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肠飘香 产业富民
本报记者 邓青春
“开州香肠”是开州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不仅是一种美味,还承载着一份乡愁。
近年来,我区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聚力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生猪养殖大区优势转化为食品加工优势,瞄准香肠加工细分领域填空白、抢赛道,加速创建“中国香肠之乡”,牵引全产业链迭代升级,打造具有开州辨识度、全市影响力,以“开州香肠”为引领的百亿级生态畜牧产业集群。
2023年,全区香肠年加工销售量达2.5万吨,年产值18亿元,带动销售生猪40万头以上,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达86亿元。
养好“一圈猪”,原材料端实现提质增效
和谦镇金山村村民梁能松承包的山林间,一群跑山猪自由地追逐、拱泥巴或躺在地上打盹。这些跑山猪吃野菜、喝山泉水,每天有十几个小时的运动量,身形健硕、肉质鲜美。
生猪稳产保供,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我区着力破解“猪贱伤农、肉贵伤民”难题,多措并举稳产保供,稳健布局产业转型,加快提升“猪周期”波动应对能力,全区生猪出栏量长期保持全市前列。
“我区不断加强规模化猪场建设,全区生猪出栏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99家。”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挂牌生猪产能调控国家级基地6家、市级基地26家,规模养殖产能70万头、规模化养殖率超65%。
为增强中小养殖户抗风险能力,我区推行“公司+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发展规模代养场18家,年产能突破15万头。投资3.2亿元建成渝东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区冷库总库容达1.5万吨,基本建成“1家大型批发市场+3家规模生猪冷链企业+100余家肉品超市直营门店”的肉类供应网络体系,猪肉保供吞吐调控能力充足。
“我区引进繁育杜洛克、太湖猪等优质品种,建成人工授精站4家、良种扩繁场16家,年供优质能繁母猪超2万头,全区商品猪全部实现良种化。”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质量提升,全区1500家养殖场(户)全部装备现代智能化机械设施,采用节水、节料、节能先进养殖工艺,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家、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2家。
我区把生猪养殖纳入地方民生类项目,减半收取植被恢复费、设施农业用地预存复垦费,享受农用电优惠,支持生猪全产业链贷款余额超2.4亿元,每年财政贷款贴息300余万元、补贴生猪保险经费2500余万元、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良种补助500余万元。
做精“一根肠”,加工能力实现快速跃升
4月23日,我区香肠加工生产专题培训班正式开课,邀请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等单位专家,围绕肉制品新产品开发、香肠加工技术、HACCP体系认证以及电商平台建设运营等内容进行授课。“经过培训,无论在销售层面或者生产能力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认知提升。”重庆渝联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飞说,他将积极尝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力争今年实现销售翻番。
为打破“生猪多、加工少,附加值流往外地、粪污留在当地”的困境,我区立足优势、错位发展,将发展“开州香肠”作为农产品加工突破口,全力补强加工、技术、研发等短板,以点带面打开局面。
“我区设立发展基金1000万元,用于‘开州香肠’研发。”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搭建科创平台,我区与市畜牧科学院紧密合作,成立“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开州分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开州区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站”,高端编制发展规划、构建标准体系、开展产品研发,解决“开州香肠”发展难题和瓶颈。
为培育加工主体,我区实施“育小扶大”工程,香肠加工作坊增至310家,是2018年的5倍;获SC认证的企业增至12家,是2018年的6倍;15家企业实现“小升规”,规上企业加工量比重升至40%。我区还组建工作专班,建成5平方公里食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香肠等农产品加工,加工主体呈现增量提质、抱团聚集的高速发展态势。
在升级产品工艺方面,我区从规上加工企业入手,实施设备替换更新,推行高低温阶梯发酵,12家SC认证企业全部建成从清洗、拌料、灌肠到包装的全自动生产线,实现全天候生产。同时,我区根据不同人群的消费喜好,除加工传统麻辣香肠、广味香肠外,还大力研发无添加、减脂控糖等类型产品,已推出香肠月饼、低盐香肠等20余个新品系。
扮靓“一块牌”,消费市场实现快速拓展
品质铸就品牌,口碑传承经典。我区坚持“消费需求是生产最终目的,品牌影响是持久拉动”,全力在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上下功夫,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在香肠产业发展赛道上能够一步先、步步先。
我区构建以“开州香肠”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品牌为支撑的“1+N”香肠品牌“系谱图”,注册“举子香肠”“锦开香肠”等企业商标25个,获批“巴味渝珍”授权产品5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个;成立全国首个香肠商会,发展生猪养殖、香肠加工、品牌营销的经营主体会员65个,在地方标准、质量认证、产销对接等方面强化合作,与中国肉类协会合作共建“中国香肠之乡”。
“我区依托开州区烹饪协会、‘开州金厨’市级特色劳务品牌,建立联络机制、搭建智慧平台,发挥在外餐饮机构、20余万餐饮从业人员作用,形成‘开州香肠’独特营销渠道。”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开州人在北京开的餐馆约有4000家、从业人员超5万人,他们把“开州香肠”作为固定特色菜品、设立销售档口等,极大地提高了“开州香肠”的知名度。
为拓展市场,我区还组织在外餐饮企业搭建“中央厨房”线上线下配送体系,开发香肠预制菜,年销售3000吨以上。我区指导相关企业入驻阿里、京东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培育开街网、爱上开州等本土电商平台或主体2800家,频繁在抖音、拼多多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并将“开州香肠”纳入消费帮扶产品,线上年销售额超5亿元。
“开州香肠”是开州独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不仅是一种美味,还承载着一份乡愁。
近年来,我区以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为抓手,聚力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将生猪养殖大区优势转化为食品加工优势,瞄准香肠加工细分领域填空白、抢赛道,加速创建“中国香肠之乡”,牵引全产业链迭代升级,打造具有开州辨识度、全市影响力,以“开州香肠”为引领的百亿级生态畜牧产业集群。
2023年,全区香肠年加工销售量达2.5万吨,年产值18亿元,带动销售生猪40万头以上,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达86亿元。
养好“一圈猪”,原材料端实现提质增效
和谦镇金山村村民梁能松承包的山林间,一群跑山猪自由地追逐、拱泥巴或躺在地上打盹。这些跑山猪吃野菜、喝山泉水,每天有十几个小时的运动量,身形健硕、肉质鲜美。
生猪稳产保供,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我区着力破解“猪贱伤农、肉贵伤民”难题,多措并举稳产保供,稳健布局产业转型,加快提升“猪周期”波动应对能力,全区生猪出栏量长期保持全市前列。
“我区不断加强规模化猪场建设,全区生猪出栏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699家。”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区挂牌生猪产能调控国家级基地6家、市级基地26家,规模养殖产能70万头、规模化养殖率超65%。
为增强中小养殖户抗风险能力,我区推行“公司+家庭农场(农户)”模式,发展规模代养场18家,年产能突破15万头。投资3.2亿元建成渝东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区冷库总库容达1.5万吨,基本建成“1家大型批发市场+3家规模生猪冷链企业+100余家肉品超市直营门店”的肉类供应网络体系,猪肉保供吞吐调控能力充足。
“我区引进繁育杜洛克、太湖猪等优质品种,建成人工授精站4家、良种扩繁场16家,年供优质能繁母猪超2万头,全区商品猪全部实现良种化。”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质量提升,全区1500家养殖场(户)全部装备现代智能化机械设施,采用节水、节料、节能先进养殖工艺,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3家、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2家。
我区把生猪养殖纳入地方民生类项目,减半收取植被恢复费、设施农业用地预存复垦费,享受农用电优惠,支持生猪全产业链贷款余额超2.4亿元,每年财政贷款贴息300余万元、补贴生猪保险经费2500余万元、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良种补助500余万元。
做精“一根肠”,加工能力实现快速跃升
4月23日,我区香肠加工生产专题培训班正式开课,邀请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等单位专家,围绕肉制品新产品开发、香肠加工技术、HACCP体系认证以及电商平台建设运营等内容进行授课。“经过培训,无论在销售层面或者生产能力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认知提升。”重庆渝联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飞说,他将积极尝试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力争今年实现销售翻番。
为打破“生猪多、加工少,附加值流往外地、粪污留在当地”的困境,我区立足优势、错位发展,将发展“开州香肠”作为农产品加工突破口,全力补强加工、技术、研发等短板,以点带面打开局面。
“我区设立发展基金1000万元,用于‘开州香肠’研发。”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搭建科创平台,我区与市畜牧科学院紧密合作,成立“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开州分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开州区乡村振兴科技示范站”,高端编制发展规划、构建标准体系、开展产品研发,解决“开州香肠”发展难题和瓶颈。
为培育加工主体,我区实施“育小扶大”工程,香肠加工作坊增至310家,是2018年的5倍;获SC认证的企业增至12家,是2018年的6倍;15家企业实现“小升规”,规上企业加工量比重升至40%。我区还组建工作专班,建成5平方公里食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香肠等农产品加工,加工主体呈现增量提质、抱团聚集的高速发展态势。
在升级产品工艺方面,我区从规上加工企业入手,实施设备替换更新,推行高低温阶梯发酵,12家SC认证企业全部建成从清洗、拌料、灌肠到包装的全自动生产线,实现全天候生产。同时,我区根据不同人群的消费喜好,除加工传统麻辣香肠、广味香肠外,还大力研发无添加、减脂控糖等类型产品,已推出香肠月饼、低盐香肠等20余个新品系。
扮靓“一块牌”,消费市场实现快速拓展
品质铸就品牌,口碑传承经典。我区坚持“消费需求是生产最终目的,品牌影响是持久拉动”,全力在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上下功夫,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在香肠产业发展赛道上能够一步先、步步先。
我区构建以“开州香肠”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品牌为支撑的“1+N”香肠品牌“系谱图”,注册“举子香肠”“锦开香肠”等企业商标25个,获批“巴味渝珍”授权产品5个、重庆名牌农产品2个;成立全国首个香肠商会,发展生猪养殖、香肠加工、品牌营销的经营主体会员65个,在地方标准、质量认证、产销对接等方面强化合作,与中国肉类协会合作共建“中国香肠之乡”。
“我区依托开州区烹饪协会、‘开州金厨’市级特色劳务品牌,建立联络机制、搭建智慧平台,发挥在外餐饮机构、20余万餐饮从业人员作用,形成‘开州香肠’独特营销渠道。”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比如开州人在北京开的餐馆约有4000家、从业人员超5万人,他们把“开州香肠”作为固定特色菜品、设立销售档口等,极大地提高了“开州香肠”的知名度。
为拓展市场,我区还组织在外餐饮企业搭建“中央厨房”线上线下配送体系,开发香肠预制菜,年销售3000吨以上。我区指导相关企业入驻阿里、京东等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培育开街网、爱上开州等本土电商平台或主体2800家,频繁在抖音、拼多多等网络平台直播带货,并将“开州香肠”纳入消费帮扶产品,线上年销售额超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