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紫水豆腐”何以香飘四方
    紫水豆干颇受市场青睐。(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邓青春
  开州有句老话,“天上的肉、瑶池的酒,要吃豆腐就往紫水走。”可见人们对紫水豆腐的赞美毫不吝啬。
  近年来,紫水乡以“紫水豆腐”特色IP为核心,充分挖掘豆腐制作技艺价值,打造“紫水豆腐”非遗文化主题研学基地,并依托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出香干、豆衣等豆制品40余种,以西部农交会、“百县百品”线上助农等活动为契机开展产品推销,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
  黄豆变身“金豆”
  紫水豆腐以原产地位于紫水乡而得名,因其质地细腻密实、口感鲜香且富有韧劲而香飘四方。紫水豆腐的独特品质,得益于紫水乡优质高山黄豆、传统手工艺和紫水乡天然山泉水,三者缺一不可。
  紫水乡是一个传统农业大乡,黄豆是主要农作物之一,村民将它们种植在水分充足、光照条件优越的水田坎上,当地人赋予了它一个带有浓郁乡野气息的名字——田坎豆。
  用紫水乡高山黄豆制作而成的紫水豆腐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水乡黄豆品质虽高,但产量较低,传统手工制作让紫水豆腐无法提高产量。紫水乡距开州城区50多公里,因山路难行,打开销路难,非遗技艺传承更难,各种困难让紫水豆腐一度不为外界所知。
  2014年,藏在深闺无人知的紫水豆腐迎来转机。紫水乡两名大学生牟韦、田仕艳在外打拼多年,有了一定资金积累后,毅然辞职返乡创业,以豆为媒带领村民打造“黄豆之乡”。她们在紫水乡华新村成立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全区唯一通过QS食品安全认证的豆制品加工企业。
  紫水乡因土地荒芜较多,黄豆供应较为紧缺。为了提高村民种植黄豆的积极性,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拿出2万元采购微型黄豆脱粒机10台赠送给种植大户,并将黄豆收购价格提高0.4元。
  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还通过租赁农户土地500亩,产出黄豆60吨,使36户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劳务收入获得收益。“昔日无人问津的黄豆摇身一变成为‘金豆’。”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种豆热情大大提高。
  创新传统技艺
  2000多年前,豆汁与石膏相遇,形成鲜嫩爽滑的豆腐。用两根木头做一个十字架,将麻布四角系到十字架上,从房梁上悬一绳索,将十字架挂上,这是最传统也是最简单有效的过滤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将豆浆与豆渣分离出来。然后将豆浆倒入锅中,接受火的考验,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达不到或是烧煮时间过长,都会让豆浆失去本身的味道。
  煮好的豆浆盛入容器中,等到温度降到90℃左右,是点石膏的最佳时机。为了磨出口感更好的豆腐,紫水乡村民逐渐琢磨出的一个较为精准的数据:10斤豆子,2两石膏。
  走进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只见生产车间里机声隆隆,流水线上豆腐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制作紫水豆腐共有11道工序,其中点石膏、卤制等工序依赖人工,这与制作者的经验密不可分。”牟韦介绍,经过调研、试验,向非遗传承人“取经”,公司决定采用智能生产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选豆、煮浆等依靠现代化机器完成。点石膏、卤制等工序由人工参与,在实现紫水豆腐量产的同时将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以前一个熟手一天最多加工25公斤黄豆,如今公司一天可以加工5吨黄豆。”牟韦说,公司现已推出豆腐、薄皮干、香干、素鸡等30多个产品。
   产业增收富民
  紫水乡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解决黄豆种植难题,加上政府多种专项资金投入、开展零星土地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最大化实现机械化耕作等,还将整治好的土地实行“豆菜”轮作,大大提高了收益。
  紫水乡还通过合作社集中打造“紫水黄豆”品牌,提升黄豆附加值,并将黄豆产生的附加收益100%返给合作社和农户,提升种植户的获得感和积极性。
  “全乡现已建成适合机械耕作黄豆基地5000亩,实现年产黄豆800余吨,实现黄豆总产值约500万元。”紫水乡党委书记冉奇介绍,为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种植积极性和黄豆种植可持续性,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探索为每一名村民发放“豆存折”的新模式。即与每一名村民、黄豆种植合作社签订定向协议,发放一本“豆存折”,在收购黄豆时,将黄豆数量金额记录在存折上,方便后期公司为每一名村民按比例发放豆种补贴以及按比例分红。
  “黄豆原料每年需1200吨,年产值稳定在2800万元左右。”牟韦说,公司现拥有鲜豆腐、鲜豆干、魔芋豆腐、米豆腐、休闲豆干、膨化豆制品等6条生产线,解决劳动就业110人,每年劳务支出500多万元。
  如今,紫水豆干生鲜销售网店达54个,其中直营门店11个、代销网店43个;直接或间接供应学校食堂、单位食堂153个;新世纪百货开州商都、永辉超市设紫水豆干品牌专区14个,公司自主研发的“小灶”系列即食豆干深受市民喜爱,并通过各大电商平台畅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