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花椒树 振兴大产业
农技人员给椒农传授花椒种植技术。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文/图
暮春的麻柳乡,一树树青花椒郁郁葱葱,绵延在无尽的山坡、沟壑之间,把乡村装扮得生机勃勃。
花椒林中,村民正在除草、修枝、喷药,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产业特、村庄美、生态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梦。
“麻”香飘四海,“柳”绿春已归。近年来,麻柳乡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建成花椒种植基地14个,种植面积达3500亩,培育出“开洲椒”“麻又香”等特色品牌,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示范示效培育花椒产业
一水七山二分田,玉米洋芋吃过年。
麻柳乡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零散的“巴掌地”“鸡窝田”多产玉米、洋芋、红薯等作物,在我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如何医治“穷病”、刨掉“穷根”?2019年,麻柳乡党委、政府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走出去”,先后到重庆江津、四川营山等地考察学习。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专家团队被“请进来”,结合麻柳乡地形、土壤、气候等特点,敲定了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的方案。
兴宋村成为了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村,该村利用宋扎营(小地名)这块较为平坦的“石谷子地”,引进重庆卓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修建硬化生产便道,配套防旱池、水肥一体化等设施,于2020年率先建成了326亩的花椒示范基地。
第二年,花椒树就开始挂果,经行家观色闻香品尝,得出“此地所产花椒香气浓郁,定能麻翻天下食客”的结论。
得此好消息,其他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麻柳乡党委、政府趁热打铁,采取经济联合社领办、“公司+经济联合社”合作领办、公司独资领办等模式,按照“集中+分散”的思路,走上“村村点火”集中连片建基地、分村分散布局降低风险抗病虫的发展之路,便于技术指导、日常管护和劳动力组织等。
而花椒品种、技术管理、品牌打造、销售模式则实行“四统一”,不搞“户户冒烟”,确保全乡“一盘棋”“一个调”“一条心”。
配套配强夯实产业基础
四月末,气温攀升至30℃。而建在麻柳乡大和村的鲜花椒加工厂的冷链库里,冷气逼人,一包包封装好的鲜花椒历经一年的“冰天雪地”,依然保持着刚采摘时的品相,绿得诱人。
近年来,麻柳乡党委、政府积极争项目筹资金,建成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鲜花椒初加工厂房1个、800立方米冷链库1个,购置烘干设备20台、冷链设备6台,配套杀青机、筛籽机、选刺机等附属设施设备10多台(套)。
“我们加工的花椒色泽鲜艳、香味醇厚,品质品相堪称一流,受到了各地客户的一致好评。”李法律是麻柳乡从外地聘请来的“花椒专家”,他每月轮流到花椒种植基地开展现场培训,已在当地培育出花椒管护“田秀才”11人,花椒加工“好匠人”3个。
大和村村民王光武便是李法律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对于花椒的日常管护和技术要领,王光武头头是道、一清二楚。“那不是自夸,我管理的花椒在全乡是最好的。”王光武说。
除了搞好“师徒二人转”,麻柳乡还先后与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合作,开展土壤改良科研课题1个,注册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技术2项,发表学术专著1篇,其种植技术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借势借力开拓产品市场
谷雨时节,油菜籽般大小的花椒,密密麻麻挂满了枝条。“椒姑娘”虽小,却早已订下了“娃娃亲”。
“哎呀,对不起哟,上个月就有老板订购完了,等明年再合作吧!”兴宋村党支部书记吴代忠接到一位客户的订购电话,忙不迭地赔不是。
麻柳乡的花椒之所以名气大振,除了品质保障,还得益于“扯开喉咙吆喝”。近年来,该乡借助抖音直播、商超LED展播、电子商务线上推广、举办花椒采摘美食节等方式,进行“地毯轰炸式”宣传,花椒丰收场景登上了央视、重庆卫视等央媒、市媒,呈现出“冲天香阵透四海,满城尽飘麻柳香”的推介势头,吸引了湖南省、重庆主城及江津区等地客商前来采购。
“一个客户一次就购买了100多万元的花椒,那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麻柳乡宣传统战委员刘志超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2023年7月26日,一位来自重庆主城的客商一次就购买了5万多斤干花椒。
除了销售鲜花椒、干花椒,麻柳乡还研发出花椒油、花椒酱、花椒粉等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注册了“开洲椒”“麻又香”2个商标,依托“紫水印象”平台,联合“敦高麻紫”打造“礼好正坝”区域品牌,线上线下扩大花椒销售“蛋糕”。
在麻柳乡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工作人员曾海英正将一罐罐花椒酱、一瓶瓶花椒油打包封袋,通过快递送到全国各地的客户手中。“花椒系列产品的年销售额80多万元,占了整个商务运营中心销售额的五分之一。”曾海英话里透着兴奋。
“发展花椒产业,村民得到的实惠最多。”麻柳乡乡长李成明介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年增收110万元以上。全乡常年有120多人在花椒基地务工,高峰期用工400多人,村民年务工收入150多万元,其中脱贫户20多人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
更为可喜的是,2023年,麻柳乡大和村将销售花椒所获的3.6万元利润,按每分1元的标准,以村民所获积分的多少派发红利,积分最高者获得了90多元,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随着花椒产业的做大盘强,村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麻柳乡党委书记邹小友望着一个个被花椒树染绿的山头,眼神里满是憧憬,“到2025年,全乡的花椒产业进入丰产期,全产业链收入将超过千万元,而带给群众的收益将达400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喻建国 文/图
暮春的麻柳乡,一树树青花椒郁郁葱葱,绵延在无尽的山坡、沟壑之间,把乡村装扮得生机勃勃。
花椒林中,村民正在除草、修枝、喷药,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产业特、村庄美、生态优、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梦。
“麻”香飘四海,“柳”绿春已归。近年来,麻柳乡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建成花椒种植基地14个,种植面积达3500亩,培育出“开洲椒”“麻又香”等特色品牌,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示范示效培育花椒产业
一水七山二分田,玉米洋芋吃过年。
麻柳乡山高坡陡、土地贫瘠,零散的“巴掌地”“鸡窝田”多产玉米、洋芋、红薯等作物,在我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如何医治“穷病”、刨掉“穷根”?2019年,麻柳乡党委、政府组织乡村两级干部“走出去”,先后到重庆江津、四川营山等地考察学习。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专家团队被“请进来”,结合麻柳乡地形、土壤、气候等特点,敲定了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的方案。
兴宋村成为了全乡第一个“吃螃蟹”的村,该村利用宋扎营(小地名)这块较为平坦的“石谷子地”,引进重庆卓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土地宜机化整治,修建硬化生产便道,配套防旱池、水肥一体化等设施,于2020年率先建成了326亩的花椒示范基地。
第二年,花椒树就开始挂果,经行家观色闻香品尝,得出“此地所产花椒香气浓郁,定能麻翻天下食客”的结论。
得此好消息,其他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麻柳乡党委、政府趁热打铁,采取经济联合社领办、“公司+经济联合社”合作领办、公司独资领办等模式,按照“集中+分散”的思路,走上“村村点火”集中连片建基地、分村分散布局降低风险抗病虫的发展之路,便于技术指导、日常管护和劳动力组织等。
而花椒品种、技术管理、品牌打造、销售模式则实行“四统一”,不搞“户户冒烟”,确保全乡“一盘棋”“一个调”“一条心”。
配套配强夯实产业基础
四月末,气温攀升至30℃。而建在麻柳乡大和村的鲜花椒加工厂的冷链库里,冷气逼人,一包包封装好的鲜花椒历经一年的“冰天雪地”,依然保持着刚采摘时的品相,绿得诱人。
近年来,麻柳乡党委、政府积极争项目筹资金,建成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鲜花椒初加工厂房1个、800立方米冷链库1个,购置烘干设备20台、冷链设备6台,配套杀青机、筛籽机、选刺机等附属设施设备10多台(套)。
“我们加工的花椒色泽鲜艳、香味醇厚,品质品相堪称一流,受到了各地客户的一致好评。”李法律是麻柳乡从外地聘请来的“花椒专家”,他每月轮流到花椒种植基地开展现场培训,已在当地培育出花椒管护“田秀才”11人,花椒加工“好匠人”3个。
大和村村民王光武便是李法律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对于花椒的日常管护和技术要领,王光武头头是道、一清二楚。“那不是自夸,我管理的花椒在全乡是最好的。”王光武说。
除了搞好“师徒二人转”,麻柳乡还先后与重庆文理学院、西南大学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合作,开展土壤改良科研课题1个,注册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技术2项,发表学术专著1篇,其种植技术处于业内领先水平。
借势借力开拓产品市场
谷雨时节,油菜籽般大小的花椒,密密麻麻挂满了枝条。“椒姑娘”虽小,却早已订下了“娃娃亲”。
“哎呀,对不起哟,上个月就有老板订购完了,等明年再合作吧!”兴宋村党支部书记吴代忠接到一位客户的订购电话,忙不迭地赔不是。
麻柳乡的花椒之所以名气大振,除了品质保障,还得益于“扯开喉咙吆喝”。近年来,该乡借助抖音直播、商超LED展播、电子商务线上推广、举办花椒采摘美食节等方式,进行“地毯轰炸式”宣传,花椒丰收场景登上了央视、重庆卫视等央媒、市媒,呈现出“冲天香阵透四海,满城尽飘麻柳香”的推介势头,吸引了湖南省、重庆主城及江津区等地客商前来采购。
“一个客户一次就购买了100多万元的花椒,那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麻柳乡宣传统战委员刘志超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2023年7月26日,一位来自重庆主城的客商一次就购买了5万多斤干花椒。
除了销售鲜花椒、干花椒,麻柳乡还研发出花椒油、花椒酱、花椒粉等系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注册了“开洲椒”“麻又香”2个商标,依托“紫水印象”平台,联合“敦高麻紫”打造“礼好正坝”区域品牌,线上线下扩大花椒销售“蛋糕”。
在麻柳乡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工作人员曾海英正将一罐罐花椒酱、一瓶瓶花椒油打包封袋,通过快递送到全国各地的客户手中。“花椒系列产品的年销售额80多万元,占了整个商务运营中心销售额的五分之一。”曾海英话里透着兴奋。
“发展花椒产业,村民得到的实惠最多。”麻柳乡乡长李成明介绍,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年增收110万元以上。全乡常年有120多人在花椒基地务工,高峰期用工400多人,村民年务工收入150多万元,其中脱贫户20多人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
更为可喜的是,2023年,麻柳乡大和村将销售花椒所获的3.6万元利润,按每分1元的标准,以村民所获积分的多少派发红利,积分最高者获得了90多元,让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随着花椒产业的做大盘强,村民的腰包会越来越鼓。”麻柳乡党委书记邹小友望着一个个被花椒树染绿的山头,眼神里满是憧憬,“到2025年,全乡的花椒产业进入丰产期,全产业链收入将超过千万元,而带给群众的收益将达400万元以上。”