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从“头”开始“剪”出爱心
——记“开州好人”刘运兵
刘运兵帮老人义务理发。(受访者供图)

  K开州好人
  本报记者 喻建国
  “兵老弟,我的头发有点长了,麻烦你帮我剪一剪。”
  “老大哥,头抬起来点,今天给你剪个酷一点的发型。”
  “嘿嘿嘿……”上周末,开州区鸿慈老年公寓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刘运兵麻利地用手中的剪刀,为老人们免费理发。
  今年44岁的刘运兵是区职教中心美发专业的一名教师,从2018年10月至今,他每周日都会带着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养老院等地为老人、孤儿、残疾人士、离休干部义务理发,团队累计服务10万余人次,他本人累计服务7000余人次。
  小小剪刀大爱心,千推万剪皆是情。2021年、2022年,刘运兵分别获评开州志愿者之星、“开州好人”等称号。
   他是百岁老人的“遗嘱认领人”
  “刘老师,我百年之后,你一定要来帮我剪头刮胡子哟。”
  “您身体这么好,还早着呢。放心嘛,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一定会的。”
  96岁老人肖以德与才40岁出头的刘运兵缘何成为忘年交,甚至生死相托?
  时针拨回2018年6月,刘运兵带着他的学生,来到开州区松涛老年公寓给老人们义务理发。
  刘运兵的第4位“顾客”便是肖以德,他一边与老人说笑,一边给老人理发,一招一式轻柔舒缓,生怕伤了老人的肌肤,就连掏耳朵、刮胡子,也是小心翼翼、起落柔和。
  “有耐心、技术好!”肖以德对刘运兵的义剪服务赞不绝口,“刘老师理发的过程真是一种享受,舒服极了。我活了八九十岁,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好的剃头匠。”
  在刘运兵眼里,理发不光是技术活,还包含着细致入微的“服务经”。尤其对于老年人,皮肤老化干燥,理发过程“急不得”,手上用力“重不得”,言语交流“吼不得”。
  正是刘运兵这种贴心服务,让肖以德获得了“神仙般的理发享受”。从此,肖以德理发非刘运兵不可。
  在刘运兵给肖以德第5次理发时,老人竟把自己的“百年后事”托付给了刘运兵。如今,两人心心相印的“缘分”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他是肢体残疾人的“家庭理发师”
  “范大姐,天气热了,我给你把头发剪一点,方便打理。”
  “要得要得,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我相信你。”
  范斯菊因高位截瘫无法行走,以前需要理发,要么家人用轮椅将她推到理发店,要么家人用剪刀胡乱应付。“到理发店很麻烦,家人又理得长短不一的,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呀!”范斯菊不满意中有些无奈。
  可转变得益于一位好心人联系上了另一位好心人,让范斯菊的无奈烟消云散。
  原来,范斯菊的社区帮扶干部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刘运兵。从此,刘运兵成为了范斯菊的“家庭理发师”。“头发长了,只要一个电话,刘老师就会赶来给我理发,从不耽搁延误。”范斯菊告诉记者。
  “残疾人往往心灵脆弱,缺乏安全感。”刘运兵坦言,只要接到范斯菊的电话,他总是在10分钟内赶过去。
  “我们只有真心实意给残疾朋友服好务,才能让他们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在刘运兵看来,只要每个人都伸出热情的双手,就能点燃一盏灯,照亮一片世界。
  他是志愿服务队的“导师”
  “小田,你年纪轻轻就做好事,真了起!”
  “我不算啥,是刘老师教育影响了我,我才走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
  田合荣是区职教中心2021级美发班的一名学生。如今,走出校园的他在刘运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加入到志愿者行列,成为了“兵哥”孵化的一名“爱心小兵”。
  “兵哥”的爱心始于2018年3月,刘运兵在一家养老院办事,偶然得知老年人理发不便,深受触动的他便带着学生、志愿者给老人们义务理发。
  这把爱心剪刀拿起就再没有放下过,刘运兵组织学生、志愿者穿梭于开州城区的一家家养老院、儿童福利院,为老人和孩子义务理发。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理发店歇业,刘运兵主动到镇东街道、云枫街道等地,为一线防疫人员义务理发200余人次。在云枫广场、关子社区等地设立“露天发廊”,为行动不便的居民义务理发500余人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刘运兵的鼓励和引导下,无数学生主动加入义剪志愿服务队中。如今,义剪志愿服务队已由最初的5人扩充至现在的196人。
  点滴爱心,汇聚成爱的洪流。刘运兵坚持义剪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点赞,区内区外媒体多次对其事迹进行报道。开州区鸿慈老年公寓的老人们专程到学校向他赠送了“爱心牌匾”。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学生王玉婷如此评价她的老师刘运兵,“刘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关注关爱弱势群体,为他们解决‘头’等大事,诠释了‘开州好人’的真谛,我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活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