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大进镇党建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活“茶文章”走好“振兴路”
大进镇茶叶加工厂生产车间。

茶农们采摘茶叶。

大进镇巴渠生态茶园。

大进镇巴渠生态茶园。

  K 部门乡镇头条
  本报记者 谢国邦
  “ 要合 理配置夏茶采摘人员,争取做到应采尽采……”今年,大进镇的夏茶迎来盛产期,大进镇茶产业联合党支部书记、大进镇副镇长王行术最近时常在微信群里向茶农发出提醒信息。
  拥有上百年种茶历史的大进镇,近年来强化党建引领,在茶产业链上建立联合党支部,将优质资源紧紧汇集在一起,让产业在管护、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难题随之迎刃而解,有效促进了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茶产业
  前段时间,春茶采摘落下帷幕,王行术与多家茶叶加工厂、销售商洽谈,不断提升大进茶叶的市场知名度,拓宽其销售渠道。
  大进镇茶产业联合党支部成立后,作为大进镇副镇长的王行术兼任党支部书记。红旗村、年华村等茶叶种植村的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员、茶叶加工厂负责人任联合党支部委员。
  大进镇茶产业联合党支部下设管护、加工、销售、增值4个党小组。这4个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管理服务、品牌打造、市场销售,力争让全镇茶园管护质量上台阶、茶叶加工有品质、茶叶销售有品牌,有效推进茶旅融合,不断拓展茶叶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充分挖掘茶叶产业综合效益。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发挥到哪里。”王行术介绍,大进镇茶产业联合党支部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在推进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时,已组建起茶叶产业化联合体,把17个集体经济联合社和有关专业合作社、茶叶科研和销售团队、乡村开发等企业联合在一起,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各类经营、服务主体融合。
  在大进镇茶产业联合党支部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大进镇茶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今年,全镇茶产值预计可达500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3000人以上,村民劳务收入近1000万元。
   高产丰收有保障
  红旗村6组年近七旬的茶农郑代平,在村里种了半辈子茶叶,自认为种茶经验丰富。茶产业联合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后,党员来到茶山上后,他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于茶树的施肥、修枝、除草等管护,有了新的认识。
  “农技专家先进的管护理念让我受益匪浅。”原来郑代平在红旗村返租了近100亩茶园,他沿袭传统的经验进行管理,茶树长势差于其他茶园,茶产业联合党支部的农技专家走进了他的茶园。
  “要提高茶叶产量,关键在于施肥和修枝……”农技专家从茶树传统管护经验与现代种植技巧的差别讲起,让郑代平心服口服。
  “茶产业联合党支部管得细,茶叶产量高。”今年春茶采摘结束后,郑代平茶园的产量较往年提高了15%,他看到了成立茶产业联合党支部的优势。
  在大进镇茶产业联合党支部的强力推动下,大进镇全镇茶园管护经历了分村统建、分片管理、分户倒包3个阶段,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几年前,大进镇在年华村等村广泛开建茶园,各村因地制宜规划,科学确定了茶叶品种和种植规模,统一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
  全镇5个村的茶园建成后,坚持分片适宜、统一管护的原则,按照“大基地+小单元+微网格”的管护思路,根据耕作、人行便道及茶园周边的自然分界线,将各村茶园划分为若干个小块,形成唯一识别编号,由茶叶专业合作社组织茶农统一管护。
  2022年以来,大进镇全力推行分户倒包,以分户适度、统一倒包的模式,鼓励以户为单位适度规模承包,以推动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茶园管护质量。分户倒包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了“主人”,整个茶产业从单一种植演变为多元发展。钟义登是红旗村一名普通村民,随着“三变”改革推进,他从茶产业的“看客”变成了主人。
  当年,钟义登承包了100多亩茶园主动精耕细作,市场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安全意识逐渐增强,不再需要各级干部督促,茶树长势良好。今年春茶,他采摘了2000多公斤,收入了20多万元。
  管护方式的变化,让茶叶加工从粗放走向了精细。大进镇依托标准化茶叶加工厂,优化提升茶叶初制和精制加工生产线,完善冷藏和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产品加工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大进镇还不断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等线上线下资源,充分拓展市场渠道,挖掘文化内涵,开发衍生产品,促进产业触角向文创、研学旅游、养生等领域延伸。
  “三变”改革促发展
  去年底,大进镇群和村村民刘兆平高高兴兴领了土地流转金,逢人就称赞村里的茶产业发展得好。
  “过去一文不值的杂草地,建成茶园就有了收入。”前几年,刘兆平家闲置的土地被村集体流转种茶,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刘兆平家一共有3亩土地,其中2亩分散在山坡上,因耕作条件较差,导致多年闲置长满杂草。去年,曾经的杂草地开始长出茶叶,让刘兆平一家看到了希望。
  “我们村的土地流转,3年为一个合同周期。”刘兆平明年又将和村集体签订新的土地流转合同。在群和村,随着茶产业发展,土地流转费已成为村民的一项稳定收入。全村3600多亩土地,每年为村民带来近20万元的流转收入。
  此外,村民还参与茶园管护、茶叶采摘,丰厚的劳务收入也不断充实他们的“钱袋子”。
  红旗村是大进镇最早规模发展茶产业的村,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让村民增收致富有保障。60多岁的村民谭孝模虽然在城里居住,但他仍能享受茶产业发展带来的利润分红。去年,谭孝模一家分红收入接近1500元,这让他很满足。在红旗村,如同谭孝模一样,将土地资源作价入股享受利润分红的村民还有许多。
  红旗村在推动“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中,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组建了集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和红旗股份联合社,构建了产业发展与农户分享发展成果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新老结合、一园多片”的2000亩茶叶基地,让村民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
  经过5年时间,红旗村茶产业蓬勃发展。去年,近2000亩茶树采摘5万公斤茶叶,为村里带来了100多万元收入,村民分红近70万元。
  “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润分红,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郑代发说,现在不少村民主动申请参与采茶,不但增加了收入,还保证了茶叶应采尽采,提升了茶园效益。
  产业兴旺就业稳
  从正月初九开始,年华村村民王华福就一直在茶园里务工。“平时在茶园务工一天能挣150元,春季的工钱更高,谁也不愿在家闲着。”今年“清明茶”的采摘时节,60多岁的王华福每天早出晚归地在茶园忙碌。
  春季气温适宜,采茶的劳动强度也不大,王华福抢抓时节入园务工,取得了不菲的务工收入。他表示,采收“清明茶”收入较高,每天可挣200多元。
  随着村里茶产业的发展,王华福外出务工谋生的日子结束了。每年2月到10月,春茶、夏茶、秋茶都需要采摘,再加上冬季茶园管护,他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实现了稳稳的家门口增收。
  “去年在茶园务工,赚了5万多元。”王华福说:“没想到晚年还能过上‘靠山吃山’的日子,忙时进园务工,闲时在家耕种,不但挣了钱,还照顾了老人、孩子。”谈起如今的日子,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近年来,大进镇大力发展茶产业,群众的劳务收入逐年提升。去年,全镇5个村的茶园劳务支出超过800万元,预计今年将达到1000万元。
   延伸拓展产业链
  当前,夏茶加工正忙,重庆巴渠郡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茶叶加工厂满负荷运转。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大进镇6000亩茶园迎来丰产,从采收、制茶到销售,都是对公司的一次考验。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公司已大规模招工,满足各个茶园的采收需求。对于茶叶销售渠道的拓展,目前公司已与四川省、湖北省等地的多个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近年来,重庆巴渠郡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等线上线下资源,充分拓展茶叶销售渠道,不断挖掘茶文化内涵,大力开发茶衍生产品,促进茶产业触角向文创、研学旅游、养生等领域延伸。
  目前,重庆巴渠郡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开发13款茶叶品牌,6款茶叶荣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巴渠茶园基地荣获“国家生态低碳茶”认证,实现茶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重庆巴渠郡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提升茶叶附加值,要从单位产值和品牌创建两个方面入手。未来,公司将引导茶农规模种植有机茶,让茶农收入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