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国内首次 重大突破
白冠长尾雉成功实现亲鸟孵化
巢内亲鸟孵化的雉蛋。

亲鸟孵化的雉蛋即将破壳。

科研人员夜间查看白冠长尾雉“上树”休息情况。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基地。

科研人员在检查雏雉生长情况并称重、记录。

科研人员在检查雏雉生长情况并称重、记录。

雏雉和妈妈一起在巢内休息。

白冠长尾雉“一家”在笼舍内活动。

  7月23日,记者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基地获悉,首批亲鸟孵化出的6只雏雉,经过20多天的半野化训练,目前生长良好。这是国内首次在近自然笼养环境中由亲鸟孵化出白冠长尾雉子一代,为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自然繁殖及种群扩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介绍,白冠长尾雉为中国特有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之一。重庆雪宝山曾是白冠长尾雉的原始栖息地之一,区域内广袤的亚高山草甸、灌木丛和森林非常适合白冠长尾雉生活。但据多方调查数据表明,白冠长尾雉在重庆野外已经消失。
  去年11月,西南地区首个白冠长尾雉野化放归基地在重庆雪宝山建成投用,来自重庆动物园的10对白冠长尾雉经受住了冬季零下21℃的极寒天气考验,目前已经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半野化环境。
  今年4月,10对白冠长尾雉进入首个繁殖期,先后产蛋242枚。基地利用人工孵化和亲鸟孵化两种方式,对产下的雉蛋进行分批孵化。其中,在首批亲鸟孵化的31枚雉蛋中,成功孵化出6只雏雉,这标志着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冠长尾雉的亲鸟孵化试验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基地为亲鸟孵化出的雏雉建造了训练笼舍,模仿自然环境进行野化训练,达到野放条件后放归自然,逐步恢复白冠长尾雉的野外种群数量,实现自然繁殖及种群扩展,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基地科研人员王雷介绍。
  (本报记者 陈永松 王晓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