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朋友吃出幸福生活
美味的辣椒酱。
赵家美正在操作机器。
K三江三里 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 程超 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巧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炒制、灌装、贴标签……空气中弥漫着木瓜丝的甜香味儿、萝卜干的麻辣味儿、豆腐乳的浓香味儿,让人食指大动。
赵家美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她家几代人都有腌咸菜的手艺,赵家美从小耳濡目染,腌出的咸菜鲜脆爽口,特别下饭。2018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赵家美回到家乡,和小姐妹袁祖英、熊小兰一起成立重庆巧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赵家街道渔乐村闲置多年的村校改建成厂房,流转80亩土地种植辣椒、胡椒、花椒、瓜儿菜等,加工制作“下饭菜”,将家乡的“土咸菜”销往全国各地。
办厂生产“下饭菜”
“我14岁就外出打工,在河北省的餐馆里当服务员。”赵家美说,多年的打工经历,虽然十分辛苦,但也让她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
后来,赵家美开始创业,开川渝风味小吃店,卖豆腐干、酸辣粉等小吃,深受食客的喜爱,生意最好的时候她在重庆主城、贵州贵阳、陕西西安等地开了三家店。“开小吃店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食客喜欢吃萝卜干、榨菜等‘下饭菜’,就想着可以自己开一家公司,规模化生产‘下饭菜’,应该会有不错的市场。”赵家美说。
2018年,赵家美决定回家乡创业。她的想法得到好朋友袁小英、熊小兰的支持,于是三人凑了40多万元,开启了创业之路。
最开始是手工作坊式生产,每天天不亮,赵家美、袁祖英、熊小兰和几名女工就来到厂房,清洗、晾晒萝卜、瓜儿菜等原材料,揉拌调料、炒制‘下饭菜’,再装瓶销售。
“我们产品种类非常丰富,既有萝卜干、木瓜丝、瓜儿菜等腌咸菜,也有山胡椒酱、花椒酱、剁椒酱等调味品。当时我们带着产品到各大展销会上推销,反响都不错。”赵家美说。
由于产品质量佳、口味好,公司生产的一瓶瓶、一箱箱“ 下 饭菜”很快在开州打开了市场,并逐渐销往全国各地。
赵家美以为,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企业会一步步做大做强,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许多展销会停办,公司产品滞销,陷入了困境。
借助电商销售旺
困境即是机遇。面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问题,三个好朋友开始尝试自救,决定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她们在灶旁支起了手机架,一边炒菜一边直播卖货。同时,赵家美积极向20多家电商推销公司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网络销售渠道顺利打开。
“有一次网上突然爆单了,几天内要出货2万瓶,可是我们只有一口大锅,一天只能生产200瓶,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赵家美说,那几天,她们没日没夜地赶工,始终无法满足订单需求,最后只能请求销售者原谅,将发货时间延后一些。
经过这件事以后,赵家美痛定思痛,决心引进现代化生产线。关键时刻,她们获得了区商务委85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立即购回全新的生产设备,可以实现机械炒制、自动化装罐,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产量。
“后来我们还获得了区农业农村委30万元的资金支持,利用这笔资金修建了冷库。”赵家美感激地说。
良好的创业环境,让赵家美、袁祖英、熊小兰的干劲儿更足了,她们先后注册了“金开巧娘”“饭夸夸”“巴乡巧娘”等商标,“目前,全区有40多家电商在网上销售我们的产品。我们自己在拼多多、抖音、微信等平台上开了官方网店。”赵家美说,她们也经常到各大展销会上宣传自己的品牌。
如今,公司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产品作为开州特色美食向外地游客推介。2020年,公司“老咸菜制作工艺”被列入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公司被评为重庆市科技型企业。
带领乡亲共富裕
“每年我们都会按照季节时令,到各乡镇收购萝卜、瓜儿菜、山胡椒等农产品,给农户开出最好的价格,让他们钱赚多一点、生活更好一些。”赵家美说,是这片山水滋养了她、成就了她,促进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在全区收购农产品,公司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岗位,指导他们学习蔬菜制品初加工技术。45岁的李昌桂是长沙镇人,吃住都在工厂,每月工资3000余元。
“每年除了七八月份,其他时间都是旺季,每天至少用工20多人。”赵家美说,这些工人主要从事采摘、分拣、清洗、切片、装瓶、贴标签等工作,每天工资80—100元不等。
“我平时在家里带孙子,孙子上学去了,我就到厂里干活儿,轻轻松松挣到我们祖孙俩的生活开销。”64岁的渔乐村村民赵成秀说。
“我们村有150亩花椒基地,每年花椒还没下树就被她们收购了,根本不愁销路,价格也给得高。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发动留守在家的村民种瓜儿菜、萝卜等,能有一份不错的保底收入。”渔乐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兵说。
赵家美正在操作机器。
K三江三里 和美乡村
本报记者 程超 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巧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炒制、灌装、贴标签……空气中弥漫着木瓜丝的甜香味儿、萝卜干的麻辣味儿、豆腐乳的浓香味儿,让人食指大动。
赵家美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她家几代人都有腌咸菜的手艺,赵家美从小耳濡目染,腌出的咸菜鲜脆爽口,特别下饭。2018年,在外打工多年的赵家美回到家乡,和小姐妹袁祖英、熊小兰一起成立重庆巧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赵家街道渔乐村闲置多年的村校改建成厂房,流转80亩土地种植辣椒、胡椒、花椒、瓜儿菜等,加工制作“下饭菜”,将家乡的“土咸菜”销往全国各地。
办厂生产“下饭菜”
“我14岁就外出打工,在河北省的餐馆里当服务员。”赵家美说,多年的打工经历,虽然十分辛苦,但也让她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
后来,赵家美开始创业,开川渝风味小吃店,卖豆腐干、酸辣粉等小吃,深受食客的喜爱,生意最好的时候她在重庆主城、贵州贵阳、陕西西安等地开了三家店。“开小吃店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食客喜欢吃萝卜干、榨菜等‘下饭菜’,就想着可以自己开一家公司,规模化生产‘下饭菜’,应该会有不错的市场。”赵家美说。
2018年,赵家美决定回家乡创业。她的想法得到好朋友袁小英、熊小兰的支持,于是三人凑了40多万元,开启了创业之路。
最开始是手工作坊式生产,每天天不亮,赵家美、袁祖英、熊小兰和几名女工就来到厂房,清洗、晾晒萝卜、瓜儿菜等原材料,揉拌调料、炒制‘下饭菜’,再装瓶销售。
“我们产品种类非常丰富,既有萝卜干、木瓜丝、瓜儿菜等腌咸菜,也有山胡椒酱、花椒酱、剁椒酱等调味品。当时我们带着产品到各大展销会上推销,反响都不错。”赵家美说。
由于产品质量佳、口味好,公司生产的一瓶瓶、一箱箱“ 下 饭菜”很快在开州打开了市场,并逐渐销往全国各地。
赵家美以为,按照这样的发展态势,企业会一步步做大做强,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许多展销会停办,公司产品滞销,陷入了困境。
借助电商销售旺
困境即是机遇。面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问题,三个好朋友开始尝试自救,决定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她们在灶旁支起了手机架,一边炒菜一边直播卖货。同时,赵家美积极向20多家电商推销公司产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网络销售渠道顺利打开。
“有一次网上突然爆单了,几天内要出货2万瓶,可是我们只有一口大锅,一天只能生产200瓶,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赵家美说,那几天,她们没日没夜地赶工,始终无法满足订单需求,最后只能请求销售者原谅,将发货时间延后一些。
经过这件事以后,赵家美痛定思痛,决心引进现代化生产线。关键时刻,她们获得了区商务委85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立即购回全新的生产设备,可以实现机械炒制、自动化装罐,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产量。
“后来我们还获得了区农业农村委30万元的资金支持,利用这笔资金修建了冷库。”赵家美感激地说。
良好的创业环境,让赵家美、袁祖英、熊小兰的干劲儿更足了,她们先后注册了“金开巧娘”“饭夸夸”“巴乡巧娘”等商标,“目前,全区有40多家电商在网上销售我们的产品。我们自己在拼多多、抖音、微信等平台上开了官方网店。”赵家美说,她们也经常到各大展销会上宣传自己的品牌。
如今,公司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产品作为开州特色美食向外地游客推介。2020年,公司“老咸菜制作工艺”被列入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公司被评为重庆市科技型企业。
带领乡亲共富裕
“每年我们都会按照季节时令,到各乡镇收购萝卜、瓜儿菜、山胡椒等农产品,给农户开出最好的价格,让他们钱赚多一点、生活更好一些。”赵家美说,是这片山水滋养了她、成就了她,促进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除了在全区收购农产品,公司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岗位,指导他们学习蔬菜制品初加工技术。45岁的李昌桂是长沙镇人,吃住都在工厂,每月工资3000余元。
“每年除了七八月份,其他时间都是旺季,每天至少用工20多人。”赵家美说,这些工人主要从事采摘、分拣、清洗、切片、装瓶、贴标签等工作,每天工资80—100元不等。
“我平时在家里带孙子,孙子上学去了,我就到厂里干活儿,轻轻松松挣到我们祖孙俩的生活开销。”64岁的渔乐村村民赵成秀说。
“我们村有150亩花椒基地,每年花椒还没下树就被她们收购了,根本不愁销路,价格也给得高。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发动留守在家的村民种瓜儿菜、萝卜等,能有一份不错的保底收入。”渔乐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