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万州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逐梦沃野绘新景 和美乡村踏歌来
长江万州段碧水青山,风光旖旎,不少市民自驾畅游小桔灯旅游区。

    在熊家镇蜡烛村,购买枇杷的市民络绎不绝。

    市民在孙家兰草茶山写生、游玩。

  江边,和煦的春风中绿植抽出嫩芽;江岸,鳞次栉比的乡村民宿点缀江畔,这里是万州区大周镇十里滨江长廊。迎着和煦的春风,市民们三五成群漫步江畔,尽享惬意时光。
  甘宁镇是万州玫瑰香橙种植的重点乡镇。基地里,隔三岔五就有满载玫瑰香橙的冷链物流车从果园出发开启“出国之旅”。
  …………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大山包裹、大江环绕的万州,山重水复终辟新路:曾以愚公移山不懈之志,走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现正朝着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方向,全力打好乡村全面振兴主动仗。
  怎样打好这一仗?万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建设“7+5”现代化农业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万州新路径——实施十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基”工程、百亿级食品和农产品加工“强链”工程、百座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强效”工程、百个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强村”工程、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强农”工程,聚力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创业的新热土、群众美好生活的新场景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
  在万州大地上,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在一笔笔绘就……
   1 供给有力产业有色农业发展高质高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万州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好农业生产,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
  供给保障更有力——
  “今年秧苗长势不错,马上就准备移栽到大田里了。”阳光照射下的龙沙镇海螺村张地埔家庭农场里,满是嫩绿的秧苗。不远处的稻田里,传出拖拉机作业时的轰鸣声,张地埔说:“粮食生产一茬接一茬。这些空闲的田,就先耕出来插秧,那些田等油菜籽收了过后,再插秧。”
  “一田双收”带来稻田效益最大化,让“冬闲田”向“增收田”转变,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去年,万州实现粮食产量49.97万吨、创近15年来新高,油料产量2.4万吨、实现“十连增”。
  乡村产业更兴旺——
  位于长江岸畔的太龙镇大旗村,11个居民小组均被红桔树覆盖,是远近闻名的“红桔村”。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优质柑橘品种迅猛发展、红桔同类竞品大量涌现,古红桔因管护不善、频繁爆发褐斑病等原因一度成为“弃儿”,被当地农民戏称为“小疙瘩、酸疙瘩”。
  不走封闭落后的老路,也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大旗村转变发展方式,以提单产、提品质、提效益、降成本“三提一降”为主线,实现千年古红桔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亩产由1500公斤提升到2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达75%、提高二十个百分点,收购均价从多年一成不变的几毛钱提升到4元/公斤以上,全村1025户果农户均增收1万元。
  古红桔的转变,得益于万州“7+5”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设。近年来,万州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围绕做强精品粮油、优质蔬菜、特色水果、高山茶叶、道地药材、生态畜禽、珍优渔业7个高效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三峡贡米原产区、特色产业链优势区、农产品加工聚集区、乡村旅游近郊体验区5个先行示范区,使得长江两岸蔚然成林,不仅保持了水土、稳定了库岸、染绿了山头,还让群众有了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生态底盘更坚实——
  4月的万州,绿意盎然。在广袤乡村的一片片茶园里,一垄垄被修剪过的茶树经过雨水的冲洗新叶茁壮,一块块醒目的诱虫黄板散布其中,茶农穿行在茶园里采摘春茶,处处皆是美妙的山水图画。
  “每亩茶园不少于40片,扦插的黄板要比茶树高出10到20厘米,这样可以达到诱虫的最佳效果。”在柱山乡葵花村1组九岭茶山上,茶园管理员谭文成一边给大家示范一边讲解。
  一块块小黄板,宛如片片黄金铠甲守护着生机勃勃的茶园,不仅提高了茶叶质量安全,也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力方向。万州持续强化绿色生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3.07%。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抓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成功创建全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获批全市唯一全国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
   2 生活富裕 精神富足 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走进万州区甘宁镇楠桥村,一棵巨大的黄葛树映入眼帘。从古至今,当地村民围着黄葛古树建房聚居,院落因此得名古树别院,如今仍有52户村民居住。黄葛树下,一间由猪圈改造而成的“古树咖啡”是万州小有名气的网红咖啡店。
  “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50岁了开始学做咖啡。”古树咖啡现在的咖啡师叫漆建莲。同样的地点,不同的场景。她说以前手上拿的是锄头,现在手里端的是咖啡。不仅会做咖啡,还学会了做蛋糕、橙汁、奶茶,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每个月咖啡店有七八千元的收入,而她也有两三千元的工资。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万州各地各部门把促进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发展产业、稳定就业、促进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4元,增长7.8%。
  增收渠道更多元——
  “多摘点橙子,转身看镜头……”最近,在“导演”的指导下,地宝土家族乡的“新农人”曾玉凤穿梭在玫瑰香橙林子里,笑容可掬地转身看着镜头,曾玉凤和同伴们忙着在各个果园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
  点开曾玉凤负责的“桃子妹农业”视频账号,主页简介上写着的“95后”青年和190条记录乡村生活的视频,形成的反差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截至目前,曾玉凤的账号点赞量已超17.1万,有4135名“铁粉”关注着她返乡创业的故事。
  从2019年起,曾玉凤不仅靠着返乡种黄桃闯出了一番事业,还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了当地有名的电商“新农人”,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她也获得了高素质农民、乡村英才等称号。
  与曾玉凤不同的是,今年50多岁的史光富,是大周镇五土村村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长江边,以打渔为生。长江十年禁渔后,万州区渔船清零,史光富“洗脚上岸”开办农家乐。
  农家乐的发展离不开大周镇的发展。位于长江边的大周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造滨江十里长廊,吸引游客亲水观景,并鼓励居民们开办起各类与乡村旅游相关联的项目,带动全镇实现华丽转身,从“卖鱼”到“卖风景”,从“渔村”到“最美乡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古话,也是经验。万州在长江边、大山里大力发展“江村山村”,打造滨江长廊、云上恒合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年度累计接待游客数超过500万人次,年度直接旅游收入约2.5亿元。
  增收支撑更牢固——
  “2023年,我们安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纯收益为1128924.16元,提取公积金、公益金、福利金以及集体经济发展考核误工补助金外,我们现在将剩余的收益向股东分红。”1月10日,长岭镇安溪村召开分红大会,村集体向该村2520名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在册成员发放32.7万元,让全体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现场,村民手持红彤彤的股权证书,满面笑容地签字、摁手印、领钱。领了分红的杨和成满脸笑容地举起股红本和分红金,“我们村民变股东,日子更红火。”
  安溪村集体经济收益对全体股东分红,得益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去年,万州新增“三变”改革试点村345个,实现508个村集体整体推进。全区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100%,村均经营性收入达81.28万元,村均经营收益达24.46万元。
   3 环境宜居景色宜业农村共建和美乡村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瞄准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万州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乡村环境更宜居——
  “家家户户水电气全接通,网络信号全满格,乡村建设不只美了村子,还火了乡亲们的日子。”恒合土家族乡石坪村党支部书记扶江仕说,2023年,石坪村借势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的东风,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产业融合进一步深化,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全年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万元,让80户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万州大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目前,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9%,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
  乡村治理更有效——
  龙驹镇岭上村村委会的积分兑换超市里,整齐摆放着食用油、洗衣粉、酱油、毛巾、肥皂等物品,每件物品都标着兑换所需的积分数,一目了然。
  积分兑换超市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具体体现。村民们热心公益、互帮互助,积极参与村里的活动挣积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小小的积分”为乡村带来了“大大的改变”。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万州结合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制度,充分利用“红黑榜”“积分超市”等激励机制,评选美丽庭院、院落1866个,清洁农户3.3万余户,乡村善治水平显著提升。
  发展活力更充沛——
  分水镇石碾村自2002年开始发展青脆李,多年来逐渐形成以大户为支撑、中小散户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但农村劳动力短缺、管护成本高、品质产量差异大等问题,成了青脆李品质提升的“拦路虎”。
  2022年,石碾村在万州区农业农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积极申报社会化服务项目,一方面建立本土化的青脆李社会化服务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全程托管服务模式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模式,为签约果园服务。
  通过一年尝试,签约果园的李子亩均可增产近150公斤,每亩可增收约500元;果农通过参与全程托管,每亩李子可获得固定转让收入约450元,年底还可按固定比例获得托管李子销售利润分红;参与务工的农民人均获得劳务收入约1500元。青脆李产业随着品质提升,产业效益明显扩大。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万州积极筑巢引凤,越来越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主角。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万州共有农村实用人才7.7万余人,其中高素质农民超过1.3万人。到2025年,全区将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0.5万人,辐射带动5000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新奋斗,万州正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加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万州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本版文图由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