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自然秘境 享受竹海清凉
善字竹海中翠竹幽深。
游客在善字亭游玩
游客体验采挖竹笋。
清炒竹笋。
游客登高远眺。记者 熊瑛 摄
K花式避暑享清凉
本报记者 熊瑛
胜日寻幽岳溪行,善字竹海水云深。
阵阵清风摇竹影,条条阡陌桑麻青。
溶洞钟乳奇石美,吼泉银瀑悬锦绫。
漫步幽篁夕照晚,仰首丢冠绝壁倾。
这首发表于《中国诗歌网》的《重庆开县善字竹海》,描写了风景秀丽、避暑纳凉、生态宜人的善字竹海,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来此打卡体验。
立秋已过,“秋老虎”已到达,你是否也想走出空调房,觅一处清凉之地,感受风的清凉,驱散心里的浮躁和不安?距离开州城区56公里的岳溪镇柏竹村境内就有一处避暑纳凉胜地——善字竹海。
善字竹海,位于岳溪镇柏竹村4组,平均海拔1000米,总面积约2万亩,是开州境内面积最大的竹海,由白夹竹、水竹、楠竹、斑竹等种类繁多的竹类构成。步入其中,满目苍翠,清风徐徐,竹涛声声,竹林摇曳,让人心旷神怡。
站在善字亭上,既可以俯瞰岳溪镇全貌,又可以远眺南门镇、大垭口以及万州区分水镇等地,还能听到蝉鸣鸟叫,感受带着竹香的凉风,可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人心驰神往。
早些年,善字竹海产出的大量竹材,主要用于制作水竹凉席、临江香绸扇、油纸扇,以及竹制家具、工具和工艺品,其中精美多姿、质量上乘的竹工艺品远销四海,名播五洲,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2021年以来,岳溪镇因地制宜,对善字竹海进行合理开发,在竹林里修建了健身步道以及观光亭台——善字亭,有效助推当地农旅融合发展。同时,该镇还引导柏竹村村民发展以竹笋加工为主的集体经济。每年6月,是鲜竹笋出土时节,脆嫩、清香、可口的竹笋成为游客的“抢手货”,也成为善字竹海的特色旅游食材。
善字竹海,谷幽、人朴、山清水秀,是天然的氧吧,柏美河从竹海穿过,其峡谷全长5公里,平均宽度达200米,最窄处仅10余米,谷深300米。峡谷有大小溶洞106个,溶洞内钟乳、石笋姿态各异,其中的吼泉极具特色,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体验。
从开州城区出发,途经铁桥镇五福村,抵达岳溪镇柏竹村善字竹海。也可以从开州城区出发,途经赵家街道、长沙镇、南门镇,抵达岳溪镇柏竹村善字竹海。赶快约上亲朋好友,去穿越浩翰的竹海,享受惬意的清凉吧!
“我们村的善字竹海,夏天可以避暑纳凉,冬天可以玩雪赏景,春天还可以挖竹笋。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登高节,还有许多游客来这里登高,顺便选购一些正宗的山货。”岳溪镇柏竹村党支部书记朱臣坤说。
(除署名外为本报资料图片)
游客在善字亭游玩
游客体验采挖竹笋。
清炒竹笋。
游客登高远眺。记者 熊瑛 摄
K花式避暑享清凉
本报记者 熊瑛
胜日寻幽岳溪行,善字竹海水云深。
阵阵清风摇竹影,条条阡陌桑麻青。
溶洞钟乳奇石美,吼泉银瀑悬锦绫。
漫步幽篁夕照晚,仰首丢冠绝壁倾。
这首发表于《中国诗歌网》的《重庆开县善字竹海》,描写了风景秀丽、避暑纳凉、生态宜人的善字竹海,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游客来此打卡体验。
立秋已过,“秋老虎”已到达,你是否也想走出空调房,觅一处清凉之地,感受风的清凉,驱散心里的浮躁和不安?距离开州城区56公里的岳溪镇柏竹村境内就有一处避暑纳凉胜地——善字竹海。
善字竹海,位于岳溪镇柏竹村4组,平均海拔1000米,总面积约2万亩,是开州境内面积最大的竹海,由白夹竹、水竹、楠竹、斑竹等种类繁多的竹类构成。步入其中,满目苍翠,清风徐徐,竹涛声声,竹林摇曳,让人心旷神怡。
站在善字亭上,既可以俯瞰岳溪镇全貌,又可以远眺南门镇、大垭口以及万州区分水镇等地,还能听到蝉鸣鸟叫,感受带着竹香的凉风,可谓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让人心驰神往。
早些年,善字竹海产出的大量竹材,主要用于制作水竹凉席、临江香绸扇、油纸扇,以及竹制家具、工具和工艺品,其中精美多姿、质量上乘的竹工艺品远销四海,名播五洲,也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2021年以来,岳溪镇因地制宜,对善字竹海进行合理开发,在竹林里修建了健身步道以及观光亭台——善字亭,有效助推当地农旅融合发展。同时,该镇还引导柏竹村村民发展以竹笋加工为主的集体经济。每年6月,是鲜竹笋出土时节,脆嫩、清香、可口的竹笋成为游客的“抢手货”,也成为善字竹海的特色旅游食材。
善字竹海,谷幽、人朴、山清水秀,是天然的氧吧,柏美河从竹海穿过,其峡谷全长5公里,平均宽度达200米,最窄处仅10余米,谷深300米。峡谷有大小溶洞106个,溶洞内钟乳、石笋姿态各异,其中的吼泉极具特色,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体验。
从开州城区出发,途经铁桥镇五福村,抵达岳溪镇柏竹村善字竹海。也可以从开州城区出发,途经赵家街道、长沙镇、南门镇,抵达岳溪镇柏竹村善字竹海。赶快约上亲朋好友,去穿越浩翰的竹海,享受惬意的清凉吧!
“我们村的善字竹海,夏天可以避暑纳凉,冬天可以玩雪赏景,春天还可以挖竹笋。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登高节,还有许多游客来这里登高,顺便选购一些正宗的山货。”岳溪镇柏竹村党支部书记朱臣坤说。
(除署名外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