支部书记丁可说。村里的党员干部全员出动,化身“推销员”,对接批发市场、超市,到湖北等地开拓市场,成功打开了黄桃销路。
谈话间,丁可接了几个电话。通话结束后,他满面笑容地告诉记者,又有超市下单500公斤,一家企业要500件,还有电商公司有意合作……
“去年,合作社和邮政万州分公司达成协议,合作社负责黄桃供应,邮政公司负责电商销售和物流运输,全村四成黄桃通过邮政出村出山,黄桃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丁可一边说着,一边带着记者来到烂湾园区拣货点。
偌大的院坝,黄桃堆成小山,20多位村民聚在一起,剥袋、筛选、装箱,场面火热。院坝外的公路边,几辆货车排队等候装车。
丁可告诉我们:“现在销路基本打开了,接下来要在提升黄桃品质上下功夫,打出更响的地宝黄桃品牌。”
从0株,到37500株;从空壳,到3个果园;从偏远山村,到黄桃名村;从产值3万元,到产值百万元……
四季村走出了一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抱团、农户共致富”的新路子。
荒废梨园果满枝
进入7月,位于铁峰乡富强村马子塘的800亩翠玉梨陆续成熟。
一个个浑身翠绿、形如苹果的翠玉梨俏生生地挂满枝头,远远看去,绿油油一片。
“今年产量预计25万公斤,比去年增加了2倍,果园可谓起死回生,又见希望。”站在马子塘翠玉梨果园,看着眼前喜人的形势,富强村党支部书记谢小红有些兴奋,全然忘了一天的劳累。
这段时间,她每天早上6点出门,深入田间地头,全力参与抢收翠玉梨工作。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谭玉春也没闲着,个子娇小的她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销售能手。每天,她守在富强村水果交易市场,招呼专程而来的客人,服务购买翠玉梨的顾客。党支部委员杨小云则担起“运输线”,每天驾驶三轮车在果园和交易市场来回奔忙。
“看着果园重新复绿,满山满树都是翠玉梨,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村党支部全员出动,为的就是翠玉梨丰产又丰收,也是为了兑现服务好产业发展的承诺。”谢小红说,富强村原本是空心村、贫困村,2015年通过党建引领成立了马子塘翠玉梨专业合作社,栽种翠玉梨800亩,村集体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然而,随着果园不断发展,村民们对管理梨园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梨园在2020年、2021年失管,产量锐减,一度荒废。“走到这个地步,我们无比痛心,也深感责任在肩。”谢小红介绍,党支部随后将果园再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头号工程”,下定决心挽救梨园,由党支部副书记谭玉春兼任合作社理事长。
经过深入摸排调查发现,梨园原先的股东都是农民,他们怀有朴素固执的经验主义思想,听不进专家的指导意见,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要打破这种管护格局,必须找一个股东信得过、有权威又有管理技能的人才接手果园。
为此,富强村党支部全员化身“招商专员”,多方走访打听,为果园寻找“婆家”。他们向内挖,通过支部合作,邀请万州区果树站高级农艺师何才志担任果园技术“顾问”。何才志欣然应邀,几乎每个月都到果园实地指导,让果园“重生”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他们向外请,通过回引本土人才,吸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注资果园,让果园“重生”有了充足的资金“活水”。
2021年底,富强村800亩翠玉梨重启,从此走上恢复发展阶段。
如今,2年多过去,果园活力重现,今年的挂果形势喜人。
“今年产量25万公斤,预计明后年将达到40万公斤。”谢小红眼神满是憧憬,她告诉记者,果园重启后的第一年,产量5万公斤,第二年10万公斤,到现在25万公斤,她看到了希望,也愈加坚定了带领村民共富的信心。
根据合作社收益分配原则,土地入股农户每亩每年固定分红250元,村集体则每年固定分红2.5万元。
至此,富强村引入的“人才活水”让800亩翠玉梨起死回生,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万亩李子插翅飞
2万多单,50多吨,50多万元——这是分水镇石碾村7月以来平均每天线上销售李子的业绩。
近年来,石碾村积极探索“党建+电商”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培育电商人才队伍,激发农村电商活力,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通过线上销售的李子,占了总销量的40%以上,现在我们石碾村的李子翅膀‘硬’得很哩。”看着打单机“吱吱”运作,订单接连不断地吐出,石碾村党总支书记舒权辉满脸高兴地说道。
石碾村是远近闻名的李子村,青脆李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李子约2万吨,产值超1亿元,稳稳托起村民生计。
近些年,石碾村产出的青脆李被评为万州区“名牌农产品”“重庆市级名牌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李子绿色食品A级产品,颇有名气。
在发展电商前,李子主要销售模式为传统批发,由果贩采购经销。“但这种模式果农地位低,中间商一般会压价,每公斤价格从十多元被压到六七元,李‘贱’伤农,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舒权辉介绍,这种模式下的果贩处于绝对优势,定价权不在果农手里,同时采购的数量也由果贩限定,由于李子不耐存储,保鲜时间短,一旦果贩限量,农户的李子就会滞销积压,导致一年血汗白费,大家都觉得吃了李子销路不宽的亏。
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何不向电商要效益。不会干怎么办?村党支部和党员带头干、示范干。
去年,依托石碾李子山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石碾村党总支部带头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开通直播、短视频带货渠道。村党支部90后党员林雪峰、晏楠主动请缨当主播,同时兼任电商运营及客服,带头直播卖李子。
有了干部在前头带,农户发展电商热情高涨。电商是门学问,很多农户一时摸不到庙门。石碾村党总支部急群众所急,邀请专业团队进村培训,从什么是电商、直播带货需要什么条件、视频拍摄剪辑、橱窗小店图文制作全流程各方面对村民进行了面对面培训,让500多农户家门口学到了电商“新农技”,纷纷变身当主播,以手机为“新农具”,带着李子网上“冲浪”。
但很快,村党总支部发现,虽然村里电商发展红火,但基本属于“小门小户”,李子的线上销售力度还不够。为此,石碾村决定引进大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拼多多于去年进驻石碾村,并与石碾李子山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拼多多负责电商运营和管理,合作社负责李子货源。
有了大平台,订单如雪片飞来。村党总支部又意识到,越是订单红火,越要管控好李子品质、组织好货源。
为此,村里动员了村监委委员林德建担任李子“经纪人”,负责合作社电商以及拼多多的李子货源组织。
“经纪人”不是轻松活,每天早上6点,林德建就到村里李子交易广场查看订单,接着在20余个临时收购点间奔忙,组织附近村民采摘、装车,然后运到广场分装,提供给电商公司发货。
有了林德建这样的“经纪人”为电商公司和李子种植户牵线搭桥,石碾村的李子销售不愁,价格还有保障。71岁的谭学莲说:“李子熟了根本不用想销售问题,每天只要摘下来背到附近的临时收购点,就有人来拖走,价格还比往年涨了不少。”
“你看,电商一发展,李子销售渠道拓宽,果农的地位改变,我们李子不仅不愁销,价格还更俏了。”林德建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搬运李子上车。李子成熟开卖后,他每天都忙碌到晚上12点,虽然累一点,但看着李子飞出大山,他浑身充满干劲,心里也是喜滋滋的。
在党总支部和党员干部带动下,石碾村插上电商翅膀,商机也飞了进来。
之前村民只卖李子,现在还卖起了当地高山茶叶、花椒、柠檬、鸡蛋等土特产,干起了电商“新农活”。
(本版文图由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