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人生,在爱与信仰的熔炉里
【作品简介】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1999—2002)《历史的天空》,是当代作家徐贵祥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梁必达、陈墨涵等为代表的20世纪30年代投身革命的青年男女故事为主线。内容涵盖并经历了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动乱年代以及进入新时期以来等各个历史阶段,历时长达半个世纪。作者采取的是虚虚实实、隐隐约约的写法,实时实地,虚人虚事。因为“实”而具有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意义,因为“虚”而顿生空灵洒脱。作品写得既磅礴大气,又有诗情画意。
题记:草莽英雄,民间情怀;灵魂世界,自我蜕变。
“人”到底是什么,“我是谁”到底应该如何回答。迄今为止,人类自己也无法给出满意答案。不论是看清别人,还是看见自己,对无数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屏障。
从某种意义讲,人的本质就是在自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而破解人学的“斯芬克斯之谜”,仅靠生物学、社会学、哲学又是不够的。因为人类早就过了思考“用几条腿走路”的阶段了,人类的高级也绝不只是体现于情感和智慧,“人是什么”的哲学追问也需要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作答。
这就需要文学的出场,因为文学就是人学。对人的认知理解,需要放置在一个更大的时空下审视。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只有小说具备承接这种环境空间的能力。徐贵祥的小说《历史的天空》,就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人在不同历史环境下人性的嬗变、人生的进阶、人格的升华,阐释了“人在历史中成长”的价值定义。
作家的创作人生,多是一个向上成长的历程。很多作家是与读者共成长的,在读者的鼓励和批评中,不断获得动力和警示;有的作家是与笔下的人物共成长的,笔下的人物就是在与作家灵魂对望,让作家多了一双看见自己的眼睛。《历史的天空》中,作家这样铺陈主人公的人生:“梁大牙漫长的人生修炼从此开始了。”书里书外,每一种人生都在修炼。
《历史的天空》在2000年出版后,当时并未引起市场和评论界太多关注。但从2004年开始,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却爆火,导演是著名的高希希,演员是张丰毅、李雪健、殷桃、李琳、林永健等实力派,加上当时电视是最主流的媒介平台,这一切因素,让这部剧成为宠儿。200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该剧更被推向热播高潮,原著作者徐贵祥也为更多人所熟知。
2005年,在同名影视剧热播的背景下,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出炉,《历史的天空》成功获奖。一时间,这部小说声誉更隆,文学评论家们也浓墨重彩地进行解读,一些学院派评论家也纷纷冠之以“史诗性”“穿透力”“厚重感”之类的溢美之词。然而,流量与质量并不总是对等的,小说《历史的天空》当年备受关注,多少与剧版爆火及茅奖身份加持有关。
关于茅奖评选,坊间争议较多的除了第三届,就是第六届。这两届评奖结果确有一些平庸之作,也有一些“遗珠”。比如第三届的《少年天子》《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以及第六届的《英雄时代》《历史的天空》等获奖作品,坊间就有人认为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事实上,第六届同期的落选作品,如莫言的《檀香刑》、贾平凹的《怀念狼》、李洱的《花腔》、铁凝的《大浴女》、阎真的《沧浪之水》等,也被普遍认为文学价值要远高于某些获奖作品。
对此,倒也不能简单概以“不公平”“不透明”“有猫腻”之类的尖锐说辞。毕竟,茅奖评选要体现主流价值,要体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也有其特定的评价标准。同时,茅奖评选机制也在不断改革,这两届在评选机制和评委人选上,都有一定变化。受这些主客观因素影响,评奖出现一些争议,出现某些平庸之作,也实难避免。
时间会给文学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历史的天空里,不论文学曾经以怎样的面孔出现,最终还是需要清水洗尘,露出真容。
如今看待《历史的天空》,需要以历史的视角、辩证的目光、理性的判断来审视。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有所创新和突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部小说确实有“好看”“耐看”的阅读快感。“雅俗共赏”的文本表达,时而让人有种低俗“爽文”错觉,时而又给人一种宏大叙事的“深刻”幻觉。当然,审视《历史的天空》的价值,需要走出这些错觉与幻觉,回到文学的审美和价值的轨道上。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相较于“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历史的天空》在摆脱人物“脸谱化”方面,做得非常彻底。主人公梁大牙,没有根正苗红的出身,不是苦大仇深的受压迫者,而是个带有流氓无产者习气的社会混子。他没知识,没文化,满口脏话,粗鲁好色。“没正形,好起来像个大侠,坏起来像个强盗。”这个痞性十足的流氓无赖参加革命,只是因为阴阳差错地遇上八路军,只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甚至是在看到美貌女兵后,脑中念头一闪而过:“这个八路咱先当着试试,合适了咱就当到底,不合适了再论。”
如此贪财、好色、匪气的无赖形象,与之前很多军旅小说中那种智勇双全的“儒将”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不得不说,在英雄形象塑造上,这部小说甚至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和《亮剑》中的李云龙一样,梁大牙摆脱了那种性格单一、缺乏个性的高大全形象,展示了更加炽烈的个性,为英雄祛魅而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但,从一个庸俗的流氓无产者成长为睿智理性的军队高级将领,人性和思想的转变如何合乎情理,无疑考验着作家的表达能力。历史的天空,也以其宽广辽阔,给“一个革命英雄的自我修养”提供了足够的完成空间。
《历史的天空》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现了正确的历史观和先进的价值观。这部小说并没有像以往很多同类题材作品那样,对国民党部队形象进行刻意矮化。作者展示了一些国民党将士抗击日军的勇敢无畏,写下属于他们荡气回肠的热血诗篇。其中“国军上校石云彪在此战死”的情节令人动容。尽管石云彪遭遇国民党内部派别斗争伤害,但他带领的部队纪律严明,训练刻苦,英勇善战,最终为抵御外敌战死沙场,结局令人扼腕叹息。能够正视历史,破除“二元对立”的陈旧思维,也极大提升了这部
小说的真实性和思想性。
梁大牙的自我蜕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十年浩劫的诸多历史阶段。这期间,革命队伍内部也存在种种问题。对此,作者毫不回避,勇于剖析。比如,小说对“纯洁运动”就进行了这样阐述:“运动的方式是层层发动,互相揭发,你说过什么,他做过什么,甚至某某想过什么,都在揭发之列。运动是革命的运动,革命的运动依靠的是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到了最后,被抓起来的也都还是群众……”在复杂而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很多人生理和心理都遭受着严重的折磨,而残酷的生存环境也像是一座精神的炼狱,在不断考验人性,激发人的生命意志和政治智慧。
梁大牙就是在这种特殊环境中不断成长、完成自我蜕变的。领导的宽容呵护,爱人的情感感化,同志的鞭策监督,都是梁大牙提升修养和重建信仰的动力源泉。“桀骜不驯的梁大牙一生只服三个人:对杨庭辉是敬,敬中蕴含着畏;对东方闻音是爱,爱中藏着情;对张普景是怕,怕中表现出理。”杨庭辉是梁大牙的领导,带来了信仰的力量;东方闻音是梁大牙的挚爱,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张普景是梁大牙的同志,传递着警醒的意识。这些关护和深爱、宽容和约束,在不断荡涤着梁大牙身上的浮躁和匪气,在他的心灵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使他的人格境界和思想意识都获得“涅槃”式升华。
《历史的天空》展示了一个另类英雄的自我蜕变,尽管在人物形象展示上略有突兀,在思想价值梳理上也略显单薄,但是,这部小说让英雄走下神坛,让人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看到像梁大牙这样挣扎在灰暗地带的小人物,依然可以成长为历史天空里的一颗闪亮的星。
人生需要长久的修行,生命需要持续的修炼。哪怕是生在阴沟里,也应该时刻懂得仰望星空。爱与信仰,就是人生涅槃的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