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绿”浪卷千重 三里“丰”景美如画
稻谷丰收。通讯员易兴兵摄/视觉开州
K抓落实赛实绩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橘树果压枝头,大棚蔬菜绿意葱茏……秋初,三江三里“绿”浪千重、“丰”景如画。
近年来,我区围绕“抓项目、促发展,强基础、补短板”思路,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不断延长绿色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一产业增加值37.37亿元,同比增长3.4%。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6.54亿元,居渝东北第1。
绿色产业集群发展
8月7日,晨曦微露,在临江镇福德村智慧柑橘果园,水肥通过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设施设备,实现精准精细“投喂”。
“我们一名工人一天便能完成上百亩果园的施肥、补水、喷药等作业。”福德村党支部书记熊炳科介绍,果园还配备了土地湿度检测仪、太阳能虫情测报灯、雨量检测仪等先进设备,全方位保障果树茁壮成长。
这只是我区依托现代技术,实现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按照“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主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思路,着眼建基地、强标准、创品牌,通过政策引导、贷款帮扶、市场拉动、科技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开州样板”。
“我们聚力打造‘粮果猪菜药’5个链条,全区绿色品牌价值达到127亿元,绿色经营主体突破1000家,‘两化’价值转化达200亿元,绿色收入占农民收入60%以上。”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我区不断夯实“菜篮子”,实施“东菜西移”,实现产量、品质双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区生猪出栏58.59万头,蔬菜、果品产量分别达37.42万吨、29.13万吨。迭代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高质高效试点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国家级牌子凸显高质量成色。
绿色技术数智提升
翻土、挖坑、播种,再用柴灰、畜粪覆盖……前不久满月镇马营村村民谢显觉提前半个月播种了秋洋芋。
“有机肥种植的洋芋产量高、品相好,加上提前播种上市早,价格要高好几角钱。”谢显觉满怀信心地说。
在开州,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成为了农民的自觉行动。全区化肥、农药使用连年递减,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居渝东北第1,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分别连续6年、11年递减。“我们还持续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规范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2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持续加强养殖尾水治理典型模式应用,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尾水处理设施建设,2023年实现治理尾水700万多吨,全区30亩以上规模养殖场尾水处理设施覆盖率70%以上,尾水排放达标率90%以上。
科技护航,我区绿色农业创新风起云涌。2023年,全区推广绿色技术100余项,累计落地绿色技术298项,开展新试验50余个,建立绿色制度16项、绿色标准7项。推广综合种养模式7.5万亩,建立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基地2.6万亩。“数字赋能·重庆瑞桑加速跑”入选全国兽医“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示范项目。
数字赋能,绿色农业大数据资源“一张图”更加清晰。我区高规格打造智慧果园、智慧茶园、智慧渔场、智慧牧场等示范基地10个,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和绿色农业试验数据中心,建立微植物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16个。
绿色环境向美向好
玉米刚刚采收,高桥镇白杨村村民朱明发就粉碎秸秆,埋入土中发酵成有机肥。
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引导农民变废为宝增强土壤肥力。2023年,全区95%左右的水稻机收粉碎还田作为肥料;稻草覆盖秋洋芋、再生稻免耕还田13.5万亩;玉米秸秆72.5%直接还田种植红苕;试点建设秸秆饲料化处理加工点和存放仓库,饲料化利用秸秆近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5%。
“我们还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67家,建成区级农膜回收分拣中心1个、镇级回收站40个、村级回收点426个,基本实现涉农镇村全覆盖。”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绿色开州”美如画卷,“绿色品牌”琳琅满目。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品牌271个,成功打造“中国春橙之都”“中国香肠之乡”“中国木香之乡”“中国再生稻之乡”“中国西部绿色菜都”五块“金字招牌”。“开县春橙”上榜2024中国品牌500强、荣获2024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品牌;“开州木香”成为全国首个木香价格指数发布品牌;“开州再生稻”成为全市区域公用品牌。
K抓落实赛实绩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橘树果压枝头,大棚蔬菜绿意葱茏……秋初,三江三里“绿”浪千重、“丰”景如画。
近年来,我区围绕“抓项目、促发展,强基础、补短板”思路,坚定不移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不断延长绿色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一产业增加值37.37亿元,同比增长3.4%。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56.54亿元,居渝东北第1。
绿色产业集群发展
8月7日,晨曦微露,在临江镇福德村智慧柑橘果园,水肥通过数字化技术、智能化设施设备,实现精准精细“投喂”。
“我们一名工人一天便能完成上百亩果园的施肥、补水、喷药等作业。”福德村党支部书记熊炳科介绍,果园还配备了土地湿度检测仪、太阳能虫情测报灯、雨量检测仪等先进设备,全方位保障果树茁壮成长。
这只是我区依托现代技术,实现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按照“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主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思路,着眼建基地、强标准、创品牌,通过政策引导、贷款帮扶、市场拉动、科技推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建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开州样板”。
“我们聚力打造‘粮果猪菜药’5个链条,全区绿色品牌价值达到127亿元,绿色经营主体突破1000家,‘两化’价值转化达200亿元,绿色收入占农民收入60%以上。”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我区不断夯实“菜篮子”,实施“东菜西移”,实现产量、品质双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区生猪出栏58.59万头,蔬菜、果品产量分别达37.42万吨、29.13万吨。迭代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高质高效试点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国家级牌子凸显高质量成色。
绿色技术数智提升
翻土、挖坑、播种,再用柴灰、畜粪覆盖……前不久满月镇马营村村民谢显觉提前半个月播种了秋洋芋。
“有机肥种植的洋芋产量高、品相好,加上提前播种上市早,价格要高好几角钱。”谢显觉满怀信心地说。
在开州,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成为了农民的自觉行动。全区化肥、农药使用连年递减,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居渝东北第1,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分别连续6年、11年递减。“我们还持续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规范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2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持续加强养殖尾水治理典型模式应用,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尾水处理设施建设,2023年实现治理尾水700万多吨,全区30亩以上规模养殖场尾水处理设施覆盖率70%以上,尾水排放达标率90%以上。
科技护航,我区绿色农业创新风起云涌。2023年,全区推广绿色技术100余项,累计落地绿色技术298项,开展新试验50余个,建立绿色制度16项、绿色标准7项。推广综合种养模式7.5万亩,建立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基地2.6万亩。“数字赋能·重庆瑞桑加速跑”入选全国兽医“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示范项目。
数字赋能,绿色农业大数据资源“一张图”更加清晰。我区高规格打造智慧果园、智慧茶园、智慧渔场、智慧牧场等示范基地10个,建成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和绿色农业试验数据中心,建立微植物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16个。
绿色环境向美向好
玉米刚刚采收,高桥镇白杨村村民朱明发就粉碎秸秆,埋入土中发酵成有机肥。
近年来,我区不断强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五化”综合利用,引导农民变废为宝增强土壤肥力。2023年,全区95%左右的水稻机收粉碎还田作为肥料;稻草覆盖秋洋芋、再生稻免耕还田13.5万亩;玉米秸秆72.5%直接还田种植红苕;试点建设秸秆饲料化处理加工点和存放仓库,饲料化利用秸秆近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5%。
“我们还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67家,建成区级农膜回收分拣中心1个、镇级回收站40个、村级回收点426个,基本实现涉农镇村全覆盖。”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
“绿色开州”美如画卷,“绿色品牌”琳琅满目。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市级及以上农业品牌271个,成功打造“中国春橙之都”“中国香肠之乡”“中国木香之乡”“中国再生稻之乡”“中国西部绿色菜都”五块“金字招牌”。“开县春橙”上榜2024中国品牌500强、荣获2024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品牌;“开州木香”成为全国首个木香价格指数发布品牌;“开州再生稻”成为全市区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