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我区纵深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谋民生之利 筑幸福之基
我区举办人社局长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面对面促就业创业”活动。

医务人员进行技术交流。

丰乐中心幼儿园与丰乐中心小学开展幼小衔接活动。

汉丰四校开展书法比赛。

  K改革开放
  本报记者 熊瑛
  创建课改实验区,破解“大班额”;深化医共体建设,医疗资源下沉惠民生;返乡创业政策吸引十万人才,创业实体遍地开花;健全调解机制,矛盾纠纷智慧化解……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教育、医疗、就业、平安等领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就业创业活力迸发,社会治理智慧高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走进开州中学,绿意盎然的树木与精心修剪的花草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学习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年来,我区精准发力、科学施策,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建投用学校7所,新增学位10340个,有效破解“大班额”难题。系统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深化学前教育集团化、小学学区制、初中集团化办学,探索实施开州中学、开州中学浦里校区“总校+分校”一体化办学模式,推动城乡学校优势互补、质量共进、品质同升。
  同时,我区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推进“入学一件事”改革落实落地,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5%、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5.52%,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9%。系统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6名学生获评“全国优秀少先队员”“全市新时代好少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称号,50余名学生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重庆市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活动中获奖,近300名学生在市级以上体育赛事中摘金夺银,成功创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2所、全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3所、全市新时代依法治校示范校2所。
  此外,我区还深入推进课程教学、教育评价改革,加快建设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市教育评价改革特色区,汉丰三校获评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汉丰五校被市教委确定为新课程实施样本校,汉丰二校获批全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单位,3所学校被评为全市首批教师评价试点学校。
  医疗资源更加均衡
  “村里精品中医馆的建立,让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针灸、拔火罐等中医服务。”大德镇江东村村民彭焕铭说。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幸福之本。近年来,我区在医疗体制改革上持续发力,深化医共体“三通”建设,通过开展远程诊疗促医通、实施区聘乡用促人通、构建资金池促财通,实现医疗资源高效配置。构建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其成效被《光明日报》报道。针对中老年群体,创新“四个一”防艾策略,树立全国防治典范。创新医保基金智能监管机制,医保智能监控平台获评全国优秀等次。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分层级建立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大德镇卫生院院长邹少雁感慨道:“医共体机制激活了人才活水,破解了基层引才难题,更促进了技术下沉与人才成长。骨干医师深入基层,不仅提升了服务能力,更让群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就业创业活力迸发
  “村里的每个项目,我们村的人都能参与。”谈起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满月镇甘泉村村民蒋勤云竖起了大拇指,在村里的以工代赈项目务工,既能就近挣钱,又能照顾家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我区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通过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吸纳大量低收入人群参与工程建设,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建立健全支持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体制机制,鼓励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出台《关于加强开州在外人员联系服务工作的意见》,深入开展“近悦远来”人才环境营造行动、在外人才回引回馈行动,实行“三免两贴两推荐”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累计吸引返乡创业人员10万余人,创办实体3.6万户,相关成效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专题报道。建立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引导群众就近就业。
  在促进就业创业的同时,我区不断深化平安建设领域改革,通过推进县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试点、深化基层警务机制改革、深化信访改革等措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筑牢群众幸福安全基石。
  (本组图片为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