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上“绿”装 向“新”而行
K大抓工业大抓招商
本报记者 喻建国
6月27日,我区2024年二季度招商引资项目“三集中”活动亮点纷呈,涉及项目75个,投资金额149.22亿元,其中集中签约31个、集中开工26个、集中投产18个,全区绿色转型发展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近年来,我区工业发展突出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唱响“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打造新生态、构筑新动能”主旋律,打好“推动创新要素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集聚共享”总体仗,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持续提升工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
如今,我区大抓工业、大抓招商成绩斐然,实体经济迸发强劲活力,绿色发展突飞猛进,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挺起“脊梁”,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深蓝”,全区工业总产值稳居“两群”前列。
绿色制造体系完备
6月中旬,重庆海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前半月实现今年“双过半”目标。该企业作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已成为我区工业绿色发展的“灯塔”。
推进节能减排,优化用能结构,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工业。我区缘何在绿色制造道路上快步流星?
近年来,我区制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若干政策,将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纳入重点任务,通过深入开展节能减碳、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大资金奖补等举措,推动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
纲举才能目张,执本方可事遂。我区实施“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聚焦工业节水增效、聚焦工业节能提效、聚焦资源综合利用、聚焦绿色环保产业、聚焦工业污染防治的“六大聚焦”行动,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示范,落实“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针对重点能耗企业、重点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持续推动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推进重点高耗水行业在高新区内集聚发展,推进高新区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促进工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助力“无废城市”建设。鼓励节能环保企业从全生命周期出发,为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提供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服务,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应用落地。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市级“绿色工厂”3家、市级能效领跑者1家、区级节水型企业7家。
产业集群优化做强
重庆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南片区最大的覆铜板和半固化片专业生产厂家,经过多年的培育扶持,已顺利进入全市33条重点产业链,并同步纳入全区PCBA产业链。企业年设计产能FR-4板材400万张、半固化片3000万米,产品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发达国家。
重庆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与我区推行的“链长制”,助力企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中抢抓商机,打通本地产品与区外市场连接的“快速通道”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区深入对接承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细分全区现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致力打造“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我们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完善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可穿戴设备锂电池等产业链,打造中国智能穿戴锂离子电池基地。”区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升级打造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光伏材料、高端陶瓷、氢能材料,抢占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赛道,瞄准电动摩托车、节能环保装备优存量扩增量,提升市场份额,构筑起制造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化潜力为实力,变优势为胜势。我区做精做优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大抓链主企业和关键企业招引,大抓标志性重大项目投资,做大规模、做强链条、做优品牌,浇筑开州制造业的坚固城墙。加力加速培育现代中药、智能家居、玄武岩纤维、农机装备四大战略性“新星”产业集群,引育一批强链补链项目、优质骨干企业,推出三峡中药材交易集散地、全市现代中药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制造业景观。
去年,全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3.9亿元、119.7亿元、105.7亿元,占比12%、44%、39%。全区规上工业企业1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2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3家,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9家,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8家。
节能降碳多向发力
盛夏时节,室外酷暑难耐,而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却清凉无比,一款款锂离子电池源源不断下线,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生产过程绿色化、清洁化,这是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笑傲江湖的资本,也是我区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提质增量绽放的“工业之花”。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管理,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通过改造设备、优化生产线,推行清洁生产试点,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
在推动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同时,我区围绕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推动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施“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制定综合整治方案,不断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我们还大力推广国家鼓励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等,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区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全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清洁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技改项目备案118个,实现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粉煤灰、炉渣、煤矸石、脱硫石膏、污泥以及其他废物,落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约78.06万吨,处置量约4.24万吨,年底贮存量约0.74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4.01%,全区工业绿色发展蹄疾步稳。
本报记者 喻建国
6月27日,我区2024年二季度招商引资项目“三集中”活动亮点纷呈,涉及项目75个,投资金额149.22亿元,其中集中签约31个、集中开工26个、集中投产18个,全区绿色转型发展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近年来,我区工业发展突出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唱响“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打造新生态、构筑新动能”主旋律,打好“推动创新要素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集聚共享”总体仗,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持续提升工业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
如今,我区大抓工业、大抓招商成绩斐然,实体经济迸发强劲活力,绿色发展突飞猛进,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挺起“脊梁”,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深蓝”,全区工业总产值稳居“两群”前列。
绿色制造体系完备
6月中旬,重庆海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前半月实现今年“双过半”目标。该企业作为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已成为我区工业绿色发展的“灯塔”。
推进节能减排,优化用能结构,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工业。我区缘何在绿色制造道路上快步流星?
近年来,我区制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若干政策,将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纳入重点任务,通过深入开展节能减碳、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大资金奖补等举措,推动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绿色工业集聚区。
纲举才能目张,执本方可事遂。我区实施“聚焦绿色低碳发展、聚焦工业节水增效、聚焦工业节能提效、聚焦资源综合利用、聚焦绿色环保产业、聚焦工业污染防治的“六大聚焦”行动,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示范,落实“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机制。针对重点能耗企业、重点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节能诊断服务,持续推动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推进重点高耗水行业在高新区内集聚发展,推进高新区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促进工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助力“无废城市”建设。鼓励节能环保企业从全生命周期出发,为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提供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服务,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应用落地。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市级“绿色工厂”3家、市级能效领跑者1家、区级节水型企业7家。
产业集群优化做强
重庆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南片区最大的覆铜板和半固化片专业生产厂家,经过多年的培育扶持,已顺利进入全市33条重点产业链,并同步纳入全区PCBA产业链。企业年设计产能FR-4板材400万张、半固化片3000万米,产品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发达国家。
重庆德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与我区推行的“链长制”,助力企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中抢抓商机,打通本地产品与区外市场连接的“快速通道”息息相关。
近年来,我区深入对接承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细分全区现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致力打造“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我们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完善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可穿戴设备锂电池等产业链,打造中国智能穿戴锂离子电池基地。”区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升级打造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两大支柱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光伏材料、高端陶瓷、氢能材料,抢占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赛道,瞄准电动摩托车、节能环保装备优存量扩增量,提升市场份额,构筑起制造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化潜力为实力,变优势为胜势。我区做精做优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大抓链主企业和关键企业招引,大抓标志性重大项目投资,做大规模、做强链条、做优品牌,浇筑开州制造业的坚固城墙。加力加速培育现代中药、智能家居、玄武岩纤维、农机装备四大战略性“新星”产业集群,引育一批强链补链项目、优质骨干企业,推出三峡中药材交易集散地、全市现代中药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制造业景观。
去年,全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分别实现产值33.9亿元、119.7亿元、105.7亿元,占比12%、44%、39%。全区规上工业企业1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2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3家,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9家,市级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8家。
节能降碳多向发力
盛夏时节,室外酷暑难耐,而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却清凉无比,一款款锂离子电池源源不断下线,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生产过程绿色化、清洁化,这是重庆市紫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笑傲江湖的资本,也是我区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提质增量绽放的“工业之花”。
近年来,我区持续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管理,严格落实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控“两高一资”项目建设。通过改造设备、优化生产线,推行清洁生产试点,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工业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
在推动工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同时,我区围绕能源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推动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施“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制定综合整治方案,不断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我们还大力推广国家鼓励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品等,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区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全区支持企业实施节能、节水、清洁化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技改项目备案118个,实现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粉煤灰、炉渣、煤矸石、脱硫石膏、污泥以及其他废物,落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约78.06万吨,处置量约4.24万吨,年底贮存量约0.74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4.01%,全区工业绿色发展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