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韵绘新景 水美乡村助振兴
治理后的南河竹溪河段。
K 美丽开州
本报记者 熊瑛/文 通讯员 张毅 邱睿/图
初秋时节,行走在南河竹溪河段,举目可见层峦叠翠白云悠,俯身可赏碧水清流映风光。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近年来,我区围绕“治理一条河,成为一道景、提升一座城”目标,紧扣“硬直河堤向生态河堤转变,局部防洪向流域统筹转变”理念,积极探索河道生态化水岸共治新模式,加大河道生态治理和水美乡村建设力度,打造生态水韵新亮点。截至目前,我区已打造巴渠水韵、山水长城、桃源溪谷、幸福南河、石碗清溪等生态水韵新亮点,河道治理总长131千米。
治理河道美环境
竹溪镇,这一因南河流经、竹林密布而得名的美丽乡镇,长期面临洪涝频发、岸坡不稳等挑战,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我区投入三峡后续资金2700万元,启动实施南河竹溪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新建1566米护岸与2053米堤顶道路,扩建1578米堤顶道路,增设人行桥、管涵、下河梯步等基础设施以及便民广场、公共厕所等民生设施,综合治理河道2360米、岸线3369米。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原则,创新实施‘连水’‘活水’‘净水’‘戏水’四大策略,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防洪安全问题,极大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南河竹溪河段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现已圆满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领域示范点。
全民治水入人心
“我区创新推进‘河长制’向‘河长治’、‘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着力构建河道建管并重管护机制,持续有效发挥河道综合治理作用。”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区内密布的423条河流、总长2200公里的庞大水系,我区自2011年起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试点,迄今已成功实施39处河流治理项目,打造了巴渠水韵、山水长城、桃源溪谷、幸福南河、石碗清溪等生态水韵新亮点,显著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为巩固治理成效,我区建立健全“三分建,七分管”建管并重管护机制,明确管理边界、解决涉河难题、严厉打击河道乱象、保护岸线资源、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实现河道河堤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
我区全面落实“河长制”,形成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总河长,19名区级河长、196名镇级河长、452名村级河长、26个河流牵头单位为架构的三级河长制工作体系,以及5名社会监督员、40名民间河长的河长制工作社会监督体系,让“全民治水”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幸福指数节节高
早晚时分,南河竹溪河段滨水道上洋溢着欢声笑语,村民们或轻歌曼舞,或竞技球场,享受着河流治理带来的美好和便利。“河道整洁了,河水干净了,我们的生活也更美好了。”竹溪镇竹溪村村民陈克珍感慨道。
“山因水而秀,镇因河而兴。”南河竹溪段的华丽转身,不仅擦亮竹溪镇“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中国践行绿色发展典范镇”“中国最美幸福宜居典范镇”等招牌,更让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点。
“水利兴则百业旺。我们将继续秉承新时代水利精神,遵循持久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原则,致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生态河流。”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
K 美丽开州
本报记者 熊瑛/文 通讯员 张毅 邱睿/图
初秋时节,行走在南河竹溪河段,举目可见层峦叠翠白云悠,俯身可赏碧水清流映风光。
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近年来,我区围绕“治理一条河,成为一道景、提升一座城”目标,紧扣“硬直河堤向生态河堤转变,局部防洪向流域统筹转变”理念,积极探索河道生态化水岸共治新模式,加大河道生态治理和水美乡村建设力度,打造生态水韵新亮点。截至目前,我区已打造巴渠水韵、山水长城、桃源溪谷、幸福南河、石碗清溪等生态水韵新亮点,河道治理总长131千米。
治理河道美环境
竹溪镇,这一因南河流经、竹林密布而得名的美丽乡镇,长期面临洪涝频发、岸坡不稳等挑战,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2021年,我区投入三峡后续资金2700万元,启动实施南河竹溪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新建1566米护岸与2053米堤顶道路,扩建1578米堤顶道路,增设人行桥、管涵、下河梯步等基础设施以及便民广场、公共厕所等民生设施,综合治理河道2360米、岸线3369米。
“我们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原则,创新实施‘连水’‘活水’‘净水’‘戏水’四大策略,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防洪安全问题,极大改善了沿河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南河竹溪河段综合治理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现已圆满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领域示范点。
全民治水入人心
“我区创新推进‘河长制’向‘河长治’、‘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着力构建河道建管并重管护机制,持续有效发挥河道综合治理作用。”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区内密布的423条河流、总长2200公里的庞大水系,我区自2011年起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试点,迄今已成功实施39处河流治理项目,打造了巴渠水韵、山水长城、桃源溪谷、幸福南河、石碗清溪等生态水韵新亮点,显著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为巩固治理成效,我区建立健全“三分建,七分管”建管并重管护机制,明确管理边界、解决涉河难题、严厉打击河道乱象、保护岸线资源、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实现河道河堤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
我区全面落实“河长制”,形成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总河长,19名区级河长、196名镇级河长、452名村级河长、26个河流牵头单位为架构的三级河长制工作体系,以及5名社会监督员、40名民间河长的河长制工作社会监督体系,让“全民治水”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守护绿水青山。
幸福指数节节高
早晚时分,南河竹溪河段滨水道上洋溢着欢声笑语,村民们或轻歌曼舞,或竞技球场,享受着河流治理带来的美好和便利。“河道整洁了,河水干净了,我们的生活也更美好了。”竹溪镇竹溪村村民陈克珍感慨道。
“山因水而秀,镇因河而兴。”南河竹溪段的华丽转身,不仅擦亮竹溪镇“市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中国践行绿色发展典范镇”“中国最美幸福宜居典范镇”等招牌,更让其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点。
“水利兴则百业旺。我们将继续秉承新时代水利精神,遵循持久水安澜、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原则,致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生态河流。”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