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近”享健康服务
K改革开放
本报记者 熊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区以“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为抓手,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纽带,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持续优化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机制,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群众就地就近看病就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塑工作体系
“在没有优化医疗改革前,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工作部门联动不足,大多数是卫生健康系统唱‘独角戏’,缺乏系统规划、过程指导、梯次培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医疗改革后,通过优化制度体系,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工作呈现“点上出彩、面上开花”的格局。
我区创新成立了以区长、分管副区长分别牵头的区乡两级等级创建“1+1”工作专班,固化明晰区委编办、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医保局等部门创建职能,对专项资金、人事编制、医保基金等资源实行统筹整合,实现了资源“分散零碎”向“系统集中”、创建由“单打独斗”向“部门联动”的转变。
近三年来,我区通过统筹上级专项、政府债券、本级财政等资金,在卫生健康领域累计投入资金22.15亿元,年均增长8.1%。根据全区人口分布、地理位置、医疗资源分布等情况,强化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两家三级医院“龙头”引领,择优选取了大进镇中心卫生院、临江镇中心卫生院、长沙镇中心卫生院等3个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基层医院,打造成区域医疗“次中心”,基本形成了“区级龙头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的分片带动创建体系。
我区结合财政预算安排、医院实力强弱、群众所需所盼,对全区40家基层医疗机构分类分段制定了等级创建计划,将创建任务所涉及的具体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滚动实施、逐个销号,从而推动了创建成果“成熟一个,摘一个”。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了13家甲级基层医疗机构。2024年,拟验收创建6家甲级基层医疗机构。2023年,我区两家基层医疗机构在国家绩效评价中包揽全市1、2名。
“通过专班统筹联动、分片布局带动、梯次有序推动三大举措,让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充满了活力,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共建的浓郁氛围。”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夯实要素支撑
“在没有优化医疗改革前,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不足,缺乏高层次及紧缺型人才,设施设备陈旧老化、配备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大德镇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说,改革后,通过相关措施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下沉,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72.2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
为夯实要素支撑,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能力,我区严格“凡晋必下”制度,对“区聘乡用”等下派人员以诊疗人次、手术台数、带教人数等指标制定专门考核办法,参照《重庆市乡村振兴驻乡驻村干部管理办法》给予工作补助,由区卫生健康委依据考核结果单独核定绩效工资、统一发放,确保下派人才“沉得下、待得住、干得好”。
自2021年以来,我区基层医院接收中级职称及以上人才100余人、硕士研究生22人、紧缺专业人才78名。建立了“资金池”筹资机制,按一定比例提取区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服务收入,区财政给予相应专项补助,统筹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专科建设、派驻基层人员补助等支出。
截至目前,“资金池”累计筹资3812万元,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项目87个。组建了13个专科(病)联盟、23个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通过“以院包科”“名师带徒”等“一对一”培养模式,将先进诊疗技术、优秀管理理念“带着泥土移栽”到基层医院,一批重点专科实现“从无到有”,一批远程诊疗打通“距离限制”。
2021年以来,我区新建4个市级精品中医馆和5个区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中医特色专科;长沙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全市首家血液透析专科门诊,由区人民医院提供设备设施、质量管理、技术指导,辐射周边4个乡镇街道、20余万人。
“通过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资金向基层集聚、技术向基层拓展,不仅大大提升了我院等级创建能力,还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服务。”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强化奖惩导向
“为激发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动力,我们建立健全了等级创建与绩效挂钩、与资金奖补挂钩、与晋级晋升挂钩的‘三挂钩’制度,强化奖惩导向。”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区将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成效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个人绩效评价,对完成甲级、乙级创建的分别加3分、1分,对未完成创建任务单位的院长、副院长、职工分别按上年度本单位超额绩效年人均水平核定数相应扣减20%、15%、10%。如,中和镇中心卫生院、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家医疗机构成功创甲级基层医疗机构,在2023年度全区卫生健康综合目标考核中加分、获考评一等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对完成甲级、乙级创建的分别从“资金发展池”中奖励30万元、5万元,创新实行奖补资金“预拨制”,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医疗机构预拨30%启动资金,并对来年医保基金预算予以倾斜。截至目前,我区已向基层医疗机构拨付创建奖补资金500余万元。将创建成效作为提拔使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对创建工作表现优异的优先考虑,对创建不力的实行“一票否决”。2021年以来,我区成功创建了甲级、乙级的35个医疗机构中,17名副院长提拔为单位正职,37名创建骨干提拔为单位副职,两名卫生院负责人被评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
“在没有优化医疗改革前,我区在等级创建方面未配套专门奖惩措施,导致基层医院缺乏创建积极性,‘不想创、不愿创’现象突出。优化医疗改革后,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包’、约束‘硬杠杠’,大大激发了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动力。”赵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此感受颇深。
截至目前,全区甲级基层医疗机构总量排全市第一,基层诊疗量占比连续三年排全市前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本报记者 熊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区以“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为抓手,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纽带,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持续优化改革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机制,着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群众就地就近看病就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塑工作体系
“在没有优化医疗改革前,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工作部门联动不足,大多数是卫生健康系统唱‘独角戏’,缺乏系统规划、过程指导、梯次培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优化医疗改革后,通过优化制度体系,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工作呈现“点上出彩、面上开花”的格局。
我区创新成立了以区长、分管副区长分别牵头的区乡两级等级创建“1+1”工作专班,固化明晰区委编办、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医保局等部门创建职能,对专项资金、人事编制、医保基金等资源实行统筹整合,实现了资源“分散零碎”向“系统集中”、创建由“单打独斗”向“部门联动”的转变。
近三年来,我区通过统筹上级专项、政府债券、本级财政等资金,在卫生健康领域累计投入资金22.15亿元,年均增长8.1%。根据全区人口分布、地理位置、医疗资源分布等情况,强化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两家三级医院“龙头”引领,择优选取了大进镇中心卫生院、临江镇中心卫生院、长沙镇中心卫生院等3个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基层医院,打造成区域医疗“次中心”,基本形成了“区级龙头带中心、中心带一般”的分片带动创建体系。
我区结合财政预算安排、医院实力强弱、群众所需所盼,对全区40家基层医疗机构分类分段制定了等级创建计划,将创建任务所涉及的具体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滚动实施、逐个销号,从而推动了创建成果“成熟一个,摘一个”。截至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了13家甲级基层医疗机构。2024年,拟验收创建6家甲级基层医疗机构。2023年,我区两家基层医疗机构在国家绩效评价中包揽全市1、2名。
“通过专班统筹联动、分片布局带动、梯次有序推动三大举措,让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充满了活力,形成了齐抓共管、共创共建的浓郁氛围。”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夯实要素支撑
“在没有优化医疗改革前,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不足,缺乏高层次及紧缺型人才,设施设备陈旧老化、配备不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大德镇卫生院相关负责人说,改革后,通过相关措施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下沉,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整体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72.2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5.9个百分点。
为夯实要素支撑,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能力,我区严格“凡晋必下”制度,对“区聘乡用”等下派人员以诊疗人次、手术台数、带教人数等指标制定专门考核办法,参照《重庆市乡村振兴驻乡驻村干部管理办法》给予工作补助,由区卫生健康委依据考核结果单独核定绩效工资、统一发放,确保下派人才“沉得下、待得住、干得好”。
自2021年以来,我区基层医院接收中级职称及以上人才100余人、硕士研究生22人、紧缺专业人才78名。建立了“资金池”筹资机制,按一定比例提取区级、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服务收入,区财政给予相应专项补助,统筹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专科建设、派驻基层人员补助等支出。
截至目前,“资金池”累计筹资3812万元,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项目87个。组建了13个专科(病)联盟、23个区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通过“以院包科”“名师带徒”等“一对一”培养模式,将先进诊疗技术、优秀管理理念“带着泥土移栽”到基层医院,一批重点专科实现“从无到有”,一批远程诊疗打通“距离限制”。
2021年以来,我区新建4个市级精品中医馆和5个区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中医特色专科;长沙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全市首家血液透析专科门诊,由区人民医院提供设备设施、质量管理、技术指导,辐射周边4个乡镇街道、20余万人。
“通过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资金向基层集聚、技术向基层拓展,不仅大大提升了我院等级创建能力,还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针灸、推拿等中医药服务。”白鹤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强化奖惩导向
“为激发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动力,我们建立健全了等级创建与绩效挂钩、与资金奖补挂钩、与晋级晋升挂钩的‘三挂钩’制度,强化奖惩导向。”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区将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成效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个人绩效评价,对完成甲级、乙级创建的分别加3分、1分,对未完成创建任务单位的院长、副院长、职工分别按上年度本单位超额绩效年人均水平核定数相应扣减20%、15%、10%。如,中和镇中心卫生院、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4家医疗机构成功创甲级基层医疗机构,在2023年度全区卫生健康综合目标考核中加分、获考评一等奖。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对完成甲级、乙级创建的分别从“资金发展池”中奖励30万元、5万元,创新实行奖补资金“预拨制”,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医疗机构预拨30%启动资金,并对来年医保基金预算予以倾斜。截至目前,我区已向基层医疗机构拨付创建奖补资金500余万元。将创建成效作为提拔使用、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对创建工作表现优异的优先考虑,对创建不力的实行“一票否决”。2021年以来,我区成功创建了甲级、乙级的35个医疗机构中,17名副院长提拔为单位正职,37名创建骨干提拔为单位副职,两名卫生院负责人被评为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
“在没有优化医疗改革前,我区在等级创建方面未配套专门奖惩措施,导致基层医院缺乏创建积极性,‘不想创、不愿创’现象突出。优化医疗改革后,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包’、约束‘硬杠杠’,大大激发了基层医疗机构创建动力。”赵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此感受颇深。
截至目前,全区甲级基层医疗机构总量排全市第一,基层诊疗量占比连续三年排全市前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获国务院督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