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河堰镇以“药”为媒走出乡村振兴特色路
种植“苦”黄连 收获“甜”日子
    村民在黄连种植基地里拔除杂草。

  K抓落实赛实绩
  本报记者 李艳文/图
  6月21日,记者在河堰镇口泉村黄连种植基地看到,黄连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其间,细心地进行着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
  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黄连的其中滋味。黄连味虽苦,却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河堰镇种植黄连历史悠久,黄连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药”匙。近年来,河堰镇坚持把中药材种植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统筹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药”为媒的乡村产业振兴特色路。
  如今,河堰镇黄连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亩左右,年收获面积1600亩左右,年产量约400吨,年产值近1亿元。
  与时俱进让传统产业“发新芽”
  河堰镇种植黄连历史悠久,始于清朝末年。据《开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当地黄连产量已达5000担。河堰镇独特的自然条件能孕育出优质的“开州北岸连”,这种黄连以其小巧的个头、稀少的须根、亮丽的外观和优良的品质,在区内外享有盛誉,深受市场喜爱。
  如何让传统黄连种植产业与时俱进、做大做强?河堰镇经过探索,深刻认识到,首先要扩大黄连种植规模,吸引药材商上门收购,避免中间商赚差价,才能提高村民收益。
  “我们村358户村民,有220户靠种植黄连增收致富,种植面积达6000亩,年收入近6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口泉村党支部书记周乾文介绍。
  近年来,河堰镇利用口泉村、倪家村、岩水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村民种植黄连的成熟技术,发动村民大规模种植黄连,制定以奖代补、种植培训、送黄连籽、保底回收等诸多奖励措施,邀请专家培训,送村民到外地学习等措施,大大激发了村民种植黄连的积极性。
  目前,河堰镇黄连基地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口泉村、倪家村、岩水村等区域。其中,黄连种植已成为口泉村和倪家村的主要支柱产业。
  守正创新让传统产业“生强枝”
  每年9月至10月是黄连的最佳收获季节。那时,黄连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地下的根茎则充实饱满,是药效最高、品质最好的。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便将收获的黄连进行集中加工、分级分类、统一包装等处理,提高黄连的品质和附加值。
  在部分村民的阁楼上,记者看到一袋袋烘干的黄连被装袋密封保存,等待药材商上门收购。据了解,这批黄连是去年收获的,留到今年售卖只为卖个好价钱。今年药材市场价格喜人,黄连每斤涨至150元,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进行集中加工、分级分类、统一包装等处理后,每斤黄连能增加5元左右的收益,全镇全年收获的黄连可增加纯收益200万元以上。”河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河堰镇还注重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通过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种子、种植、管护等全方位服务,降低种植成本。对黄连进行集中加工、分级分类、统一包装,提高黄连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如今,河堰镇的黄连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格局。
  引领发展让传统产业“结硕果”
  在口泉村黄连种植基地,脱贫户唐习友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多亏了黄连这个‘金疙瘩’。去年,我家收获了1000斤干黄连,按照每斤150元的市场价格计算,收入达到了10多万元。”唐习友家种植黄连30多亩,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周乾文介绍,黄连全身都是宝,不仅根茎可以入药,每斤种子也能卖到50元。
  近年来,河堰镇高度重视黄连产业发展,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村党支部+集体经济联合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积极作用,依托口泉村集体经济200亩黄连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带动全镇近300户村民自发种植黄连等中药材,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我们将继续加大黄连产业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黄连产量和品质,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新活力。”河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