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修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好”
本报记者 罗洁 通讯员 田文勋
在九龙山镇大巴山山脉东北部的土地梁下、峡谷沟壑之间,有一个朝阳村,村里有位名叫王纪文的村民,头戴草帽,肩扛锄头,脚穿胶鞋……26年间穿梭在山村的道路上,默默无闻地维修道路,他不图回报只为百姓出行方便,当地村民无不称赞他义务维修道路的善举。
立志修路,勇担重任
王纪文曾是当地水电站的一名员工,他看到乡亲们因道路不通生活困苦,感到十分心痛。过去,朝阳村300多名村民出行只有步行这一选项,农资进山、农产品出山只有通过肩挑背扛,更为严峻的是,村民步行出村必须经过“远近闻名”的陡梯子——20世纪90年代初村民自发出人出工、就地取材、劈山凿石,靠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搭建而成的登山步道。
“那样的路走着太危险了,只有路修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好。”王纪文说。1996年,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春美的带领下,王纪文和200多名村民凭借着钢钎、錾子等简陋工具,在悬崖峭壁上一寸一寸地开凿,历经3年的严寒酷暑,终于将一条崎岖的毛路打通。
修路难,护路也不容易。朝阳村的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劳动力严重不足,护路的重任全部落在了王纪文等留守村中的老人身上。每年春季,他都会组织村民疏通边沟,预防春雨可能带来的冲刷和破坏;冬季农闲之际,又要组织村民清除杂草、平整道路,确保返乡的年轻人顺利驾车进村。
为了减轻暴雨对道路的损坏,王纪文自掏腰包购买排水管道,加强道路排水能力;为减轻护路劳动量,他自费购买发电机、风枪等先进的开路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
这位护路者,无论面对风吹雨打还是日晒雨淋,始终坚守在维修道路的岗位上,用无私和奉献守护着这条来之不易的乡村道路。
四处奔波,不折不挠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纪文逐渐认识到,这条毛路离村民期盼的致富之路还有很大差距。
2018年,王纪文踏上了争取道路硬化的征途。他四处奔波,积极与村民沟通,争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他还代表村民向村里、镇里提出硬化道路的申请。
经过王纪文的坚持和付出,村民硬化道路的申请终于得到了批准。然而,在道路硬化的过程中,命运却对王纪文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天傍晚,他在收工回家的路上不慎摔倒,导致腿部严重受伤。在医院治疗期间,他时刻心系这条路,虽然无法在现场指挥,但他通过电话与施工人员保持联系,不断了解工程进度,提出改进建议。
2022年底,一条崭新的乡村道路正式通车。村民欢呼雀跃,纷纷涌向硬化后的道路合影留念,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此时,王纪文却躺在病床上,只能通过手机观看通车仪式,当画面中出现那一条平坦宽敞、崭新的道路时,他的眼中饱含泪水,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连接外界与村里的“平安路”“便捷路”,更是一条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致富路”。
坚守初心,继续前行
如今,已经72岁高龄的王纪文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拄着拐杖,坚持每天在硬化的道路上走一走,仔细查看道路情况,维护道路环境卫生。尽管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沧桑,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明亮。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坚持时,王纪文深情地说:“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出行道路,是乡亲们的‘希望之路’,更是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象征。”他说,守护这条路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王纪文的言辞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沉热爱与对乡亲的浓厚情感。他在26年的漫长岁月里,用毅力与奉献,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敬仰与深深喜爱。
在九龙山镇大巴山山脉东北部的土地梁下、峡谷沟壑之间,有一个朝阳村,村里有位名叫王纪文的村民,头戴草帽,肩扛锄头,脚穿胶鞋……26年间穿梭在山村的道路上,默默无闻地维修道路,他不图回报只为百姓出行方便,当地村民无不称赞他义务维修道路的善举。
立志修路,勇担重任
王纪文曾是当地水电站的一名员工,他看到乡亲们因道路不通生活困苦,感到十分心痛。过去,朝阳村300多名村民出行只有步行这一选项,农资进山、农产品出山只有通过肩挑背扛,更为严峻的是,村民步行出村必须经过“远近闻名”的陡梯子——20世纪90年代初村民自发出人出工、就地取材、劈山凿石,靠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搭建而成的登山步道。
“那样的路走着太危险了,只有路修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好。”王纪文说。1996年,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春美的带领下,王纪文和200多名村民凭借着钢钎、錾子等简陋工具,在悬崖峭壁上一寸一寸地开凿,历经3年的严寒酷暑,终于将一条崎岖的毛路打通。
修路难,护路也不容易。朝阳村的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劳动力严重不足,护路的重任全部落在了王纪文等留守村中的老人身上。每年春季,他都会组织村民疏通边沟,预防春雨可能带来的冲刷和破坏;冬季农闲之际,又要组织村民清除杂草、平整道路,确保返乡的年轻人顺利驾车进村。
为了减轻暴雨对道路的损坏,王纪文自掏腰包购买排水管道,加强道路排水能力;为减轻护路劳动量,他自费购买发电机、风枪等先进的开路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
这位护路者,无论面对风吹雨打还是日晒雨淋,始终坚守在维修道路的岗位上,用无私和奉献守护着这条来之不易的乡村道路。
四处奔波,不折不挠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纪文逐渐认识到,这条毛路离村民期盼的致富之路还有很大差距。
2018年,王纪文踏上了争取道路硬化的征途。他四处奔波,积极与村民沟通,争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他还代表村民向村里、镇里提出硬化道路的申请。
经过王纪文的坚持和付出,村民硬化道路的申请终于得到了批准。然而,在道路硬化的过程中,命运却对王纪文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天傍晚,他在收工回家的路上不慎摔倒,导致腿部严重受伤。在医院治疗期间,他时刻心系这条路,虽然无法在现场指挥,但他通过电话与施工人员保持联系,不断了解工程进度,提出改进建议。
2022年底,一条崭新的乡村道路正式通车。村民欢呼雀跃,纷纷涌向硬化后的道路合影留念,记录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此时,王纪文却躺在病床上,只能通过手机观看通车仪式,当画面中出现那一条平坦宽敞、崭新的道路时,他的眼中饱含泪水,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连接外界与村里的“平安路”“便捷路”,更是一条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致富路”。
坚守初心,继续前行
如今,已经72岁高龄的王纪文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拄着拐杖,坚持每天在硬化的道路上走一走,仔细查看道路情况,维护道路环境卫生。尽管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沧桑,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明亮。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坚持时,王纪文深情地说:“这条路不仅仅是一条出行道路,是乡亲们的‘希望之路’,更是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的象征。”他说,守护这条路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王纪文的言辞中流露出对家乡的深沉热爱与对乡亲的浓厚情感。他在26年的漫长岁月里,用毅力与奉献,赢得了乡亲们的广泛敬仰与深深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