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赵家街道茶竹村“法治小院”普法惠民促振兴
法润民心 法兴村兴
    “法律明白人”实地解决土地纠纷。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文/图
  “无人律所”视频连线提供法律咨询,“法务轻骑兵”入户化解矛盾纠纷,“法治夜校”宣传讲解防诈知识……今年以来,赵家街道茶竹村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学法、用法、守法、护法、讲法蔚然成风。
  茶竹村是中国法学会定点帮扶村,自2021年7月以来,中国法学会连续选派两名干部任该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2023年12月,茶竹村“法治小院”挂牌开张,按下法治乡村建设“快进键”,“云上法律”“法律明白人”“法务轻骑兵”应运而生,打通了农村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能。
  “法治小院”捧红“致富果”
  在茶竹村1组的一个四合院里,一块“法治小院”的标牌悬挂在大门旁。这片“法治天地”已成为村民经常光顾的地方。
  3月25日,茶竹村“沃柑王”评选活动在“法治小院”上演,全村25户沃柑种植能手同台竞技。评委从果实大小、整齐度、果形、色泽、风味等方面量身定制“体检表”,量化打分评选。
  这次沃柑评选活动专门聘请了区法院的法官担任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向村民讲解农产品生产经营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设立了评委组、工作组、监督组,由开州公证处全程进行公证,处处体现了法治元素。
  “这是一次法治与乡村振兴融合共进的有益探索。”茶竹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包一明介绍,法治阳光照进山村、照亮产业,培育了村民的品牌意识、产权意识,树立了公平竞争、诚信种植理念,提升了果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法治小院”助力沃柑一炮走红,茶竹村种植大户胡值森在获得了“沃柑状元”称号之后,他种植的沃柑上等果品售价由去年每公斤2元飙升至7元,收入同比净增了1万多元。
  然而在创设“法治小院”之前,茶竹村存在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法治素养不高,社会矛盾纠纷频发,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如何破解困局?茶竹村聚焦群众生产、生活法律需求,借助中国法学会帮扶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法、司法、乡村振兴等部门支持,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农家小院等现有阵地,集成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功能建设“法治小院”,配备“无人律所”数字化终端、“云上法庭”智能平板等设施设备50余台,充实了村民的“法治大脑”,为产业腾飞插上了“法治翅膀”。
  “法务轻骑兵”化解矛盾纠纷“老大难”
  “包书记,我那块地如果再要不回来,只有把他们种的柑橘树砍了、玉米铲了。”近日,茶竹村1组村民陈昌运向包一明反映土地纠纷,言语中带着“火药味”。
  很快,李兴红、唐凡两名“法务轻骑兵”在包一明的带领下,骑上电动摩托车从“法治小院”出发,前往处理这一棘手纠纷。
  缘何棘手?该地块因公路占用、闲置荒废、代耕代种等因素,相继有6户人家“宣示主权”,经村组干部多次调解,均无果而终,成为一本难以清算的“糊涂账”。
  “考验‘法治小院’的时候到了。”包一明坦言,这是村里成立“法治小院”以来,遇到的第一件“老大难”问题。
  入户调查摸底、问询老党员老干部、查阅档案资料、寻找见证人、说服当事人……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土地权属真相大白。历时3年之久,陈昌运的土地在3天之内失而复得。
  “处理公平公正,过程明明白白,大家口服心服!”在陈昌运眼里,土地纠纷的“软着陆”,得益于法治力量的“硬功夫”。
  针对土地分散、农户散居、道路陡狭等制约因素,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向茶竹村捐赠了4台电动摩托车,组建起“法务轻骑兵”,以便“快准稳”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除了身穿绿马甲的“法务轻骑兵”,茶竹村还聘请了全国各地8名法律专家,建立了首席法律咨询库,并在村干部、本土人才中发展培养了4名“法律明白人”,组建了法治调解员队伍4支。
  截至目前,茶竹村共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服务30余人次,累计化解婚姻家庭纠纷、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50余件,引导诉讼案件3件,调解成功率达100%。
  “法治厨房”让村民随意“点餐”
  “如果对方有精神问题,可以由村里申请鉴定,再送到医院接受治疗。如果对方故意捏造诽谤,可以固定证据,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5月15日,茶竹村4组村民何华英在“法律明白人”的帮助下,通过“无人律所”数字化平台,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肖律师连线,让她坚定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
  除了线上法律咨询,茶竹村村民线下用法也很畅通。
  “村民如发现损害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或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都有权劝阻制止并向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提出检举控告。”薄暮时分,在茶竹村“法治小院”里,干部群众团团围坐,包一明正摊开书本传授法律知识。
  这场“法治夜校”,不仅让村民了解了相关法律法规,还认识了常见的投资理财骗局和以高利息、高回报为诱饵的诈骗伎俩。
  “群众如有法律诉求,我们可以提供个性化、全天候的服务。”包一明介绍,茶竹村利用中国法学会法治帮扶的专业优势,以“群众普法夜校”“党员学法课堂”“一对一用法指导”等方式,让村民学法可吃“大餐”,用法可开“小灶”。
  今年以来,茶竹村加大对土地承包、电信网络诈骗、老人赡养、婚姻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宣传,进村入户收集群众普法需求30余个,通过以案释法、现场互动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36场次,受教育群众1200余人次。
  “‘法治小院’作为家门口的法治新阵地,我们将紧扣群众的所想所需所盼,切实搞好法治宣传、公共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等,为村民带来沉浸式的普法体验和零距离的法律服务,真正实现村民‘开门见法’。”包一明表示,茶竹村通过“法治小院”的建设,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综合化解、依法化解、多元化解,夯实了乡村全面振兴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